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命之源,灵动的象征。智者择水而居,池州正是智者汇聚的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引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仰慕,也留下千古美丽佳话。阳春三月,笔者驱车千里,再度探访皖南这座紧邻长江南岸的古城。两次到访,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打探“千载诗人地”而乐享周折。


  一、诗韵之州

  池州,古为泽地,曾因盛产鳜鱼而名“贵(鳜:谐音)池”。走进这座“孤城涌出水中央”的古州城,九华山道场波及,平天湖湖水环抱,但见林荫下水城中秋浦、清溪两条清澈河流穿城而过。尤其秋浦河,亦名云溪河(原称秋浦江),源于百多公里之外,由南至北汇入长江。

  秋浦河所到之处,大山、峡谷,瀑布,或蜿蜒,或湍急,或咆哮。然进入池州古城地段,犹如温顺银龙盘旋,恋恋不舍离去,河水清澈,河面变宽,沿岸风光更旖旎,景色更迷人,更让今日池州显得秀丽、生机和灵动,难怪世人称池州秋浦沿岸是“秋浦仙境”。


照片 614_副本.jpg  池州,鲜为人知的江南城市,九华山、平天湖,杏花村等名胜包藏其中。初来乍到,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园林、绿色、水城、山林、古塔、宁静。城市小而精干,古城、山城、文蕴浑然一体,延续古文化基础上又雕琢出江南这座现代天然美

城。

  走进池州,无处不景,心随景动,道路宽敞整洁,见不到其它城市的那种拥堵,走路的人们在绿树成荫的人行道上匆匆而过,没有喧嚣,似乎一切都在默默的静态中忙碌着。

  轻风拂面,沿河、湖、林间蜿蜒小路无目的的漫步,动态漂流与静止垂钓随时可见,快艇从水面划过,水波静止后重又透出蓝天白云,水天一色,两岸远山、近林,高楼、桥梁、古塔相映,城就在山水林之间,诗画城市,怎不让人倾心,怎不让人陶醉?

  城中百牙山上的古塔和城东北清溪河入江口的清溪塔,两座古文峰宝塔恰似池州这艘大舧的桅杆,永不偏离航线驶向远方;双塔凌空对峙,又俨然是池州的卫士,千百年来呵护着这座古城,庇佑着这里的百姓。

  名胜之地吸引历朝历代名家,陶渊明曾两次驻足池州江畔,留下了 钱溪赋诗和采菊东篱的千古佳话。尤其大诗人李白,千年前捷足先登,并长期留恋这里。他虽曾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但晚年的他仍乐于“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在这里,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曾月夜泛舟比杭州西湖大1.5倍平天湖上,吟出“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的名句。因陶醉于这里的山水,他诗情涌动,笔下宛若喷溢的火山而涌出,为后人留下近50首千古绝唱。其中《秋浦歌十七首》成为他一生中的感悟之作和得意之作。

  单看一首抒愤篇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便知其中的内涵。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个人前程尽管屡遭挫折,但他志向始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出“白发三千丈”的孤吟。如此悲愤奇句流传千古,成为继汉代古诗《长歌行》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后的延伸篇,永远激励后人。

  李白走遍这里的山河湖泊和城市乡村,他诗情四射,写景拟人,讴歌这里的劳动者。如《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这里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发自内心地表现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继李白之后,更有文人墨客荟萃此地,杜牧、杜筍鹤、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文天祥、朱熹等大家均驻足池州,留下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池州,“千载诗人地”的享誉,是真真切切,不是图有虚名。黄盖、杜牧、包拯等先后在此做官,更增添了这里的历史厚重。


  二、“百字崖”之谜

  循神秘秋浦河上行,幻觉里回到了千年前的大唐盛世,来到一个叫兴隆村的河段,秋浦河变成2公里长的龙形大湾,俗称大龙湾。河岸悬崖峭壁,河水深不见底,“百字崖”静静地耸立于咆哮的河岸。

  险峻秀丽之山和声声不息的流水交相呼应,必然生出灵气。民间传这里藏有巨额宝藏,若要得到此宝,必须攀上崖壁读出大湾处仙石岩上的窗式石刻文字,能一口气读完上面的100字咒语,河水就会马上干涸,打开仙石岩藏宝石门的金钥匙就会现身河底,拿到金钥匙就等于获得了此宝。面对巨宝的诱惑,不少人跃跃欲试,结果都无功而返。

  这天,一个得道僧人登云梯攀上仙石岩,一口气念了99个字,河水顿时下降一半,水面竟露出一只硕大的乌龟来。他因惊讶而停顿,等他回过神再次念完最后一个字时,河水又涨回了原样。自此,想敛财获宝的人接连败退,百字天书的咒语成了千古之谜。

  “……大龙湾,小龙湾,金钮处在正中央,……男的走路靠右边,女的走路扫裙边,何人得此宝,十万零八千……”断断续续的“天书”,字意让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千古之谜让后人渴望弄清楚却永远也弄不清。

  百字石刻咒语是上天所赐?还是当年诗仙李白醉卧“醉仙石”时被风吹走的诗稿化作这“天书崖”?不得而知。

  大自然造化得好,千年后的百字崖上,崖壁石刻的字迹可见,只是因年代久远,风浸雨蚀后的石刻字迹变得更为模糊沧桑,让人终没识出全部。一个传神故事流传千古,一道神秘风景昭示后人——世上原本公平,遇宝莫伸手,伸手化乌有。


照片 591_副本.jpg  秋浦河水原本就是大自然的恩赐,汹涌澎湃来到这里,为何又变得如此静谧、优雅和温顺?“天书”明指“何人得此宝,十万零八千……”答案很清楚,今日看池州,秋浦河水厚泽的人群何止是十万零八千?!


  三、杏花村的传说

  听朋友讲:池州赏景,有一处国家级4A景区的村庄不能不去,那就是当年杜牧千古名句《清明》中“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

  纳闷了,前不久探访战友路经湖北麻城时,那里有个与杜牧有关的杏花村,今日这里却又冒出个杏花村来,早有定论的山西汾阳杏花村难道有误?

  网搜谁正宗,这一搜不当紧,全国竟有十余个杏花村,其中有不少省份杏花村一度与贵池杏花村争夺“名分”。绝大多数自觉底气不足而偃旗息鼓,唯有山西汾阳和安徽贵池各不相让,分别组成庞大的律师团对簿公堂。


照片 550_副本.jpg     这个晚唐时期的才子官人小杜,腿够长,能折腾,留下如此后遗症。四句诗让千年后的两地为争“正宗”而明争暗斗达十年之久,早知如此,何不当初在诗后注明出处?也难为了千年后今天工商、法院的判官们,他们不得不去翻阅史书记载而下结论。杜牧若地下有知,定会捋须吟笑,也一定会写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续章来为《清明》正身。

  冲当下“酒是汾阳的好,村是池州的真”的铁定判词,这里的杏花村我是非去不可了。

  也是清明时节,走进贵池(区)西关故地杏花村。四周早已被林立高楼所包围,而村庄仍然保持空旷、原始、古朴的风貌。杏花岛、杏花湖岸桃红柳绿,沿湖清一色青砖青瓦马头墙房屋便是村庄。村里有竹编、铁匠、油房等古朴门店。湖光竹影中“黄舍”犹在,一口名曰“香泉井”的古井犹存,那就是当年黄广润在大旱之年掘出的“香泉井”。之后黄公酒就是取这口“香泉似酒、汲之不竭”之水酿制而成。


照片 534_副本.jpg   杜牧在池州任上,按照唐朝刺史级以上官员配官妓的规定,杜牧在任池州最高长官时,配了一名妓妾姓程,程氏怀孕后,杜牧的妻子不许程氏留在杜牧身边,更不允许杜牧带程氏随任而迁,杜牧无奈,只好将程氏转嫁给本州石埭(今石台县)绅士杜筠为妻。程氏生下其子,取名杜荀鹤,荀鹤继承了杜牧的天赋,成为晚唐著名诗人、官翰林学士。杜荀鹤的确为杜牧和程氏亲生,正史无文字记载,但历代池州府志、石台县志和当地杜氏宗谱均有明确记述。

  杜牧风流韵事暂且不说,只叙《清明》诗当时的真正出处。故事在当地口传心授,外地人则鲜为人知,当时两个证人很关键,那就是当年雨天陪杜刺史郊游杏花村的官妓陈氏和那个杏花女,她们俩才是这首《清明》诗的真正见证人:

  时值寒时节,春雨下个不停,一位官人打扮的人携一美妇人慕名来到杏花村黄公酒垆,主人黄广润外出,只有小姑娘杏花一人在家,勤快的杏花聪明伶俐,见来人后随即呈上几个下酒菜和一碗酒招待来客。官人端起酒碗少抿一口,然后啧啧嘴问道:“没有更好的酒啊!”

  杏花姑娘知道客人懂酒,便灵机一动,十分调皮地回客人:“黄公酒一不醉无情之客,二不敬不邀之人,恕小女子无礼,请问客人尊姓大名?”


772d68b7ga0c680c043f3&690_副本.jpg

    官人放下酒碗,心想,这个可爱小姑娘不但不拿好酒招待还反问自己,我得岀两句诗谜考考她:“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谁知聪明的杏花姑娘一听便明白答案,连忙道歉:“客官果然是杜刺史大人,请恕罪。”

  杜牧见杏花姑娘聪明可爱,就将随身携带的一块玉佩赏给了她,并笑着说:“该给好酒喝了吧?”谁知杏花姑娘却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刺史大人若能对得上来,就给你喝。”

  杏花指着桌上的那只酒壶,不紧不慢地说:“刺史大人您听清楚,‘白锡壶腰中出嘴’”。说罢,笑眯眯地等待杜牧接下联。杜牧沉思片刻,竟然没有对上来。这时杏花故意拿起一把锁准备锁门走人,杜牧见此情景灵光一闪,脱口而出:“黄铜锁腹中生须”。杏花一听喜出望外,立马给杜牧奉上上等黄公酒。

  杜牧接过酒,一股少有的醇香沁人心脾,未饮先有几分醉,端起满满一碗酒一饮而尽,接着又叫了一碗,茫然忘了自家身份。一旁陪伴的美妇人担心官人喝高,就附耳小声递话去,谁知杜牧爽朗大笑,说:“天下美酒,我喝过不少,唯此酒妙不可言!”这位附耳递话的美妇人便是官妓程氏。

  杏花姑娘听得此言,喜不自禁,立马趋前毕恭毕敬地说:讨刺史大人好口彩,本垆所酿黄公酒,一赖纯粮,二赖香泉,三赖秘技。此时,已酒至微醺的杜牧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


照片 512_副本.jpg

  乍暖还寒的清明时节,三碗黄公酒下肚,杜刺史已神情激奋,诗兴袭上心头。聪明的杏花姑娘见机行事,急忙捧出文房四宝置于桌上,彬彬有礼地说:“刺史大人光临寒垆,好酒必有好诗。在下小女子恭请您为酒垆题诗留念,还请大人不要推辞哦。”

  杜牧回侃道:“真是人小鬼大。”官妓程氏立即铺开宣纸辅佐一旁,等待诗人挥毫泼墨。

  此时只见杜牧拈笔在手,眺望着门外的纷纷细雨,他稍作沉思,运腕挥笔,一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顷刻而就: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与杜牧结下的不解之缘是黄公酒,黄公酒与杏花村名扬天下在于杜牧那首《清明》诗。杜牧酒后出名句可能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位诗仙酒神,这是大唐诗人的专利,诗中多带有酒香,今人无从效仿。

  杜牧走了,这首诗留给了杏花村的黄公酒垆,更多的诗留给了他作官地池州,在池州任刺史两年,先后写下《九日齐山登高》,《郡楼望九华》、《登九峰楼》、《题池州弄水亭》、《将赴池州道中》、《秋浦途中》等2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章被千古传唱。

  杜牧走了,新的诗人又源源不断涌来,牧童不再遥指,黄公酒更香醇,杏花村更有名,“千载诗人地”的声誉也响得更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