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150059795915.jpeg 英雄跳崖震山河,

      碧血染红万里波。

      千古名垂六壮士,

      太行浩气向天歌。

                               ——题记


      很长时间以来就有个心愿,就是去探寻石家庄版的“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人们家喻户晓,而抗战中早其一年的“挂云山六壮士”,其惨烈和悲壮不在其下,却少有人知。

      那年我们博友一行40多人冒着酷暑走进井陉县三峪村,一下车就看到了西边天边因高耸入云而得名的太行山主峰挂云山。

      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村口接待了我们。村主任康树成是个54岁的汉子,其父康桂顺15岁时作为小八路参加了百团大战,从小耳濡目染,康主任对这段战况很熟悉,他自告奋勇的成了我们的向导。村里为了我们节省体力派了三辆面包车拉着我们走了5里山路来到挂云山脚下只有10户人家的小山村东峪,大家在老兵团长红小鬼带领下排好队伍,听康主任介绍这里抗战故事。


 

军粮洞里藏军粮

      一更里来月儿上了山,

      背起了炸药,扛起了铁锨,

      村道村庄外,去把铁道坏,

      免得那鬼子兵,用兵烧杀来。

      这是百团大战时井陉县流传的一首民歌。牛角号吹起来,唤醒了八百里太行,山山岭岭也好像经过整编一样,排起了整齐的队列,筑起了坚强的屏障,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著名作家尧山壁这样描写百团大战,“井陉县铁路南北六千一百九十六名民兵参加了战斗,县自卫队和煤矿工人游击队也冲锋陷阵,把铁道路基挖空,塞进炸药,一拉雷管,两条钢轨便拧成麻花。他们起下道钉,几十人排起队来,动手抬起钢轨,一二三!铁路就大翻身。转眼间路基被毁,电线被割光,百里正太铁路线变成了一条死长虫。”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井陉县的每条河、每座山,都给毛泽东这条语录作了注释。军粮洞与挂云山,是其中最精彩的两条。

      军粮洞是仙台山上的一个石洞,这里山峦奇秀,林木繁多,主峰海拔一千一百九十五米,突兀其上,俨然一尊大佛端坐在云海之上。这里有个天然岩洞,洞府宽敞,深五十米,分上中下三层,洞上有洞,洞旁有洞,洞口相连,洞内凉爽干燥。百团大战前,边区政府曾把数十万斤军粮藏于洞中。这些粮食都是井陉人民省吃俭用节约下来,无偿捐献的。连续几夜,一人一个麻袋,背上五六十斤,踏着夏天泥泞的羊肠小道,翻山越岭送到这里来的。军粮存放之后,八路军一个班日夜守护。

      时间一长,日伪军有了耳闻。飞机低空侦察,没见疑点,特务刺探也一无所获。一天清早,日伪军二百余人,分五路包抄而来。村民走出家门,都向军粮洞相反方向的山上跑去。跑不了的病弱老人被集中在打谷场上,被一一审问军粮藏在哪里。大家闭口不言,怒目而视,先后有三人倒在血泊之中。

      敌人放火烧房后,又开始搜山,栾吉祥家孙媳妇儿田子被发现后,朝山梁上跑,敌人开枪紧追,老人见事不好,朝田子大声喊道:“宁死不当亡国奴。”危急之中,刚过门的新媳妇儿纵身跳下崖去。敌人折腾一天,小山村数人被害,草房大部分被焚,财物被洗劫一空,但是几十万斤军粮一粒也没丢。


t01ae79088dad872a72.jpg                                               

 历史定格在舍身崖惊人一跳

      挂云山在井陉县东北部,从县城北行经威州,折向东北到三峪村,远远看见东面一座高山,是九龙山支脉。盘结的团尖山,峰圆而锐,山势峭拔,常有白云缭绕,故名挂云山。海拔一千一百米,是井陉县东北第一高峰,与军粮洞所在的仙台山呈犄角之势。

      1940年秋是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1940年9月5日傍晚,指挥部设在三峪村的熊伯涛左纵队奉命转移,日军得知消息,集中兵力进行堵截。牵制敌人的任务交给了平(山)井(陉)获(鹿)三县游击大队三中队。游击队在敌人必经之路挂云山设伏阻击。一区妇救会主任吕秀兰率领区基干队和青年抗日先锋队赶来支援,加上儿童团和群众,山上不足二百人,而他们面对的却是三千多名日伪军。

      激战中,我军打退了日军几十次冲锋,将近一天时间,把日军牢牢吸引在挂云山中。中队长李恒山不幸中弹牺牲后,女英雄吕秀兰临危受命指挥战斗。完成阻击任务后,吕秀兰带领五名男队员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六壮士与攻上山的日伪军展开拉锯战殊死搏斗,后终因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上,他们砸碎枪支,义无反顾,高呼“打到小日本,誓死不当亡国奴!”纵身跳崖,全部壮烈牺牲。

      挂云山峰高坡陡。如果从山脚直接登上几十级台阶,就会看到“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汉白玉雕成的“挂云山六壮士”雕像分列石碑两侧。“挂云山六壮士”雕像前白花朵朵。村民敬献的花圈摆放一旁,朵朵白色纸花散落在花坛里。

      康主任为我们节省体力,选择从另一侧走较为平坦的羊肠小道上山。小道上灌木丛生,荆棘圪针丛中几乎找不到路。康主任手持一把大砍刀在前面开路,顺手除掉头顶上、脚脖子处的枝条和芒刺,我们穿林过岭,见证了当年太行山英烈抗战的艰辛,

      康主任边走边介绍,追忆70多年前,枪声在这片山顶上响了一天。1940年秋天,地里的玉米已经长到齐腰高了。9月5日,村干部在村里吆喝,说明天鬼子要扫荡,让大家都往挂云山上躲,那儿最保险。5日晚上和6日凌晨,乡亲们陆续上了山,躲在山洞和山洼里。北山、南山、东山都是敌人,三千多鬼子啊,几乎是一个挨着一个。中队长李鸿山把战士和群众集中在挂云山主峰,这里南北两面都是悬崖陡壁,西边顺山势有一条“之”字形小路通山顶,两峰间一道山峡。他们的任务是守住峡口,不让敌人上山。

      9月6日天一明,激战开始了。游击队的武器只有一挺轻机枪、几十箱手榴弹和一些杂牌枪,还不够每人一支。但是他们毫不胆怯,凭着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二十七次进攻。战至中午,敌军毫无进展,丢下半沟尸体。日军指挥官摸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人,从石家庄调来一架飞机进行侦察。

      下午,战斗形势对我方越来越不利,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游击队的子弹快打完了,战士们开始用石块对付敌人,小石块举起来往下砸,大石头推出去往下滚,也能当子弹、手榴弹顶一阵儿。

      老康说,除游击队外,县一区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区武工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儿童团及部分群众也加入了战斗,最后子弹没了,石头也用完了,就出现了“挂云山六壮士”英勇跳崖的壮举。从9月6日上午到太阳快落山时,战斗进行了将近一天,各种各样的枪声在这里此起彼伏,几乎没有间断。

493e7fa1b2bc8672e20c6779a29a525c.jpg

      挂云山激战 光弹壳就捡了十几口袋

      下午3时,中队长李鸿山中弹牺牲,战斗由妇救会女主任吕秀兰继续指挥。下午5时,牵制任务完成了。游击队撤退时,负责掩护的六位战士身边连一块石头也没有了,被摸上山来的敌人包围。这六位战士谁也没有皱一下眉头,毅然走到悬崖边,一个接一个地纵身跳了下去。这六位烈士是: 22岁的区武委会妇女部长吕秀兰、21岁的游击队战士康英英、15岁的儿童团员康三堂、27岁的炊事员刘贵子、17岁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李书祥、27岁的区政府助理员康二旦,后被人们称颂为“挂云山六壮士”。

 

      当年那场战斗结束后,听老人讲满山遍野都是尸体,人摞人,惨烈至极。100多名游击队战士和武工队、儿童团等几乎无人生还,三峪村的百姓也只有躲到挂云山白云洞的30多人幸免于难。战后幸存的百姓提着大口袋,上山捡拾子弹壳,一下子捡了十几口袋。

      青山巍峨埋忠骨

      战斗结束两三天后,当年建屏县三区的区长齐文川,登记了100多名烈士的姓名,并主持了安葬的仪式。牺牲战士们的军帽、军装上都写着自己的名字,但这份烈士名单后来也遗失了。当时,每位烈士的坟前都竖着一个木牌,写着烈士的名字,但天长日久,如今都也找不到了。除李恒山有一口薄薄的棺材外,其余的烈士都没有棺材,只是把面容、衣服整理好就下葬了。

      老康说,“六壮士”的遗体,被其家人分别安葬在其他地方。当年那场激战渐行渐远了,为了让历史铭记英雄的伟绩,三峪村村民希望永远缅怀先烈,慰藉英灵,对烈士长眠地挂云山进行保护。可喜的是县政府投资600万元在三峪村建了烈士陵园,可以让烈士们得到更多人的缅怀和祭奠,让历史铭记英雄的壮举。

      我们在山路上一路探访,逶迤前行,常常呼吸带喘,大汗淋漓,随即找到阴凉处稍事休息,听康主任继续讲那抗战故事。在烈士舍身跳崖处我们几位老兵带头脱帽站成一排,向深不可测的悬崖陡壁三鞠躬,寄托我们对革命前辈的哀思。

我想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气节,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誓死不当亡国奴!这就是抗战精神,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与追击,毫不犹豫,纵身一跳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t01588a95dcad832e9c.jpg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抵达相对高度800多米的挂云山巅峰,在这“太行小泰山”顶的烈士纪念亭一睹八路军名将杨成武、刘道生、熊伯涛、臧伯平等领导的题词,我们高高展开呼啦啦迎风招展的红色之旅采风团团旗,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这次寻访挂云山六烈士上下山用了五个多小时,最小年龄10岁的小娃娃,最长者72岁,大家被革命先烈的精神鼓舞着激励着一路相扶相携,无一人掉队。

      下山后又参观了熊伯涛将军设在三峪村窑洞里的战地指挥室,在村口大槐树下听取了92岁的抗战小八路讲亲历百团大战的往事,这是一次真正的“故乡人须知故乡事”的红色启迪,挂云山一天的寻访更加激发我们要挖掘红色资源 弘扬抗战精神,留住红色记忆,更加激励我们爱党、爱国、爱家乡。

      哀悼挂云山六烈士

  

      舍身崖前

      勇士跳崖志未休,

      玉碎身陨太行愁。

      报国壮怀惊天地,

      英名永垂照千秋。

 

      寄思

 

      野柳绿烟笼太行,

      山桃含悲草花香。

      我临舍身挂云顶,

      躬身俯首老泪扬。

 

      六壮士跳崖了,山上的树木也被敌人的炮弹炸平了,偌大的挂云山上只留下一棵孤独的老柏树,树干上挂着一口大钟,刻有“乾隆七年铸造”的标记。据说老柏树枯死多年了,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近年枯树发芽,身旁少有泥土的石板上又长出了一棵小柏树,老人们说,那是老柏树不死的精灵。

      现在的挂云山,常年白云缭绕,雨后初晴时,云彩里常常出现一道道彩虹,老人们说,那是六壮士悲壮灵魂的化身。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