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孙犁大师就是这样一位馨香百年的荷花,他创立的“荷花淀派”风格的小说,不但追随者众多,而且成就了像刘绍棠、房树民这样的许多知名大家。2020年8月27日我有幸和安平县众多文艺骨干,来到孙犁故居,追寻大师足迹,品味大师情怀。

       走进两扇黑漆大门,一股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影壁墙前面的一个小荷花池,虽然不见荷花,但是那一池碧绿碧绿的荷叶是那般纤尘不染,似乎也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站在古朴的青砖院中,环视四周,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屋前那棵点缀着绿玛瑙似的枣树,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大师的品性。此时此刻,我心中不仅仅有敬意,更多的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虔诚的仰慕。

       北屋正房是大师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那一双黑色的家做布鞋,临窗土炕上干净整齐的粗布被褥,尤其是天花顶上裱糊的泛黄的《大公报》,无一不显示着大师生活的简朴。只有北墙玻璃橱窗展示的一件黑色呢子大衣才是这间屋子里唯一的一件奢侈品,文联主席王彦博激动地告诉我们:“这件大衣是孙犁先生访问苏联时,当时因为置办不起像样的衣服,国家出资为他做的。孙犁先生只在当时穿过,过后就珍藏起来。我们建成孙犁故居以后,先生的家人就慷慨地捐献出来了。”

       孙犁大师生活一向简朴,一日三餐从不要什么山珍海味,只要达到温饱;栖身之地从不需什么高楼大厦,只要能遮风挡雨,就很知足了。其实以孙犁先生从事革命的经历,当一个大文官绰绰有余,但是他却裙衩布衣,远离官场。从维熙在《孙犁的背影》中曾说:他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这让我想起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孙犁大师就是生活在俗世凡尘中的一株洁净的青莲,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大概古代先贤大儒都是如此吧!

       故居的东面就是大师的“耕堂”。步入耕堂,引人注目的就是孙犁先生写作时坐过的那把普通的半圆形的藤椅,和藤椅正对的是一张旧时代的书桌,书桌和藤椅虽然被岁月打磨得有些陈旧,然而这淡淡的浅黄中却沉淀下孙犁大师笔耕不辍的辛劳。站在书桌前,我仿佛看见,孙犁先生坐在藤椅中,俯身书桌,奋笔疾书,写尽故乡的风云变幻,写尽人世的过往沧桑。《铁木前传》、《白洋淀纪事》、《风云初记》等一部部大部头的著作横空问世。晚年他又“闭门谢客,面壁南窗”,日夜耕耘,出版《晚华集》、《秀露集》、《尺泽集》整整十部作品集。这把藤椅,这张书桌,挥洒过孙犁先生多少辛劳的汗水;这把藤椅,这张书桌,铭刻着先生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孙犁先生终其一生,一直保持着一个文人的本色,以笔为犁,勤耕不辍,为中国文学留下无数恢弘的篇章,为后生晚辈竖立起一座永久的丰碑,成为我们深深景仰的巍巍高山。

       出了耕堂,又来到孙犁生平事迹展室,在这里我们追寻大师足迹,领略了大师历经磨难、坎坷不平的一生。面对大师在文学史上的丰功伟绩,我们再一次深深折服,深深敬佩!

       参观完故居,我们一行人又在故居聆听军旅作家乔秀清先生的写作经验。乔秀清先生和孙犁大师是同乡人,文笔清新质朴,颇有孙犁大师文风。他把自己大半生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言辞恳切,真挚感人。他再三嘱咐我们要继承孙犁大师文风,努力创作,静下心来,贴近生活,多写精品散文,让美的散文反映真实的生活,照亮人生。一言一语流露出一位长者对后辈晚生的殷殷期盼,令人感动。诗人可风也把自己写作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长篇小说作家冰小狸也给我们介绍了如何结构小说,塑造出鲜活的人物。

       聆听着前辈的教诲,环顾孙犁故居,我们仿佛沐浴在荷花的馨香里。天上柔软的白云犹如一朵朵的白莲,飘荡在故居上空,闪耀着醉人的芳华,散发着馥郁的芬芳。我似乎看到,那一株傲然挺立的荷花绽放在故乡的沃土,馨香着故园的一草一木;那一株永开不败的荷花绽放在文学的长河中,摇曳生姿,洁净着世人。

1603532416693801.jpe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