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中国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地内一淡水内流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街镇刀劳窑村陕蒙交界处,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是水泊、湖泊的意思。

      2017年10月的一天,我们一行80多人乘车从神木县城向红碱淖风景区行进,沿途到处可以看到沙柳为主的大面积固沙防风林带,已经将沙丘固定的绿化地带。今天的毛乌素沙漠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已经披上了绿装,但是过去岁月留下的痕迹依然存在。

      进入景区,立即被一个巨大的汉白玉雕刻的王昭君的塑像所吸引,导游员介绍说:“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西汉美女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 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现在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114.jpg      走过雕像,仿佛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神话世界,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水光粼粼,烟波浩淼,一眼望不到边。我们沿着修建的通道向湖中的景点走去,湖水在微风的作用,一浪接一浪冲向沙滩,金色的阳光映衬着沙滩,有一些小鸟在水边寻食,湖水水质良好,静得像一面镜子,清是可以看见湖底的小鱼和沙石,微风激起波纹,大家在天然氧吧快乐的玩着。

      毛乌素沙漠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曾经水草丰美。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

      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湖址仍为葱郁丰茂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贯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含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原称“红碱湿地”,后积水逐年增加,遂成水潭,改称“红碱淖”。

_MG_1409_副本.jpg

      听导游讲:“红碱淖四周有七条季节性河流常年注入,蒸发量与补给量基本平衡,水位比较稳定,湖面烟波浩淼,灵气腾腾。环湖10公里范围内及注入河流域均无重污染企业,湖的东西两侧均以草原牧场为主,水草丰盛、牛羊成群,湖的南北两侧以半固定沙丘、滩地为主,沙丘、滩地上有以沙柳、沙打旺为主的大面积防风固沙林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蓝天白云下浩瀚的湖水,洁净的沙滩,水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草原,起舞的飞禽,初升的旭日,迷人的晚霞及气势磅礴的惊涛等一起构成了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风光”。


      七律·神木红碱淖怀古

     

      内蒙通道昭君泪

      葱郁丰原大牧场

      砍伐随便植被失

      明清毛乌素沙黄

      长期堆积成流淖

      综合防治效果强

      烟水浩粼风景盛

      候鸟栖息遗鸥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