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来成都,杜甫草堂是必去的。这座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庚子中秋国庆双节仍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景象。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杜甫草堂博物馆完整保留着清嘉庆重建时的格局,面积300余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蜿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春梅,夏荷,秋菊,冬兰四季芬芳。

唐代大诗人,一个是诗仙李白,一个是诗圣杜甫,都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但李白是一路游山玩水,杜甫却是一生颠沛流离。


u=3487317744,3257465520&fm=173&s=F80AAE575B727D9452FD8C6103004073&w=545&h=362&img.jpg

穷困潦倒的诗圣

安史之乱以前是杜甫读书游历的阶段。杜甫籍贯襄阳,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二十岁离家南行,到吴越地区漫游。

此后十年,杜甫困守长安。屡第不中的他,早已不复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那时的杜甫居住在长安城南郊少陵,生活困顿。再加年龄渐长,一事无成,故自称少陵野老。

中年的杜甫回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他感慨于国奢民困的时局,便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尤为震撼人心。

仕途受阻,关中还闹起饥荒,为官薪俸不足以养家糊口,杜甫衣食无着,近乎绝望。他只能弃官,挈妻带子先去投奔亲友。杜甫一家的生活依然困苦。要维持生计,杜甫只能去山上捡拾橡果、栗子,扛着锄头在雪地里找野生的山芋。忍饥挨冻了一个月之后,杜甫再次启程,入蜀觅食。

那时杜甫可能不会想到,在成都定居的这些日子,将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

最初,他居住在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第二年春天一到,杜甫就开始准备修建草堂了。一位姓王的表弟时任成都府司马送来了建房款,一个茅草屋就修起来了。

杜甫想把草堂修得尽善尽美。要来了桃树和竹子,他觉得还不够,又向绵谷县尉何邕要可种十亩的桤树苗,理由是这树长得快,三年便可成荫。向涪城县尉韦班要松树苗,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e17b276f53ea46e6856cb6fb96479e85.jpg居有定所,草堂为家

有了草堂这样的住所,杜甫终于过上和和美美的小日子了。以前的杜甫,一直在漂泊,一直在忧国忧民,写的诗都是十分沉重的,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但在成都,他的诗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舒缓了。

草堂修好了,客人也就来了。杜甫写过一首《客至》,风格极富生活情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可以看出,杜甫当时的心情是快乐而惬意的。

杜甫此时的日常娱乐就是在水中泛舟,极富生活情趣。杜甫一边驾着舟,一边看孩童拿着捕鱼捉鸟的工具在两岸玩耍,“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

他在《江村》诗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中写活了杜甫的妻儿生活,这草堂前后的河水,可供泛舟,可供钓鱼,还可供洗濯,堪称是完美的生活。

诗中的“南京”,便是唐代的成都称号。往北望去,中原满目疮痍,所以“北望伤神”。那么,干脆就不要去想这些,安心享受西南大都会的安谧美好。

在成都,杜甫留下诗作2400余首,其中有《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bd18c478714c442b9db701e5dcdb5c0c.jpg

姚有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这些诗,胜在通俗可感,生活气息浓厚,所以流传最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大都能背出来。更何况,杜甫还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实,杜甫在成都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五年,中间还颇有曲折。杜甫好不容易修好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杜甫很是不爽,但幸好这时他的好友严武来到成都,任剑南节度使。

严武一来,杜甫的春天又到了。靠着严武的资助,杜甫把草堂扩至“有竹一顷余”,并把茅屋修缮一新。但几个月后,严武又被朝廷召回,杜甫把严武一直送到了江边,显然特别伤心。

两年后严武又被派到成都任职。严武启奏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官品为从六品上,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阶,也是“杜工部”的由来。

不过杜甫在幕府只待了几个月,就辞官回草堂去了。个中原因,有人说是同僚的排斥打击,有人说是杜甫个性孤僻,不喜约束,难以适应“晓入朱扉启,昏归画角终”的幕府生活。

765年严武因暴病逝于成都,杜甫在草堂的生活难以为继。于5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此后进入荆湘等地,重新过上了颠沛流离的落魄生活。以舟为家的杜甫,甚至连死因和卒地都成为一个悬案。

相传770年,为避兵乱,杜甫驾舟前往郴州,不料船到耒阳方田驿,被洪水围困,不能前行,绝粮半旬,耒阳县令派人送来丰盛的牛肉好酒,杜甫吃多了喝多了,当夜就暴毙。所以耒阳有杜甫墓。

另一种说法是,杜甫在耒阳无法前行,只能掉转船头北返。他想重回故里,便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复发,钱也花光了,他只得到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此。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扶柩还乡,只能将诗人葬于当地。所以一般认为,杜甫墓在湖南平江。但是,无论耒阳还是平江,虽有杜甫墓,后人去凭吊诗人,首先还是去成都的杜甫草堂。正如冯至所说:“人们提到杜甫草堂,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d8b06d292182476689557c3dfa8cfb0b.jpg

后人凭吊杜甫,草堂是首选

凭吊杜甫人们为什么去草堂?这是因为晚唐诗人韦庄对杜甫的推崇和喜爱。韦庄的身世,和杜甫有些类似,也是颠沛流离了很久之后,来到了成都。那时的韦庄,已经72岁了。他在成都的晚年生活,比较平淡。韦庄可谓杜甫的“骨灰粉丝”。除了将杜诗发扬光大,他还自称“杜陵归客”,模仿的是杜甫“少陵野老”的称号。他去世前,一直吟咏着的也是杜甫的诗句:“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最重要的是韦庄发掘了草堂的独特价值。韦庄来成都专门去浣花溪畔找到了杜甫草堂的旧址。当年的草堂早已掩没于荒草间,只有台基尚存。韦庄便命人结茅重建草堂,作为自己住所,用以追思杜甫。自此,杜甫草堂被确认并成为文学的圣地流传至今。

今天人们认为成都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杜甫草堂。从古至今,成都从来都是令人向往的文化胜地。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弦歌不辍的巴蜀文脉,又书写出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杜甫遇到成都,是杜甫的幸运,也是成都的幸运。杜甫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的诗圣,漂泊一生的他在成都曾五载定居,这是他难得和家人共度快乐安稳的一段日子,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这是杜甫在《成都府》中对成都的切肤印象。

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期间创作了许多田园诗。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de1c9bc3d84740d0b557aa41c54cd33b.jpg

蒋兆和创作的《杜甫诗意》

大家熟知的杜甫的官称“杜工部”和“杜员外”:那是杜甫在成都最后时期,作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当年杜甫定居成都期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茅屋。因此杜甫也被称为草堂先生,后代也有人称“杜草堂”。

感谢成都让杜甫的一生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感谢成都让杜甫在这里有感而发留下众多优秀的诗篇。

随着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的召开,成都在大力推动“三城三都”建设,有识之士呼吁: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