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虽是初冬,但艳阳高照,空气中是一种和煦的温暖。

      早上9点,一群文化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泾阳县的北仲山脚下,他们想通过一种自由的踏勘,感受潜藏在这方土地上的厚重文化。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就生长在这里,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曾经熟悉的这块土地,还是给人一种别样的新鲜感。

      这次故乡文化踏勘的动议人就是泾阳籍人士,著名作家,文学教育家,书法家,玉文化学者,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先生。对故乡的一往深情,对故乡的难忘记忆,让他在退休之后,把精力倾注在了故乡这块土地上。一部为故乡树碑立传的《天下第一渠》,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历史的厚重,文化积淀的厚实,以及父老乡亲们的朴实、勤劳与勇敢。

      来人中,还有雒长安,文史专家,书法家,同样也是泾阳人。西北大学历史系七八级,长期在省文物系统工作,主编《文博》杂志,任《陕西省志•文物志》主编。还有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原市县志处处长、地方志专家张世民。他的家距离唐贞陵不远。他长期致力于文史、方志与民俗研究。对于唐代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的研究,得到海内外响应。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被认为是改变中国航海史的历史壮举。同时,也将改变人们对于唐代航海史的基本判断。其著作达十余种。咸阳日报原总编辑,目前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和散文写作的高彦民;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成存义;泾阳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鲁迅文学院第36届高研班学员,曾经沿泾河流域做文化考察,写出了《追寻泾河魂》的李胜灵;泾阳籍作家邹佩,泾阳地方文化研究工作者王冰、樊哲等,他们虽从事的行业不同,但都有一颗喜爱文化的心。

      随行采访的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网记者郭瑞丰、中国质量报驻陕西记者站记者马少培。

      一行人首先来到杨赵村东的舍车宫遗址。虽然记者的家就在不远处的唐贞陵脚下,但是此前从来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汉代宫殿,他的名字叫舍车宫。资料介绍:这座宫殿建筑遗址东西约8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在遗址区堆积有丰富的汉代绳纹方砖、细绳纹筒瓦、云纹瓦当等建筑材料。在遗址断层,可以看到40-60厘米的堆积层。而所以叫“舍车宫”,是因为这里是汉代长安北上云阳的一处重要行宫,汉武帝幸甘泉宫常取道于此。因此,地位于北仲山和清凉山两山峡口,入山道路崎岖,在此需弃车骑行,因名曰:“舍车宫。”

      舍车宫已成一片荒弃的土地,不远处有一个新立的“杨赵宫殿遗址保护区”石牌。看来,作为古迹这里已经被保护了起来。大家摩挲残碎的汉砖,细看那曾经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堆积层,遥想这里曾经有过的热闹,也抒发着无尽的感慨。沧海桑田,时间无情,曾经有过的辉煌,或许都会散去,但细细的品味,仍能从历史的细枝末节中感受到一种遥远的温暖和人间生动的气息。之后,一行人去了唐宣宗的贞陵。屹立千年的望柱,沉默不语的石马、石狮,还有两排站立的翁仲,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远去的故事;唐宣宗李忱是唐代中后期一个在位时间并不长的皇帝,但因他善于听取意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治理有功。对外,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因此,史家对李忱评价很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他也被称为“小太宗”。贞陵依山为陵,后面就是北仲山,登上半山腰,下面的百千村落尽收眼底。历史虽已远去,生活仍在继续,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希望的,也是历朝历代的百姓都渴望的,但是真正的做到全民小康,真正把人民的苦乐放在心头,真正以人民至上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告别唐贞陵,来到了唐德宗李适(音kuo)的崇陵。崇陵位于嵯峨山脚下,陵墓的建制和贞陵大同小异,很多陵前文物遭到人为破坏,还有个别盗毁,看起来叫人心痛。但是现在,地方文保部门已经加强了保护,有专门的机构设置,现场架设了高清的监控装置,老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当然是叫人高兴的……

      走着,看着,说着。历史上,无论是汉代,还是唐代,都曾留下辉煌的功绩,也都有叫人难忘的记忆,鉴古知今,回望过去是为了好的向前,这样的田野踏勘,田野课堂,比起书斋里的学习交流,也许有更大的收获和体会,下午三时许,大家依依不舍的各自散去。

       这种田野调查,有一种随意,因为,它不是来自任何机构的有意识的组织,但却包含着一种文化自觉:所有的人,都是怀了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对历史的虔诚之心,这种切身的感受,让这群文化人对故乡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浓厚的感情。

      当天归来,张世民就以词的方式,记录了这次田野调查,其《水调歌头·泾阳故里行》如此写道:

一  舍车宫殿

      天朗气象开,仲山晴岚间。道是泾原同际会,移步乡关。舍车宫前砖瓦,谷口遗址满园,是处有倪端。蒿草蔽原野,城狐几何堪。

      冶峪枯,宝盆干,仲山残。应知国在山河破,碎在心肝。千年风物何在?明日踪迹如烟,谁个遏幽怨。还望东逝水,叹惋若临渊。

二  仲山晴岚

      饮罢咸池水,旋登北仲山。诸多乡贤引道,贞陵如琅玕。有称狼头猎座,有道象鼻盈天,文武列两边。翁仲悉无语,一站逾千年。

      唐王陵,聚宝盆,登如仙。明知松影重重,毕竟难媲肩。号称太宗第二,独重香山遗刊,祭词何哀惋。置身献殿上,回眸有万千。

三  谷口驻足

      左挹古官道,右守高家湾。须知戈国墓地,窖藏落密龛。商周方国何在,敢是地下江山,考古有几端。世间多少事,飘洒入云烟。

      瓦渣院,芳草添,真桃庵。步入山寨林薮,美食齐眉肩。不赞硬菜满席,单表饟和一盏,举座齐生涎。谷口炊烟起,陶潜患酒干。

四  崇陵识古

      移步崇陵下,高仰莲花山。人称嵯峨崔巍,展眼泾渭间。长安终属远景,龟城掩却奉天,适儿何不堪。珍珠卷残帘,天子岂无冤。

      展雄志,开大略,破生天。一扫藩镇作乱,贞元扬风帆。远交黑衣大食,近解西域矛尖,天下渐舒安。千年出使事,航海肇机先。

五  海陆通关

      陆有车奉先,海有杨良瑶。追踪一带一路,古树结新桃。西域固虽遥远,大食尤属翘楚,远洋有波涛。同出云阳邑,眼界堪比高。

      大视野,广知觉,新丰镐。历来悟空坚必破,不取闲招。当年凿空壁垒,今朝班列喧嚣,互市与时高。每遇转折事,必师大唐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