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人讲莱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之前,没有一家像样的理发馆。走集体化道路,是县政府把那些挑担子做理发工作的师傅们召集在一起,其中还有一个聋哑人,从那时起才有了莱阳城第一个理发馆,隶属于莱阳县饮食服务公司。
1958年开始大跃进,莱阳县也新建了很多工厂,如动力机械厂、绢纺厂等。有些大专院校也进驻莱阳。随着莱阳城区人口增加,一个理发馆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理发师傅也不够用的。在五十年代末招收了一部分学徒工学理发,由师傅带徒弟,慢慢地理发师傅多了,到理发馆理发的人数也增多了。那时莱阳城有两个理发馆,一个就在旌旗路南即现在的新华书店那个位置,档次比较高,宽敞明亮,设施比较超前,这在当时来讲是比较豪华的了。还有一个就在市政府西边,旌旗路北光明照相馆西边那个位置,是几间平房组成的理发馆,房屋设施比较简陋。
1970年开始建设饮食服务公司大楼,位置在市政府对面,一楼有饭店、理发店(这个理发馆最晚,设施最新,条件最好)、照相馆,(后来拆掉了又盖了高层的楼房即现在的盛隆创业大厦)。从1958年招了那批学徒工以后基本维持着这些从事理发工作的人数,直至1972年又开始招收了一部分学徒工学习理发,每年都会有新人到饮食服务公司报到,由公司安排学习理发,1980年前后停止招收理发专业的学徒工。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莱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属下的理发馆一共有四处,其中城里三处,火车站一处。
那时莱阳城区的人口相对稳定,流动性少,每月到理发馆去理发,熟人相见都很亲切的打招呼,然后坐在排椅上排队等候。顾客们对理发师们都很熟悉,基本上都能知道师傅姓啥叫啥,每个月见一次面都感到很亲切。男性理发0.2元,如需刮脸外加0.05元,女性理发还要多一点。有的是交现金,有的是用单位发的理发票(一种单位福利的形式,是单位用现金到饮食服务公司买的,盖章有效,然后发给职工)不管哪一种交费方式都要领一个长方形的小铁牌,轮到谁理发时就把这个小铁牌交给理发师。
时光荏苒,六十年过去了。往日的大理发馆不见了,变成了遍布城乡的大大小小数不尽的理发馆、发廊。以前的老理发师傅有的已经作古,但是给活着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五十年代招收的学徒工,如今都退休了,安享幸福的生活。七十年代招收的学徒工,还有两个人以个体开业的形式坚持着,其他的都已转行干别的工作了。这两个人还是用着学徒时用的那些理发工具,尽管有些老旧,但是他们说用着顺手;还是遵照师傅教的那样对顾客一丝不苟的服务,按程序来,刮脸时七十二刀半,一点不少;还是眉毛、耳朵眼、鼻孔都要修理一下,最后还有简单的保健按摩。小店不大很温馨,收费不高,回头客不少。他们传承的不光是理发技术,同时也把老一代理发师傅高尚的品德、精湛的技术传承了下来。
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去理发馆理发,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也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渠道。在不知不觉的对话中,理发结束了,顾客在尊重师傅劳动的同时,也获得了美容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