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这是二十四节气歌中对寒露和霜降季节的谚语,这些谚语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歌中对寒露和霜降的一句高度概括。

我的老家住在农村,农村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气,我记得小时候一到寒露时节母亲就忙着在家里腌菜,备冬储的萝卜和新鲜白菜土豆等,有的时候还要在院子里挖个地窖,用来储备冬菜用。父亲忙着扒炕抹墙,母亲白天忙完家务到晚上还要给我们兄弟姐妹们做棉衣。我们除了上学放学后写完作业,就去帮忙父母干一些零散的家务活,比如经管一下鸡鸭鹅等等。总之,在农村那个时候家务活很多,只要想干就有活。另外那个时候我们农村孩子,冬季都穿的棉胶和自家做的棉布鞋。还有穿棉兀拉的(注),这种鞋专门往里面垫兀拉草,所以每到寒露后,我和伙伴就一起去附近的山上割兀拉草用来垫棉兀拉。

穿棉兀拉很费事,首先要把兀拉草用木棒凿软了,然后再把棉兀拉里面垫上棉布或者是麻袋片之类的东西,再把兀拉草垫在布里面很厚的。最后再把脚穿上包脚布子穿进棉兀拉里,兀拉外面有很多绳子或者是布带子,扎紧了很暖和,晚上脱下来后可以把兀拉草亮干,第二天继续穿。那个时候农村生活很贫困,家家都很穷,没有办法就是那个时代。这是我在小学时候的记忆。等我上了中学后我们大队里的生活就好了许多,因为生产队里水田多,分值也比以前高很多了。那时到了寒露季节家家还是照样备以前的冬季蔬菜等等,没有改变,但是这个时期就很少看见有穿棉兀拉的,大多数人干活的时候都穿棉胶鞋。很多人都开始买棉大头鞋穿了,这种鞋穿着即省力又省事还很暖和。一双鞋可以穿好几年,我们也不用每年去山上割兀拉草了。

我在小学和初中时期,那时天气比现在冷得多,每到寒露都可以见到霜冻,我记得那时候农村中小学校一到农忙时都会放农忙假。春秋两季都有农忙假,我们在放农忙假去地里收玉米时,玉米秸秆上在早上都有白白的霜冻,等到太阳一出来时,玉米棒子上霜冻融化的露水,一扒玉米棒子都冰手。放农忙假时都回到自己家里去队里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那个时候队里的农田也分到每个社员手中,按照每户几个劳动力进行分配多少农田去收割,然后按规定时间收割完毕计算工分。所以我们学生放农忙假时就可以帮家里多少都可以干一点农活,那时的农村就是这样的生活。

寒露季节如果在关内那标志着秋季正是开始了,那里的气温逐渐变凉了露水也多了起来,在南方可能刚刚有所凉爽一点,可是在东北就不一样了。特别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北部地区,已经有比较大的霜冻了,还有的地方可能会出现雨加雪的现象,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地域的不同气温也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东北地区的供暖期是十月十五日,而关内供暖时正好比东北地区晚一个月的时间。我在中小学读书时,到了寒露各个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搭取暖炉子,还要备好引炉子的木柴,班级里安排一名离学校近很能干的学生。专门负责给班级引炉子和看着烧炉子供班级取暖,通校的学生自己带饭到了中午就把饭盒放在炉子上温热好,吃完饭在班级里休息,住宿生天天去食堂吃饭。这就是在中学时到了寒露季节往后班级的读书状况。

如今的农村也好,城镇和城市也罢,很少有人家到了寒露季节去备储很多的秋菜了,学校也没有再去烧炉子的现象了,因为无论哪里居住都是楼房,集体供热室内很温暖。而且生活环境和条件都特别舒适,想吃什么随时都可以买新鲜的蔬菜,农村也是如此,宽阔的大砖瓦房,太阳能取暖和洗浴家电煤气样样齐全,农村的收割农田基本都是机械化,真可谓鸟枪换大炮了。今非昔比,这就是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实惠。

今天又是一个寒露,看天气温度很不错,回忆往事很有意义,今昔对比更叫我们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祖国,才有今天美好幸福生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