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都江堰,人们会继续游青城山。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东距成都市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较大的破坏,后经修复如初。

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单八景”之说。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道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天人合一”朴素自然的追求。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青城山在祖国“名山”大家庭中,它不算高,也不算大。可它以独特的清幽和它状如城郭的奇妙构造,在众多名山中独具一格,溢美于它山之外。

人们说青城山是块风水宝地,它孕育了巴蜀道教文化,也完成了中原道教文化和巴蜀道教文化的融合。如果说江西龙虎山是道教的圣地,那么青城山就是道教的祖庭。正如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心目中的天方麦加一样,青城山是中国乃至世界道教徒心目中的“耶路撒冷”、“天方麦加”。


58ef66f0h8dc978eee26d&690.jpg踏进青城山大门,一路走上去,只见台阶石色苍然,角落边沿都挂满青苔,连蹲在路边的两只大石狮也是一身斑驳,苔痕点点。山路两边都是葳蕤蓊郁的千年古树。

上清宫飞檐翘角,气宇不凡。游人到了这儿都忙着拍照。唯恐一是怕遗漏了什么没看到,二是在慢慢欣赏不愿匆匆离去。

入口处左侧的一个窗洞里,高悬着供游客住宿的牌价。各个殿宇内供奉着许多形貌各异的道教神仙,到处香烟袅袅,烛火明灭,游人熙来攘往。有的廊壁上还张挂着一些字画供游客选购。

从上清宫下山,要经过“三弯九倒拐”。那是一条位于半山腰的曲折拐道。峭壁巨岩悬在头顶,探身下望则是万丈深渊。从岩壁间长出来的古树,如龙似蛇,繁枝密叶,到处是一片洪荒太古般的寂静。古代道家仙翁经过这儿时目中所见一定也是这派风光。

民国名人吴稚晖曾撰文称:“顾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无不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于是“青城天下幽”一语成名,因为这句话正好点出了人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意思。

祖师殿离“九倒拐”不远,到了那儿有些吃惊,因为没想到殿宇的规模居然如此宏伟。层层环套的楼宇既高且深,满眼皆是堂皇气派的匾额题字、龙飞凤舞的楹柱长联与威武庄严的道家神像。

道教的神仙很多,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还有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


微信图片_20201007154215青城山.jpg

我在一个庭院内看见了张大千题字的鸳鸯井与麻姑池,又在一个展厅里看见张大千那银髯飘拂的大幅黑白照片,原来这里就是张大千40年代的故居别署。这个半人半仙似的画家与青城山究竟有着怎样割舍不断的缘分。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大千困居北平。众所周知,大和民族奴役另外民族,首先要在文化上使其顺服,所以日本侵略者在东三省开展奴化教育,推广日语,在文化界也寻找具有知名度的中国名流为其服务,为东亚共荣圈寻找代言人,而张大千便成为他们游说的对象。

1938年,驻北平日军司令部多次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张大千都推诿不从,很有民族气节。不久,张大千终于找到机会化装逃出北平,辗转经过上海,香港后入川,隐居在青城山上清宫道观。

他的女儿曾回忆道:“父亲在画室还安了一张床,画得太晚,就在画室里睡觉。为了画好动物,父亲养了一头熊和一只小豹子。豹子只有几个月大,还没有桌子高,天天跟着父亲,连睡觉都在一起。早晨豹子起得早,就用爪子轻轻地把父亲挠醒。”

”后来有一天,父亲买回一块猪板油,挂在墙壁上,不料被豹子跃起吃了大半,结果豹子拉起了肚子,最后一病不起不幸夭折。那只狗熊当时用铁链拴着,我们几人经常一边喝茅梨儿酒,一边也给熊喝酒。父亲有次看见后,提醒我们,谨防熊喝醉了,挣脱铁链跑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这只熊真的挣脱了铁链,爬到了上清宫门口的一棵大银杏树上,无论怎样呼唤,它都不肯下来。为了防止熊伤到游客,在征得父亲同意后,道士们用猎枪击毙了这头熊”。

20世纪40年代初,张大千住在上清宫,习静修心,作画愈千幅,自号“青城客”。此后浪迹天涯仍魂牵梦绕这座山。60年代他在巴西圣保罗创作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与家人卧游。70年代移居美国蒙特瑞,他又画了《青城山第一峰》,寄托怀念之情。

借居上清宫后,张大千每日与道长和慕名前来的朋友们煮茶论道,探讨文化,议论国是,激扬文字。在这数年间,他与青城山道士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上清宫作画题字赋诗多处,还曾经为感谢上清宫冯姓道长招待之功,而作画《墨荷》赠送,并题诗一首:

玉骨文月旷世妍,野风零乱堕瑟烟。

若教悟得些生理,应笑岁月华顶迁。

他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不是说大洋彼岸就没有气势不凡的山了,那儿的山也不至于没有青葱的绿林,说不定生态比这儿更好也未可知,可那儿有青城山的历史底蕴吗?有号称道教“第五洞天”、“神仙都会”的道家仙气吗?

微信图片_20201007153910.jpg


张大千是一个在巴西筑园都依照中国古典风格的“老古板”,他对青城山情有独钟,显然是感应于它的独特气场,而不是其它。这气场来自于《道德经》,来自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

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可以说,在青城山三年多的时间里,浓厚的道家文化和青城美景极大地激发了张大千的诗情画意,这段时间里,他在青城山完成的绘画作品有一千余幅,还自刻了“青城客”,“上清寄居”两方图章。更留下了“观日亭”,“天下第一峰”等题字,就连山门匾“青城山”三字,也是张大千晚年在台湾手书。

1959年,张大千回忆自己在青城山上清宫岁月时,写下了《青城老人村》一诗:

”十载投荒愿力殚,故山归计尚漫漫。万里故乡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彼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火中流浪在异国他乡的画坛名宿,满眼含泪,回望故居川中青城山,诗中满是怀国思念故都的情感,今天读来仍是那般缠绵动人,让人怦然心悸。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