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柳永考举落第,甚不服气,觉得自己才学未得到发挥,便填首词,宣达自信,词里没有悲观,没有自卑,也不沮丧,而是坚持自信,坚持做自己,坚持生命价值定有取向,不枉一生——这就是后人称为狂妄无羁柳永词《鹤冲天》。但资料显示,柳永本意是要考头名状元,结果名落孙山,认为是“偶失龙头望”,(见《鹤冲天》)他还是“官瘾”不绝!到后来,也没见高就,只做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看来,自认有才,只是孤芳自赏。然,狂想之士,大有人在!至今也不乏多多!

我今天说的这个人真是饱学经书,亦不自卑,坚持自信,坚持做自己的人,他就是孙髯。孙髯,字髯翁,少年童试,目睹考生“被搜检,乃放人”,他耿于愤懑,说“以盗贼待士之,我不能受辱”,故而,从不应考,则,终生不为仕!——我觉得,孙髯比柳永可敬得多,他留下的大观楼长联更是柳永的《鹤冲天》无法相比。


大观楼


说到大观楼,就不能不提到孙髯,大观楼之名扬海内外就是因为孙髯登楼触景生情,挥就一首180字长联。

大观楼,在昆明大观楼公园。滇池北岸。看到的旧资料说“在昆明的西南部”,今天已无法认同,今昆明非昨昆明,大观楼已成为市内的景点。园始应为明洪武元年,沐英任云南都护府时所建的“西园”;滇池古有“华浦”之称,所以旧文称西园为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经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乱,始得平民百姓获暂短休养生息,王继文任云南巡抚,他见滇池岸边景致优美,便把西园扩建为大观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大观楼二层,园内逐建:涌泉亭、催耕亭、澄碧堂等亭台楼阁,成为省内的第一名胜。

到了乾隆年间,寒士孙髯已长大,(资料记载:清兵攻克省城昆明为康熙二十年辛丑岁——1681年年10月28日。孙髯父亲随军入滇,官任副职,髯随父落籍昆明)登大观楼,心绪难平,即池即景,激愤如潮。时虽康乾盛世,却百姓流离失所,滇中深藏隐患,更有官吏榨取民财,顿发千年感慨,道历代朝纲兴衰,一挥而就,写下天下第一长联。甫就由当代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于大观楼正门左右,轰动于世,扬名内外。

——传说资料:云南巡抚内外有人主张告孙髯“犯上”,但民情振奋,官府不敢为止,随又找骚士篡改长联,更遭群轰而作罢。

——陆树堂书写刊刻,没有找到确切时间,是我一憾!

道光八年(1828年)修葺大观楼,增建到三层;咸丰三年(1853年),御笔题词“拨浪平层”匾,四年后(1857 年)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 年),重建,同年滇池大水,楼被水淹;直到光绪九年(1883年)得以重修,即为现在的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的大观楼。光绪十四年(1888年)长联由云南剑川人赵藩以楷书重写刊刻。现长联两种笔迹均流传于世,真品市值不可估!

——长联后标注:光绪十四年戊子春正月二日西林棽毓英重立

新中国成立后,大观园公园成了市民和广大游人必去之处,现公园占地48公顷,园内堤楼亭阁,幽栏曲径,楼外有楼,滨岸烟柳,百花竟艳,荷映蓝天,诗画楹联,碑刻各异,更有揽胜阁、涌月亭、观稼堂、蓬莱别境、满池荷花等等。游人如醉如痴,有人于大观园櫺门书一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我却觉得是:池映园阁千秋史,云水楼台一世诗。更为贴切。

大观楼公园濒临滇池一隅,附近有海埂大坝,是冬季观鸥的好去处。精灵美丽红嘴鸥每年10月中旬由西伯利亚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滇池,昆明人民和各地的游客和美丽的精灵共同度过大约半年时间,到翌年四月中旬准时离开昆明。

大观楼因有天下第一长联,遂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被称为天下四大名楼,扬名海内外。

1983年大观园定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髯


孙髯(1685——1774 )诞日不详,却无考。传说幼年五髯浓重,取名髯,字髯翁,自翎颐安,祖籍陕西三原,幼年随从军小吏父亲入滇,落籍昆明。

孙髯所处的年代正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但朝廷腐败,地方官吏横征暴敛,边陲云南吴三桂坐镇一方,大有西南独立之势。康熙时期,兵燹战火,生灵涂炭,经八年苦战,平定三藩,但朝野内外,亦是危机四伏。这时孙髯,由于博学多识,人之器重,曾被聘编修《云南县志》,还撰有《滇诗》、《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并编辑过《国朝诗集》等多部著作,遗憾今大都失传,仅有少部佳作尚流于民间。

孙髯一生清贫,性情高傲,但不孤芳自赏,亦不乞讨于人。他对清政府衙门各级官员从不攀缘附就,更无谄媚迎合,遇有不顺,看其不公,不是责骂就是讽刺。故,平民百姓尊重,官府差人见之胆颤心惊。

关于孙髯在昆明居住之处,我曾寻访过被认为可能知情的人士,结果大失所望,还是西南名刹——圆通寺老衲谈出点有价值的史料:孙髯喜欢梅花,自篆一方,上篆“万树梅花一布衣”,老和尚告诉我:今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曾是孙髯所居住之处。这位老和尚谈起孙髯,敬佩有余,尊崇备至,他说:孙髯一生,誓不为宦。但,民所关注,他舍力而为,不求索取:

“金沙江怒涛汹涌,水白白流掉,而云南西部缺水日久,农民苦不堪言,当地官府只知搜刮民财,不顾百姓死活,孙髯自费亲自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方案,报与官府,结果,自然是泥牛入海,不了了之;他还考察过盘龙江(今已成为昆明市内河流),著有《拟盘龙江水利图说》呈有关部门同样无人重视。”1604154192234652.jpg  

后来,我采访得知:近年盘龙江的治理,孙髯的《图说》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而昆明人民没有忘记孙髯先生,在盘龙江下游南坝西北桥头有“孫髯园”石刻和小广场。

老和尚和我说,尽管他受戒入圆通寺多年,仍没有见过孙髯本人,所闻之事皆由已圆寂的长老口传,不过,圆通寺和孙髯确有难解之缘:晚年孙髯孤独一人,穷困潦倒,居无定所,圆通寺长老慕其才华,舍一窟室,即咒蛟台,供孙髯蛰居。实为一石洞,今遗址尚在。

“孙髯在圆通寺独居多年,代为香客易卜为业,谋口饭食。孙髯只有一女,伊至晚年,始去弥勒县女儿家,卒于弥勒。”老和尚和我告别时,如是说。

据弥勒朋友传来资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孙髯老伴在弥勒女儿家,孙髯来弥勒与老伴团聚,在东门外设馆教书,后到城西新瓦房教私塾。去世时,老伴收拾遗物,把孙髯遗稿尽火焚之。然,无寸土可葬!是好友苗漪把孙髯葬于自家祖茔。

清末,弥勒知县胡国瑞重修孙髯墓,刻碑立铭。1914年,弥邑设公立碑墓,孙髯碑文:古滇名士孙髯翁之墓。弥勒名士撰墓联: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其实,做自己的人也不容易,柳永想金榜题名,落榜不服,抒发感慨,填《鹤冲天》,后人大赞其个性,奉为狂妄不羁的“做自己的人”,其行为从词里看,所表现的并不可敬,历代文士吹捧柳永是在他求官未兑,而自我标榜怀才未遇的不满心情,此人在百姓看来还是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典型!把它归纳为“做自己的人”,恐难服众。

纵观孙髯,平民布衣,文采飞扬,一身傲骨。却民之亲,官之惧,留下的清白于世,光彩照人。一副长联,千秋彪炳。

登斯楼也,放眼望去,看尽鲜花美景,亭台楼阁,而赞“四维香稻,万顷清砂,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转则,淘漉千年百代,鞭挞皇帝王侯,四处征战,屠凌无辜,却终落得:“九杵梳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下场。

孙髯,虽为寒士,骨气如钢,实为今天文人志士所敬仰,所佩服。

但愿孙髯一生,人们读后对“做自己的人”有个新解。

孙髯逝去已二百五十多年了,据说卒后亦不得安息,孤茔几遭粉毁,只是近年当地政府重修了孙髯墓,并列为文化遗产得以保护。若,孙髯有知,当九泉之下应卫佑如今青年一代牢记我中华民族不卑不亢品格,清白做人,为民做事,都做一个“做自己的人”。

因为疫情,弥勒县我没有去成,无缘拜谒孙髯先生寝墓,弥勒的朋友给我发来有关史料已择录写在前边,发来孙髯墓照片,是后人雕塑。其中最显眼的是孙髯的自挽联,尤为发人深省:

这回来的忙,名人名利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大观园长联1604154230176473.jpg  

长联原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高仁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园香稻,万顷晴沙,九天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赋予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梳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的写作背景是八年平定三藩之乱的乾隆年间,一说是1765年。这时的孙髯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无着,老伴离他去弥勒县女儿家,寒士孑然。圆通寺老和尚和我说,长联估计是写于七十岁左右,尚没有落魄蛰居圆通寺之前。他游山玩水兴趣不大,携朋挈友吟诗作赋却是常事,登大观楼也许就是应文友之邀,抒感而发,使得文学艺韵,喷放迸发,留下千古不朽长联!

纵观大观楼长联:

上联写景,看大观楼前四时之景。

而今天看到的景色虽有当年的痕迹,却比当年的景色丰满、进步、漂亮、人文底蕴内涵更激发感恩时代之情:

西,碧鸡山如睡美人令人驻足;东,金马山腾云跃月;北,蛇山尽浴朝阳;南,鹤山翩翩起舞。

蟹屿螺洲尚在,景色更加迷人,唯有那苹天苇地,四园香稻,万顷晴沙已没有了原来的模样,变诗坛画栋供人流连。

下联感慨 ,叹滚滚英雄谁在?

这里提到的千年帝王均与云南昆明有关:且有典据:

汉习楼船:见《史记——平淮书》“汉武帝-----治楼船----”;唐标铁柱:见《新唐书——吐蕃列传》“------建铁柱于滇池----”;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起于南韶,以玉斧画-----”;元跨革囊:见《元史——宪宗本纪》:“至金沙江,乘革囊以渡-----”。

整个下联写出了云南历史,一个‘叹’字,把历史人物事件展示的淋漓尽致:他们虽用尽了移山之力,终归是:“几杵梳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长联艺术价值很高,闭目吟咏,山水树木,情景画面历历在目。至今,欣赏者,研究者,大有人在;历史上,清末学者梁章钜著有《楹联丛话》将长联收入书中,据说毛主席见孙髯长联,读完之后,挥笔点评: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陈老总在赏阅长联后,赋诗是: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1961年,郭沫若登楼也写一首《登大观楼即事》,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大观楼滨滇池北岸,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葺,真是岸芷町蓝,花繁叶茂,是游人的绝好去处;然,咏诵长联,登楼远望,五百里滇池似乎还有孙髯先生对美景的赞叹,对历史的回眸,对今人的告诫---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做一个有自己的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