2020年7月6日星期一上午8点多钟,我坐上儿子开的车,加上儿媳和孙子王天天,开始了沂蒙山区的旅游。
本来我不想去,但转念一想,我研究沂蒙山区抗战史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却从来没到过沂蒙山区,这次到沂蒙实地看看那里的地形地貌和情况,将来有人问起来也可以讲出个一二三来。
现在交通发达,全省有高速公路。儿子开车离开小区后一路向西,过了收费站后便上了高速公路。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后继续一路向西,朝青州市方向驶去。一开始我还有一点不解,后来一想儿子儿媳每年休假时都开车走高速公路,错不了。加上现在开车还有电子导航,更不会错。
汽车上了高速公路后,根据公路路牌的显示,到青州东后转向朝南,朝临朐方向开过去。我在写《沂蒙儿女》小说时,写过抗战时期八路军曾在临朐的五井镇与日军打过一次仗,并取得了胜利。当然,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小说里的故事与历史不会完全相同。
汽车一路前行,在穿过齐长城后由沂水县城东越过沂水城。抗战时期日军驻扎在沂水城内,曾在这里杀害过许多山东八路军的干部战士,这其中就包括鲁中军区首任司令员刘海涛,中共山东分局(省委)书记朱瑞的妻子陈若克。
越过沂水县之后,汽车继续前行,经过沂南县后转向了费县。汽车沿途经过几座大桥,从车上可以看到河水不深,在河岸边有大片的农田,农田里种的夏玉米才刚刚长起。
车从费县下高速公路。在汽车经过费县城时,感觉这里不大,像是一个新建的县城。回到潍坊后我查了一下地图,果然老城离这个新城还有几十里地。
汽车过了费县之后一路朝北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叫百花峪旅游区的地方。
汽车到达百花峪村后,已经是下午1点多钟。百花峪的大山,是南北走向。我们离开县乡公路后是从北朝南进的山,这里是一条很长的大山谷,约有十余里地那么长。进山的小公路一边靠山,一边是一条河沟,这条河沟越往山里越深。
到达山里后,几经查看,我们最终住进了百花峪村村委会建的一座旅馆内。这里的条件还不错。旅馆外包后,其承包人是按照大城市的宾馆来布置房间的。房间里空间较大,床上的被褥也很干净,有卫生间,能洗热水澡,还有空调。这个条件在农村里就很不错了,只是房价高了点,我们四个人住两间房,花了近八百元的住宿费。
安排好住处后,我们离开旅店往山下走去,来到了百花山谷的的大桥上。我在这里看了一下大桥附近山上的情况。只见南面山上满山都是树,一片郁郁葱葱。我们在此照了多张照片,以留作纪念。随后,儿子一家三口去爬山了。
山对我来说并不稀罕,我从小在部队长大,部队的营房多数都建在山脚下。我在益都县城上学时,曾先后爬过云门山、驼山和营房西边的尧王山。但像百花峪山谷内长有这样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树的地方,并不多见。
到下午五点多钟时,儿子一家人回到了旅馆,我们开始找饭店。百花峪开发成旅游区后,开饭店的村民不少。这里的饭店都用“XX山庄”的字样来表示。我们经旅馆服务员的介绍,开车走了约三里地后,来到一个叫“惠源山庄”的地方。这里距公路约有二百米远,院内大树小树遮天蔽日,非常阴凉。我到后看了一下这家饭店内的情况,感觉还可以。当时店里不忙,只有我们这四口人到这里吃饭。这个店的外面地方很大,还紧靠着一条小河。这是我们进山后看到的第二条河。河水不大,但一直奔流不息,真是绿水青山。再往东去几里地外,长有大片的树林,可能还有第三条、第四条河。说实在的,我感觉在这个大山谷里不缺水,但是要种庄稼,就需要把水从河里引到农田里,这需要安装许多抽水机才行,而种树就能省下许多的事。回到旅馆后,我与店老板聊天时证实我的看法。他讲这山里不缺树也不缺水果,就是缺粮食。水果多但不能当饭吃(这里有桃树、梨树、板栗树、核桃树、苹果树等各种果树),还要等收下果实后卖出钱来才能用。
我在写小说时讲沂蒙山区大沟深,山套山,从我们到达百花峪后就可以看到这里有多座南北走向的大山,往东边去还有群山。从百花谷大桥往东去山与山间的距离较远,约有几里地的距离。而在村委会的驻地,这里的山与山间的距离的确很近,几乎是山脚连着山脚,中间只隔着一条河水冲刷出来的河道。
一夜无语,觉睡的还好。唯一不好的是窗外一户村民家里养了鸡,早上五点钟就开始打鸣。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儿子一家沿上山的小公路往山上走去。这上山的路是越走越高,走了大约一里地后我就出汗了。我跟儿子说:“我不去了。”
往回走时,我开始注意道路两边生长的各种树。这段公路的两边都有深沟,沟的下边和河岸边上生长着一些高大的乔木。其中有一种叫“枫杨”的大树,这种树我在山东其它地方还真没见过。枫杨树长的高大挺直,看上去顶天立地,十分壮观。其中路边一棵大枫杨树还是蒙山旅游度假办事处的保护树。在这棵大树下设立的铭牌上是这样写的:学名“枫杨”,别名:枰柳、麻柳。科属:胡桃科,枫杨属。保护等级:三级。编号:014。
看来,这棵高大的枫杨树是一棵古树名木,是不能砍伐的。除了这棵大枫杨树受到保护外,在路边挂牌保护的还有板栗树。其实在这个村里高大的古树名木随处可见,并不稀罕。
回到住的旅馆,我又注意到旅馆大门左侧摆放的两个长方形木质物品,它们上下摞在一起,看来在这里放了很长的时间了。昨天我就在查看这两个不起眼的物品。今天回来后,正好旅馆负责接待住宿的老同志坐在门前,我问他:“这两个东西有点像土炮?”他说:“对,这就是土炮,是解放前留下来的。”他的这个回答证实了我的看法和猜测。这些年我为写小说,认真研究过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在《少年红军》小说中就写过在鄂豫皖苏区时,红军使用过“松树炮”、“枫树炮”等武器的情况,而眼前的这两门土炮在制造时,兵工厂在其尾部加装了可以装填火药的铁制部件,在其炮身的前端加装了一根长约五十厘米的铁制炮管,而中间则是用木头。我从其中一个土炮炮口处朝里看去,可以看到炮尾处的亮光。也就是说,这段木头的中间打了圆孔,可以当炮管来使用。当年在制造这门土炮时,应该是考虑到火药发射时,炮口处的温度较高,才加装了一段铁制炮管,这样这两门土炮就可以反复使用。门口这个老同志说:“上面这个土炮用的是枣木,下面的土炮用的是枫木,它们的花纹不一样。”他讲的对。枣木的花纹比较复杂,木质坚硬,而枫树的花纹细密、通顺,也是一种硬木。我在走之前对这两门土炮拍了张照片,以此来证实它们的存在。这两门土炮保留到现在,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之后,我在村委会外的入口处,看见地上立着一个铁柱子,上面有多个铁制标牌。其中一个标牌上写着这样的字:“百花峪战斗纪念馆。”这就证实了这两门土炮是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功不可没。对于为什么把土炮放在旅馆的门前,不得而知。
除了这两门土炮之外,在我们走之前,我还意外发现在进门的大厅里的一张桌子上,摆放了一个“斗”。大厅里这个斗进门时看不到,被一个木制屏风挡住了,只有转到大厅里才能看到。“斗”是一种量器,在解放前时使用。我小时在电影上看见过,上小学时语文课本中也讲到过。见到实物,这是第一次。我那儿子、儿媳和孙子都没见过这个物品,也都好奇的围上来看。“一斗米”“车载斗量”里讲的“斗”,就是这个物品。之后,我在结帐柜台的后边看到了“风箱”这个物品。风箱在我们下乡时用过,是做饭时给大锅灶鼓风用的。风箱现在在农村里也不再用,能保留下来很不容易。有句话叫“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讲的就是这个“风箱”。
吃过午饭后我们准备上路了。在这里住了一天的时间,感觉百花峪村的民风还是朴实的,村庄里没有大城市里的喧闹和污染。蒙山景区一带出产水果,但水果的采摘外运是一个问题。
在汽车往山下走时,儿子说要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去参观。
对“孟良崮”这个地方我是知道的,在《星火燎原》丛书的第八卷中,有何克希写的一篇文章,标题为《孟良崮上火如潮》。我还看到江毅在2007年5月发表的,《国民党74师为什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的文章,因此我对孟良崮这个地名,并不生疏。
从百花峪到孟良崮并不算远。从地图上看,百花峪旅游区在西边,而孟良崮旅游区在东边,直线距离也就几十里地。汽车走到垛庄后,我就知道离孟良崮不远了。
垛庄,当年在战场上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在江毅的文章中这样写:“5月11日晚,为了加快进攻的速度,张灵甫命令部队打着火把抢修垛庄一带的公路……”当张灵甫率领第74师离开垛庄,行进到孟良崮脚下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发动进攻,歼灭守敌并占领垛庄,一举切断了敌74师的退路。至此,国民党第74师在孟良崮地区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包围了。激战至16日下午,华野各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敌师长张灵甫,全歼敌第74师。垛庄也因此战而载入史册。(注:国民党第74师是一个军的编制,兵力达到3.5万多人。)
我们坐车到达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首先看到这里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地方。一座高大的石雕像树立在纪念馆广场的北侧,仔细看去,这是一座栗裕将军与陈毅元帅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石雕像。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很大的建筑,其外形如同一座大山耸立在沂蒙的大地上。我们一行人沿着路牌的指引,来到纪念馆的地下室。这里,从入口处到出口处,布置了众多大幅照片和实物,来展示当年孟良崮战役的过程和胜利。
孟良崮战役的过程就不写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开车去参观。在武器展品中,我们首先看到馆内收藏的两挺加拿大制造的“七九勃然”轻机枪和一挺瑞士产的轻机枪,以及缴获的国民党兵工厂造的民24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美制M1903A1步枪、中正式和汉阳造步枪,美制汤姆逊冲锋枪。在看美制冲锋枪时,标牌上讲是中国制造的,但我看到该枪枪身上有两排外文字母,不知是真是假?馆内展出的捷克式轻机枪的枪身上没有弹匣,这是一个小遗憾。捷克式轻机枪与加拿大造的“七九勃然”轻机枪口径相同,只是在枪身上有一些差别。在火炮的实物展品中,有美制的81毫米迫击炮,美制60毫米迫击炮和国民党兵工厂造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在展厅的最后,展示了一支38式步枪和一挺92式重机枪(日本造),以及山东民兵使用过的土枪和八路军兵工厂造的,带有枪栓的步枪。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史,经常从各种军事杂志上看到这些武器装备的照片,这次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看到了实物,有点意外。
另外我们在展品中还看到一辆解放战中缴获的美制坦克。美制坦克在履带的悬挂系统及外形上与苏制T系列坦克有很大的不同,很好区别。
我们在进入纪念馆前,看到广场的西侧摆放了一辆坦克和一门榴弹炮。我们来到坦克跟前后,发现这是一辆苏制T-34型主战坦克,坦克炮口径85毫米,标牌上介绍这辆坦克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榴弹炮的展位标牌上介绍该炮为122毫米榴弹炮,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认为这其中有错误。历史上,不论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还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在人民解放军缴获的火炮中,有日本造的105毫米榴弹炮和150毫米榴弹炮,也有从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的美制7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还有美制155毫米榴弹炮,但从来没有这种122毫米的榴弹炮。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只有前苏联军队才装备,苏军还装备有152毫米榴弹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引进、仿造过大量苏军装备的各种型号的火炮,其中就包括这两种。
参观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我们开始了回程。走在路上我开始回忆这一天多时间的旅行。百花峪村,有山水无景点;有老人无孩童;有游客难致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从六号坐车到百花峪去旅游,一路上经过了沂蒙山区多个县市,走马观花,管中窥豹,即看了历史又看了现在沂蒙山区的情况,对这里的情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山区有山区的难处,山区的青年人多数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青年人少之又少,也许这种现象就是一个趋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