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走入了一个人人都知道那样做不对、但又不得不那样做的怪圈,嘴上喊着减负,但实际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发文,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反对小学初中化,但倡导归倡导,号召归号召,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套标准,另外一种指挥棒。于是国家的要求,教育部的规定在现实中等于落空。


  一位年轻朋友的孩子,今年上了附近一所很多人想去但是难度很大的小学。这个朋友说,上小学前,学校要面试孩子,而所谓的面试,并不是看这个孩子长得怎么样,是否有残疾,是否反应正常,而是要进行文化课考试,考26个拼音字母,考简单的数学题加减法运算,要求背诵诗词,要求用拼音写出自己的名字。这个朋友感慨:幸亏他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学了这些,否则,可能真上不了这所好小学,而他的孩子前面,就有几个孩子,因为这样的面试不过关,被淘汰了下来。


  按说对于要上小学的孩子面试这些问题,似乎也不算什么,但是,拼音学习,诗词背诵,简单的加减法是否已经下放到幼儿园阶段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我还不敢肯定,让孩子在幼儿园就掌握这些基本的东西,是否就一定是加重负担?恐怕也未必。但就笔者所知,国家早在几年前,就倡导,要求幼儿园不要小学化,笔者甚至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一次检查活动,目的当然是防止幼儿园小学化。有人当时甚至就说:幼儿阶段就是要孩子尽情释放天性,在玩耍中,在游戏中感知世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不是过早地让他们学习知识,更不要因为这样的知识灌输让孩子过早的对学习产生一种畏惧甚至恐惧。这个时候需要培养必要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乐趣,引导他们对未知世界探求的欲望则是必要的。对此,很多人深以为然。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升小学尤其是进入好小学的这种知识性的面试,会让那些在幼儿园阶段没有经过知识训练的孩子,很可能因此败下阵来。当优质教育资源还非常有限和紧缺,而竞争又非常激烈的时候,这种失败对许多孩子来说,很可能影响终生。所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有一种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重视胎教,重视幼儿期间的教育,甚至对孩子层层加码,让小小的孩子就没有了天性,也没有了孩子的快乐。但他们这样的焦虑,又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也许可以佐证这种骨感的现实,也可以再次证明:再伟大的教育理想,倘若和现实需求产生矛盾,只能被打得粉碎。


  某地有家公立的幼儿园,基础设施非常好,对幼儿的教学也严格依照上级规定,绝不小学化,就是让孩子尽情地游戏、玩耍;不远处有一家私立幼儿园,给孩子教知识,让孩子背诗歌,通俗点讲,大概就是幼儿园的小学化吧,因为上级规定可以管住公立幼儿园,但对私立幼儿园,却似乎有些无力。慢慢的,公立幼儿园的很多孩子都转去了私立幼儿园。家长们认为,给孩子不教知识,只是玩耍,两三年之后,孩子凭什么进入好的小学上学?进入不了好的小学,又怎么进入好的中学?而上小学考知识,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不要责怪家长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担忧,因为现实中他们的担忧真有道理!


  然而,倘若幼儿园普遍开始知识教育,必然形成一种攀比,因为谁都不想让人说自己的幼儿园不好,那么又必然进入一种给孩子加重学习负担的恶性循环,就像初高中的补课一样。因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以及决定是否录取的标准,是你能否令学校满意地完成学校用来检验你是否合格的试题,是考量你所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其他。于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反对幼儿园小学化就成了实际上的一纸空文,嘴上这样说,现实中却可能愈演愈烈;家长也是嘴上喊着孩子的负担太重,但实际上却在不由自主不断加重孩子的负担,因为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谁也不会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而这当中,只能牺牲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和快乐。


  考试入学的指挥棒不改变,学校课业负担就无法改变,就学就业的压力不改变,学习过程中不断加码的情况就不会改变,学业负担也就不会减轻,而所谓的减轻负担,很可能只是变换了另外一种形式而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