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老兵,1976年随单位搬进安宁庄的营区,之后,家也迁来,算来已近45个年头。我本人于1995年春天在部队退休,2007年年底,受命转入地方军休所休养。所以,清河就成了我正式落户北京之地;清河就成了我居家养老的乐园。

我们这批退休老兵,归于海淀军休办属军休所休养后,开始接触到《同心刊》和《军休之友》。两刊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心中欣喜。杂志中的好多事,都是我所熟悉的,有的还是亲历;不少的作者还是我的战友。有一种寻找到了知音的喜悦,高兴极了。之后,又受到海淀军休办所倡导的“四有”精神鼓舞,激发了我的军人情怀,逐渐捡起了写写小文章,练练书法,玩玩摄影的爱好,逐渐的丰富了退休生活,思想上非常满足,心里暗暗的庆幸把落叶落在了海淀。老了老了,有了这么好的归宿。

捡起旧的爱好,心里是明净的,不是有什么基础,更谈不上有什么水平,应是退休后打发时光的好办法。因为以往在部队里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事,所以尽管开始也试着撰稿,那只能是丈二和尚不入门道的瞎闯,其结果是不言而预的。在移交后的第二年春季,军休所召开了宣传工作会,会上听取了军休两刊及北京社区等报刊杂志的编辑们介绍投稿须知后,思想得到了点播,开了点窃,这才让我走近了写写画画之门。真应了“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不算巧” 的老话。那年是2008年,我74岁。意识到夕阳无限好,应该更奋蹄啊。

军休所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优越的休养条件,我们没有理由怠慢军休生活。基于这点粗浅的认识,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已律:凡军休党组织倡导的事,一定要尽力执行;凡对大家有利的事,一定要尽力为之。

回首几年来,未曾食过言,我尚感欣慰。

我自知,离开自已的专业,没有什么本事;但我能约束自己,能脚踏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比如所里交待我作书画组的头,我就踏踏实实的用心把它搞好,把它搞成军休所里最活跃、最有实力的过年过节能给大家带来喜庆的水墨丹青,凡我想到的都去做了。而今,组内近二分之一的人是八十以上的老人了,大家的书画龄都有十年左右了,我们一起举办了若干次如“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等大型书画展”,展示了大家的实力,受到军休所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因此也给了我很高很多的奖赏,多年都评我为先进宣传个人及优秀共产党员。

军休所书画组,近几年又走近社会,走进社区,除经常向期刊杂志投稿外还积极参加清河社区的作风建设,都收到了很好效果。

从2015年开始,我们连续六年了,按照居委会的要求每年送五个人的作品给街道参加“廉政书画作品展”。而今年是个特例,我们居委的何川同志在向我交待任务时,没有再提出数量要求,所以我在向组里发通知时也没说要多少,任大家自愿吧,有几幅就交几幅。

但出乎所料,当时在京的几位老(骨干)书画友一个不少的全部交了作品,有的还交了两幅、三幅,因为我这些战友都是近八十或八十以上的老人了,最大的八十六。而那时是七月初,正是天气炎热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清河街道《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编委会的刘海笛副主编,说到我们投稿超限了,她高兴的告诉我,别的居委会限数量,你们例外,交多少收多少,连续六年了,你们的作品质量有保证,被我们选为金牌单位了。

翻开这几年清河街道出版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发现按姓氏笔画排序的作者栏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除2015年外,从2016年起,五年了,其书法篇中,都是由我们的战友万学武开头,而由我断后;在绘画篇中,则是由我们的战友魏敏英同志收尾。这虽是一种巧合,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见证安宁庄军休所书画组的老兵们是坚定的拥护清河街道党委倡导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的拥护者、践行者和鼓呼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