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一二三,主家给咱抽香烟,男女老少加油干,打得房顶平展展,馒头、白酒犒劳咱-----!” 每每听到这首顺口溜时,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家乡打房顶的情景。那整齐划一啪啪啪啪敲打房顶的声音又一次在我的耳畔回响,听着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留恋,那样的让人心动!

  五十多年前,在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村子里,各家各户住得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那时候,每户人家的房子都是三间的居多,少数四间或者六间的,大都坐北朝南。南北大概有十七、八米左右,东西一般是十一米左右,每家屋顶的面积是一百多平米。因那个年代,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农村里没有创收来源,社员们都是以种地为生,家家户户都很贫穷,根本没有条件修建砖瓦房,更不用说建筑楼房了。每家每户的房顶都是用老炕土掺上花秸与粘土混在一起,和成泥抹在房顶上,接着用双脚踩,而后再用石墩子(一种用石头制作的磙子,是小号的碌碡),反复碾压,最后用抹子磨平即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房顶”。由于是用泥土打的房顶,毕竟经受不住日晒,经不住雨水冲刷,更经不住大雪的侵袭,没过几年时间房顶就会裂缝儿,漏雨,无法居住,必须重新打房顶,这无意中给社员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记忆中,我曾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材料的三次打房顶过程,一次比一次适用,一次比一次先进。我家共有七口人,兄弟三个。当时大队批给我家的宅基地为两处,共六间。东西长二十一米,南北长十八米。由于那时物资匮乏,人们盖房都是用木质的檩梁搭架,白灰、粘土、花秸混合在一起抹顶,这样的房顶,常常经不住风吹雨蚀,很容易损坏,造成漏雨。记得我十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只好东挪西借才勉强盖了三间土坯房。房子盖好后要及时打房顶。听老一辈人讲,打房顶时,在粘土和花秸中掺上一些老炕坯土容易吸收水,特别结实,还不易漏水。于是,父亲将家里睡了十几年的老土炕给拆了下来。只见老炕坯沾满了做饭烧柴时冒出的烟子,黑酥酥的,特别的结实。父亲和哥哥将土炕拆下来的土坯堆成堆,坯堆好后灌上很多水,闷上一天一宿,土坯遇到水就松解开来,再掺和上新的粘土,石灰,花秸。等把这些东西掺好后,父亲又找来七八个壮劳力,用铁锹,三齿镐来回翻动十几遍,才把一大堆的上房土和好。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比较落后,人们干活大都是用手提肩扛。这不!打房顶的混合泥和好后,房顶上有几个人把绳子系到下面,下面的人将和好的老炕土装进筐子里,再一筐子一筐子提到屋顶上,将泥从房顶的一头一筐一筐挨着倒,等把所有的老炕泥全部运到房顶后,再有技术人员一一摊平。接着,父亲又找来二十多个乡亲,到房顶上用双脚一一将泥土踩实。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约上五六个小伙伴儿,来到我家的房顶上,加入到踩房顶的队伍中。中午一吃过午饭就开始上房踩房顶,直到把房顶踩磁实了,经管事的检验合格后。再用一到两个比较光滑的石磙子,在房顶上来回的碾压数遍。只见父亲拿上一些灰泥,不时地在留有小坑和小孔的地方一一补平,擦光,最后整个房顶犹如镜面一般平展。这样做是为了日后房顶不存水,不渗雨。房顶打完后,我们几个小伙伴便跟着大人们一起喝点酒、吃点菜。然后美美地吃上两碗大锅菜和白面馒头,好好地解了一次馋。

  第二次打房顶是在我十五岁那年,随着我们弟兄三个慢慢长大,家庭条件也有了很大的好转。显然,家里原有的三间房子是住不开了。于是,我家又将老房右边的三间空闲地方盖了起来。这次盖的房子是砖裱的(房子用土坯垒好后 在外面用青砖包了一层,故叫作砖裱)打房顶的材料也先进了一步。房顶是用熟石灰与炉渣搅拌后打成的房顶,隔热效果也很好。这样的房顶打好了,许多年不裂缝儿,不漏雨,住着也比较踏实。盖房子不容易,打房顶的任务也很艰巨。这不,往往打房顶要准备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能备齐所有的材料。你看!首先要攒炉渣,为了准备炉渣,每天放学后,我就背起挎蓝,挨家挨户收集人家锅灶里燃煤以后的渣块,母亲每次走亲戚,都嘱咐亲戚们帮着攒煤渣,尽管很费劲,也攒不了多少。还好,那年邻村的砖窑上攒了一大堆炉渣,通过熟人,象征性地出了一点钱就全部“买了”下来。等炉渣拉倒家里后,全家老少齐上阵,每人一把锤子,在堆放炉渣的周围,加班加点的把一些大的炉渣砸的跟指甲盖大小一样备用。每天放学后,我就约上占平、小龙、虎子等好伙伴儿,来到我家和大人们一起砸煤渣。经过一个月的加班加点,终于将煤渣全部砸好。备好炉渣的下一步就是买生石灰。买回生石灰后,要提前在院子里挖一个大坑,在大坑的一头放上一个大铁筛子进行过滤,用清水将生石灰生成石灰水浆,将石灰浆水倒进煤渣里反复进行搅拌。再经过半个月左右的发酵即可。材料备好后,还要选择一个好的天气打房顶。农家打房顶一般都选择在麦收之前,因为这时天气干燥,打好的房顶干的较快,比较坚固。记得那天午饭过后,我家开始了打房顶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将白灰、煤渣和水三种材料掺和均匀,然后送上房顶,这是最累人的活儿。我清楚地记得,上房顶前,主事的会根据房子的高低,在房子的前面打好1一2层架子,用大花包或塑料布把墙壁盖上,防止泥浆溅到墙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分成两组,一组站在架子上,一组在下面。开始后,只见小伙子们个个光着膀子,流着汗将煤渣一锹一锹扔到架子上,再有架子上的人一锹一锹地扔上房顶。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辈子们,则在房上掌握煤渣的薄厚,煤渣的多少、煤渣的粘稠。接着二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个木棒槌,从房顶的一头开始,一棒槌一棒槌,挨着砸房顶,听到棒槌啪啪啪的敲击声响后,我就带上几个小伙伴赶来凑热闹。为了步调一致,在拍打时大家按着节奏拍打。你听!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拍打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在村子的上空久久回荡。全村子里的人听到这啪啪啪的打击声就会知道是谁谁家打房顶了。这时,总有一些爱占小便宜的人,循着棒子的敲击声来到主人家里,名为帮忙干活,实则为蹭口饭吃,蹭口酒喝。尽管这样,主人家依然热情接待,乐此不疲。当所有的煤渣和石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后。技术人员再将房檐、房顶用抹子(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一一找平,抹光,收尾,这些琐碎活儿一直干到晚上才能完成。第二天早晨,再有两个技术人员认真仔细地检查,看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直到整个房顶平平整整就算完工了。达这以后,每每听到村子里响起木棒子啪啪啪的声音后,我们几个最要好的小伙伴就赶到主人家,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直干到快开饭的时候,就悄悄溜走,尽量不给主家增添负担。我们学雷锋做好事的行为,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赞扬,还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当老师把大红花一一戴在我们胸前时,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呢。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大家和学校的肯定,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来到了1995年。这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7个年头,国家富强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我们全家早已搬进城市住进了高楼大厦,我和妻子每月拿着不菲的工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于是,我和妻子商量决定在原来旧房的基础上重新翻盖一下。你看!三间半大北屋都是用红砖垒的,房顶也全部是用水泥和石子搅拌在一起浇筑的,既结实耐用,又不漏雨。打房顶时,我只需备好料,当当“指挥官”就行了。再也不用为找煤渣发愁了。从此,再听不到那种打房顶整齐的号子声和木棒子啪啪啪的敲打声了。透过我家前后三次打房顶的经历使我深深感悟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的惠民政策,也许这一辈子我家永远也住不上水泥浇筑的房子!更住不上高楼大厦!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温暖,多么的幸福啊!

  记得有人说过: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是啊!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城镇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如今的新农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水泥房,屋顶都是红色的大瓦或者蓝色的彩钢板。不少人家还盖起了三层楼房,轿车开进农家院,有线电视知天下,乡亲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昔日的土坯房早已消失的无踪无影,打房顶啪啪啪啪的敲击声已经离我们远去。啊!故乡的房顶,您见证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承载着孩提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凝聚着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悠悠情思;珍藏着童年时的欢乐与幸福!它会成为我一生永远不曾忘却的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