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莱阳县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把民间的一部分从事木瓦匠工作的手艺人,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成立了莱阳县建筑社,后改称莱阳县建筑工程队。单位性质:集体所有制。

  刚成立建筑社的时候,主要业务就是:修理房屋漏水、换屋顶、换瓦;修锅灶、盘炕、修烟筒、修理门窗等。主要工作范围都是在老城区,修理的都是公共用房、单位用房、民间用房。那时没有楼房,都是平房,距离地面三米多,也没有人强调安全生产。工人中男的、女的都有,其中有一女性工人,绰号:燕。说明他们上房干活如在平地一样,身轻如燕。

  进入六十年代,建筑社开始为一部分单位盖房,有商业门头房,有职工宿舍,也有厂房车间等等。这些房子都是砖瓦平房,没有什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那时大型厂房建筑主要是由烟台建筑公司二工区(驻莱阳)负责承建。

  那时建筑社的单位所在位置就是现在的惠通大酒店这个位置。单位大门口有一条南北向的水沟,门前有一小桥。院子北宽南窄,呈三角形。办公区在最北边的一排平房内。(因火车站那边也有工程,后来又在火车站西边设了一处住宿、仓储等综合管理部门)。大工种主要为:木工、瓦工、小工、架子工。还有少数工种分别为大锯班:主要加工大圆木材;木工班:主要加工门窗和混凝土模板;钢筋班:主要加工制作钢筋;铁工班:主要是烘炉打铁,自制加工建筑用螺栓、螺母,固定木质房用的扒钜子;油漆班:主要刷门窗油漆;白铁组:主要加工落水斗、小车用的灰斗。炊事班:主要为职工烧水、做饭等等。

  在编的职工统称为:社员。这个称呼沿用了很多年,发的工作服上印着“建工”二字。还有合同工、临时工、家属工、学生工。进入冬季不能施工了,社员、合同工留下,其他人回家猫冬,来年春天再回来。有的是来年春天自己不回来了,有的是建筑社不让回来了。最高的工资级别是六级工,只有一人。木工、瓦工五级工的也不很多。工匠多为三级、四级工。招收的学徒工按学徒工工资发放。临时工按技术和分工评议工资。学生工、家属工工资最低,有的一天0.80元,最高的一天1.48元。

  那时施工主要靠人工,没有什么大型设备。和灰靠人工、搅拌混凝土也靠人工。小铁车、灰斗加上工人的帆布工具兜。住简易宿舍吃伙房的大锅饭。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为莱阳的基本建设做出了贡献。

  1969年秋,莱阳县建筑社承接了莱阳发电厂三层宿舍楼,砖混结构。这是莱阳县建筑社成立以来承建的最高层建筑。随着社会发展、建筑工程的增多。莱阳建筑工程队施工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其中有一部分是援蒙回来的技术工人、也有从部队军工部门集体转到地方的技工和管理人员。设备添置不断更新,专业人才不断输入,技术队伍不断扩大,建筑社开始了大翻身。从1969年至1972年先后开承接了很多建筑工程如:印刷厂厂房车间、被服一厂、二厂厂房车间、饮食服务公司综合大楼(办公区、浴池、理发店、饭店、照相馆);动力机械厂锻工车间、钢套厂的全部建筑、水泥厂的料仓;、造纸厂、皮革厂、化肥厂、肉联厂的车间、精神病院的锅炉房、卫校的水塔、解放军145医院的药厂、综合病房楼等等,以及部队营房的修缮。

  从1969年到1972年,是莱阳县建筑社整体提升的三年,但是施工的范围仅限于莱阳城区和火车站周边的企业,还没有走出莱阳城。1971年莱阳县建筑工程队从原来的那个狭窄的大三角形的院子里全部搬迁到原东关马车店大院内,大门朝西,四周都是房子,长方形的院子在中央。院子大了,队伍也壮大了,名声也传出去了。建筑社这个名称逐步从人们的心中、口中淡出。建筑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真正变成了名符其实的莱阳市建筑工程公司,即现在的莱阳市建业集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