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台胞王永庆先生捐资扩建木兰县吉兴乡中心小学,将其命名为明德小学。该校特别注重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校长闫立威倡导下,该校从2007年办起“留守儿童”寄宿小学。此举,当时不但在木兰县开了先河,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也都拔了头筹。

四年来,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这所农村寄宿学校越办越好。寄宿的“留守儿童”由起初的8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余人。寄宿的“留守儿童”,也由起初的五、六年级,扩展到现在的一至六年级。“留守儿童”的家长们说:“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在外地打工放心。” “留守儿童”们说:“这里的老师,就像爸爸、妈妈那样关心和呵护我们,这所学校就是我们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通过三年来实地调研,我们觉得这所寄宿学校在管理和教育农民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尽心管理育新人

要保证“留守儿童”在学校全天候安全地、有秩序地成长进步,没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该校在实践中建立健全了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形成台账。台账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长姓名,在何地、何单位工作、职业、联系电话、监护人姓名与孩子的关系等内容。便于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联系。 

二是建立帮扶档案。全校召开教职员工动员大会,使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对子,并实行跟踪服务。建立了组织健全,全员参与的留守学生帮扶体系。凡是“留守儿童”在校寄宿,都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经济特别困难的,学校免费提供生活费。教师还为“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三是针对寄宿生的特点,制定有别于通勤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的相关制度。从而,使“留守儿童”寄宿期间学习和生活的每个时间段、每个活动空间都有明确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

二、悉心照料护幼苗

该校为每名留守儿童配备一名教师兼任“编外家长”。留守生在校期间,每个时间段都有专人管理。吃饭、住宿都有专人陪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便照顾好每个学生。

早上起来,孩子们把被叠得整整齐齐。在值班老师带领下“留守儿童”们在操场出早操,进行体质锻炼。就餐时,有专门老师组织排队。住宿生在指定位置就餐,做到既不浪费粮食,又能保证学生吃得饱,吃得好。每天中餐都是两个菜,一荤一素。学生们说:“菜比妈妈做得还好吃。”下午第八节课之前,“晚辅”老师接班,按班级进行辅导。晚上,各寝室都有老师值班。晚自习之后,住宿生都洗脚。各寝室都配备寝室长。男女值班老师,夜间分别巡视男女寝室,给学生们盖被。住宿生年纪最小的才8岁,有的患尿床症,值班老师就半夜召唤起夜。

学校和出租车司机、乡医院都有热线联系。一旦住宿生出现急难病症,马上可以及时送治,不耽搁一分钟时间。凡住宿生患病,老师都及时陪同到医院治疗。2009年4月的一天上午,胡增勇老师在学生宿舍作例行检查。他忽然发现6年3班赵岩同学蹲在宿舍的办公桌前。原来该生心脏病急性发作。胡增勇老师立即将其抱起送往乡医院打强心针。然后,和家长沟通将其送往县医院进行抢救。由于抢救及时,挽救了赵岩的生命。

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小,上课溜号想爸爸、妈妈。老师发现后,及时和孩子们交心。“留守儿童”对学校的环境习惯了,和老师感情深了,也就不那么不老想家了。每逢周五,孩子们离校回家,同学们就说:“老师,还得过两天才能看到你。”

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方便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和身体情况。学校还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为避免意外灾害给“留守儿童”造成人身危害,学校已进行多次紧急情况安全疏散的训练。现在,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全校学生能够在130秒之内按预案疏散到学校操场中间。

全校教职员工,“用爱心浇灌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关心每一个需要关心的孩子。因此,无论在教室、在寝室,“留守儿童”都有在家的感觉。

三、热心辅导增才艺

学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联谊会、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道德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集体归属感。“留守儿童”住宿生,在每天下午第八节课之前,由“晚辅”老师接班,按班级进行辅导。除了正常授课之外,学校还分两段时间进行管理。放学后、晚饭前,学校免费开办音乐、体育、美术、书法、棋类等兴趣班,培养学生特长。晚饭后,集中到教室上晚自习。第二课堂的课程全部由校内老师兼职,分文不取。

五年一班教师王风英,家在吉兴乡所在地居住。她经常利用晚饭后、晚自习前一段时间,把住宿生集中起来,教授学生使用风琴和手风琴。学生李亚晶、雷冰两个女同学,父母双双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王老师格外关心她们,手把手教他们操作,直到学会为止,使她们不但增长了才艺,还增添了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四、精心授课传学识

“留守儿童”一般说来,学习基础较差的多一些,不少  “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校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对基础差的留守学生,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补课,使他们的成绩逐步上升。五年一班学生刘清华,父母都是哑巴,并且还离了婚。刘清华在家时,家务活很多,没有时间学习,上课时常犯困,学习成绩下滑。班主任老师晚上把他接到自己的家,给他补习功课。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刘清华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利东镇北林家屯有名女学生叫王明杨。她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把她送到吉兴中心校。刚来时,孩子长的很小,天天哭。王凤英老师在教课时和在课外活动时,经常把她抱起来哄着。每逢星期五,王老师把她领到自己家里,连看护再教课。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呵护,王明杨现在已是一个安心在学校读书的好学生了。

五、耐心传教塑品行

吉兴乡明德小学的教师们对寄宿就读的“留守儿童”,既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又注重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情境教学”,模拟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留守儿童们把学校当成乐园,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6年2班学生李金辉父母离异,父亲打工在外。一度曾和校外青年接触,有打闹行为。学校安排专门老师进行帮助,他现已改好。

6年1班,奴丽爽同学有回数学课程没考好,精神沮丧,不吃午饭。马学文老师发现异常后,及时同他谈话并给予鼓励。虽过饭时,仍让食堂给热了饭。奴丽爽丢下包袱,振作精神用心学习了。

学校每学期都制定校园德育计划,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同学一样感受家庭之爱,班级集体之爱。学校组织爱心小分队,对有困难的学生—— 学困生、顽劣生、留级生、谈心走访、慰问呵护,使其快乐成长。孩子们带来的零用钱,老师给存起来,不让其乱花,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救助患白血病儿童,寄宿生踊跃捐款。6年2班37名同学,捐款168元。“留守儿童”孟令欣捐款20元。

通过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工作,稳定了“留守学生”。2009年,全乡“留守学生”失学率为0,巩固率100%,。“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稳步上升。抚慰了“留守学生”的心灵,矫正了他们的心理偏差,塑造了他们的美好心灵。现在所有寄宿生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非常满意。他们说:“孩子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家长在外打工真的很放心。过年回家,看到孩子懂事了,学业进步了,更是非常的开心。”

2010年7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办好农村寄宿学校,解决好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这对吉兴乡明德小学全体教师员工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眼下,一座新的教学楼正在明德小学校园内拔地而起。我们相信,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一定使这所寄宿学校越办越好,一定能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快乐生活、茁壮成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