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将军是我最敬佩的我军领导人之一。

  我与张爱萍将军从1941年相识,到2003年他离开我们,整整62年。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张爱萍将军既是我的领导、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我尊重他、敬佩他,他是我做人的楷模。我们之间也由此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的革命情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当年我在淮北与张爱萍同志相识的情景,便频频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

  张爱萍将军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罗江口镇一个农民的家庭,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1939年7月,中华大地燃遍抗日的烽火。时任豫皖苏省委书记的张爱萍同志,穿越敌占区,跨过津浦铁路,进入洪泽湖畔的皖东北地区。张爱萍同志在这一地区广泛团结并且迅速扩大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武装。短短的3个月,就建立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从此,张爱萍同志就与皖东北地区的抗日军民血脉相依,他的人生也与皖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紧密相连。张爱萍同志领导当地的抗日军民,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打日寇、除汉奸、斗顽军、歼土匪,数次挫败了日伪军残酷的“大扫荡”,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为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充分地暴露出国民党制造分裂、挑动内战的险恶用心。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了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的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941年1月17日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下令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坚决的回击,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不久,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成立。随后,新四军扩编为9万余人。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以30万大军的重兵向江北的新四军发起进攻,妄图把新四军、八路军驱逐到黄河以北并借日本军队之刀消灭之。这时,张爱萍同志任第三师副师长兼三师第九旅旅长、苏北军区副司令员,领导淮北的抗日军民与敌人进行顽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身为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的我,时任国民党第九十二军一四二师四二五团团长,并被“委任”为向新四军彭雪枫部队进攻的前锋之一。在这大敌当前的危急关头,我决心发动反对内战的起义。经请示中共中央并获得同意以后,我于1941年4月19日发动了起义,率领千余人跨越津浦铁路,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线,到达皖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郑集。

  千回百转,历尽艰辛,终于重新回到党的怀抱,我不禁心潮起伏,难以自抑!

  时值初夏,淮北大地充满着勃勃生机,温暖的阳光挥洒在这片抗日的热土上。某日,一位约摸30岁出头、英俊潇洒的青年将领朝着起义部队走来。只见他仪表堂堂,身材挺拔,精神抖擞,步履如飞。这位青年将领身着整洁合体的新四军灰色军服,腿上打着匀称的绑腿,原来他就是皖东北地区我党的最高负责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旅长张爱萍同志。张爱萍同志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的委托,前来接待并行领导起义部队。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我终生难忘的瞬间。我和张爱萍同志深情凝视,互致军礼。紧接着,张爱萍同志向我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我也激动地将双手伸向他。于是,我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张爱萍同志的革命热情传递给我,我从中体会到无尽的革命情谊!

  随后,张爱萍同志关切地询问了起义部队诸多情况,细致入微,周到详尽。并设宴为起义部队校级以上的军官接风洗尘。次日,张爱萍同志专门举行欢迎大会,号召起义的队伍在国难当头之时,共同抗击日寇。

  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将张爱萍同志锻炼成为一位老练成熟的青年政治家。欢迎会之后,张爱萍同志又专门嘱咐我,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应当加强政治警惕性,还要加强起义部队的安全措施,起义部队尚需大力地巩固。随着形势的改变,有些人员的思想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为防止出现意外,要尽快将起义的部队带到半城的旅部驻地附近。

  事实果然不出张爱萍同志之所料,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起义部队的哗变,致使这次起义功败垂成。起义部队中3名校官、3名警卫人员和新四军第四师派来的电台队长、政工人员共11人惨遭敌人杀害,我也身负重伤。张爱萍同志闻讯后,又及时向我表示慰问,并指派专人设法到敌占区的城市购买药品,为我疗伤,从而及时地挽救了我的生命,我为之深深感动。

  在淮北与张爱萍同志相识,使我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受益匪浅。张爱萍同志所带部队纪律之严明、军民关系之亲密,部队着装之正规,军容风纪之优良,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次相识,也成就了我和张爱萍同志之间长达62载的革命情谊。

      陈锐霆 原作      张一平 改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