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祖国地形图,湖北省北部的汉水河畔有个襄阳市,从那里往西,便逐步进入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台阶。这里峭拔的武当山,层峦叠嶂、巍峨的巴山山岭万重。奔腾的汉水,蜿蜒曲折的渠江,都以滩多流急著称,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畏途。

如今这关山峡隘,再也不是祖国人民的天然屏障了。英雄的人民铁道兵和广大民工在这万水千山之间修建了钢铁大道,这就是全国交通网中的一条重要干线,襄渝铁路。

1601528658830083.jpg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到重庆,全长916公里。它所通过的地区正是四川、陕西、湖北三省毗邻的地区,对沟通西南、华中和西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建成又一次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把红军长征的精神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当中来,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人间奇迹。


在红军长征精神鼓励下谱写壮丽史诗

让我们回首50年前,英雄的筑路大军是怎么样用红军长征精神在万水千山之间谱写这曲壮丽的史诗。每年八一建军节,战友聚会成了我们必谈的话题,特种兵最少服役五年的共同感受,强烈的怀旧感,随之而来的是期待,我真想再回老营房看一看。今年10月下旬老战友将相约重走襄渝线,我的心早已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襄渝铁路,是备战、备荒、三线建设的国防工程。铁路穿武当山、白云山,走经华蓥山、中梁山,在仙人渡、旬阳、紫阳三跨汉江,九跨东河,七跨将军河,三十三次跨后河,在北碚跨嘉陵江到重庆。沿线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多处桥隧相连,最高桥墩76米。

当年襄渝铁路工程艰巨,条件奇差,尤其在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300公里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施工物资都要靠肩挑背扛。

参加襄渝铁路施工的铁道兵部队有八个师,两个独立团,还有铁道工程局和鄂、陕、川等省民工,最高施工队伍达85万人。1975年11月至1979年12月分批交付使用。襄渝铁路复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一,于2005年8月开工,2009年10月正式通车,乘火车走襄渝铁路,即可领略到“险隘连千里,秦塞路难行”的奇观。


老一辈革命家关心谋划一条重要铁路

襄渝铁路是毛主席亲自批准,周总理亲自部署修建的是一条重要军事和交通干线。50年前1969年12月的一天夜里,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接见了铁道兵副司令员何辉燕少将。周总理手拿一支红蓝铅笔,指着桌上一幅中国地形图说,毛主席亲自确定了襄渝铁路的走向。周总理说这条铁路主席说要快修。修好这条铁路四川就有了四通八达的局面,天府之国的交通就盘活了。总理审定了这次设计方案,紧握着何辉燕少将的手再三嘱咐他说。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铁道兵了,要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把铁路早日修起来。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周总理的殷切希望,激励着筑路大军走向征途。一支支铁道兵部队从林海雪原,从东海之滨日夜兼程赶来了。一队队刚修完成昆铁路的铁道兵战士们,没顾得上听一听火车的鸣叫,洗一洗战袍上的汗渍也从金沙江畔、大凉山区赶来了。陕川鄂三省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集结了浩浩荡荡的筑路民工和民兵投入了施工大会战。

初到工地,条件艰苦,没有房屋居住,英雄们就蓝天当被,大地当床睡在了山崖和河滩上。粮食,蔬菜运不进来他们就以面糊当饭,盐水当菜。大家说我们没有赶上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生活,今天参加祖国的铁路建设,吃点儿苦,这算不了什么。山高路险,公路未通,战士们用自己的肩膀把各种机器抬上山去。在高耸的大巴山区。一队战士抬着一台2000斤重的发电机,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几百米高的通天梯。

1601528841133506.jpg    前面又出现了只能一个人手攀悬崖才能通过的险道。山路太窄,运不过去怎么办?班长扛起了一根木杠,随即就跳到了路基下面的一块岩石上大喊一声,“让我来做路基!”几个战士也跟着扛起了木杠跳了下去。他们把木杠的一头插在路沿上,另一头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再搭上木板,就加宽了路面。战士们踏上搭起的大桥,胜利通过了手扒岩,把沉重的机械设备运到了施工点上。

开山的炮声响遍了崇山峻岭。抢修公路便道的战斗昼夜不停,战士们炸开顽石填平沟壑,在昔日“善骑者下马而探,步行者顿足而叹”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了平展展的公路,从这以后一辆一辆满载着器材粮食的卡车,就向工地可以奔驰了。一条条保障通讯联络的电线杆子架设在高空。电工们在高山峡谷间竖起铁塔,把强大的电流输送到工地。很多勘察测绘战士身背着仪器、图纸筒攀山越岭复查线路。为了完成毛主席周总理交付的任务,在绵延千里的襄渝铁路工地上,千军万马在奔腾,在战斗。


西南闭塞变通途

襄渝一线从鄂西北到陕南,峰峦重叠,自古交通闭塞。据历史记载这一带”峡谷峻绝,数里百折”,”峰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的诗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然而,我们的革命前辈当年却在这里面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襄渝线东段的五当山区,是贺龙元帅当年率领红三军英勇杀敌的战场。西段的一些地方曾是徐向前元帅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地方。

至今在山崖上,房墙上石碑上还留着红军刻下的”列宁万岁”,”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等革命标语。革命前辈的战斗业绩,今天成了激励筑路大军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以穿透千山万壑,牵来钢铁长龙的英雄气概,去凿通那几百座大山,排除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全线有405座隧道。有12座竟然长达3000多米。一条全程11华里的地下长廊大巴山隧道,是全线的咽喉工程。隧道工地坐落在深山峡谷,道路不通,场地狭窄,兵力展不开。部队党委决定派遣小分队插进工地开辟工作面。小分队接到这项艰巨的任务,战士们翻山越岭来到一个方圆不到30米的深谷河滩上安营扎寨,大家坐在河滩上回忆起当年红军战斗在大巴山区的战斗场景,激动的说:”我们是红军的后代。险山恶水能改造,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头天到工地,第二天就开工。隧道进口在一个峡谷的陡岩上,没有立足之处,就把保险绳拴在山腰的树上,吊着在悬崖上打炮眼,硬是用大锤和钢钎砸开了隧道的洞口。隧道向山腹挺进,大山深处地质十分复杂,岩层变化多端,战士们先攻下了铁青钢硬的”铁坚石”,制服了有特殊收缩能力的”橡胶泥”,战胜了暴涌的地下水,又遇到了罕见的“泥沙流”。

1601528911975530.jpg

一排炮后从倒坑内的几个溶洞里,同时喷涌出大批的泥沙浆来,一昼夜流量达到十几万立方米。战士们在齐腰深的泥沙浆里筑墙堵沙,泥浆糊住了衣服,水靴被陷的拔不出来,他们就干脆光着膀子赤着脚干。眼看筑墙快封顶了,溶洞内又突然喷出了大量的泥沙,把围墙冲得摇摇欲倒,在这危险关头,共产党员、连长、排长一起上去用身体死死的顶住墙壁。几个战士也连忙的扑了过去,用手撑用肩扛,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

经过2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堵住了溶洞,截断了泥沙流,保证了大巴山隧道向前掘进。在穿山凿洞的日日夜夜里,指战员们在重峦叠嶂的五当山区战胜了大小数百次塌方,开出了一条十里长的大隧道。

在华蓥山区的铁山隧道,战士们战胜了坚硬的岩石和一种含有硫酸的腐蚀水,创造了月成洞700米的纪录。在白云山施工部队和民兵团采用斜井、横洞、分割围剿,短短七个月就凿通了一座近4000米的隧道导坑。在险峻的麻柳山战士们挖空山腹,修出了一组能够同时停靠四辆火车的车站。筑路英雄,就是以这种坚韧的意志,超强的勇敢和集体的智慧前仆后继去征服千难万险。

来自陕南地区的铁姑娘排在隧道施工当中,遇到了大塌方。排长王金英带领大家奋战塌方。在洞顶上大水哗哗流下来,浇得她们浑身湿透仍然坚持战斗。在一座名叫庞家嘴的隧道施工中,青年民工吴光彩不幸牺牲了,他的弟弟吴光灿、妹妹吴光珍很快接过哥哥生前使用过的风枪继续向大山腹地挺进。他们说当年红军长征前仆后继,征服雪山草地,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途当中,也要向老红军学习,不完成任务,决不下火线。

1601528965508764.jpg    襄渝铁路三跨汉江、七过将军河、33次穿越后河,横跨嘉陵江,还要穿过数百米的深涧幽谷。在这大江大河和高山峡谷之间架设几百座桥梁,该要付出多少艰巨的劳动。

英雄杨连弟生前所在连刚刚完成了成昆铁路的修桥任务,立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襄渝线,和来自桐柏山革命根据地的民兵连一起接受了一年建成两座大桥的任务。隆冬的鄂西北山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战士们顶风冒雪,在没膝深的河水里日夜挖桥梁基础,夏天骄阳似火灌注混凝土桥墩气温高达四五十度,在里面作业好像进了蒸笼。战士们乐呵呵地写诗说:”革命哪怕艰苦多,越是艰苦心越乐,我为祖国架彩虹,愿将汗水流成河”。他们提前完成了两座大桥的架设任务之后继续奋战,创造了一年修建三座大桥和三座中桥的历史新纪录。

横跨汉江急流的紫阳大桥桥墩高76米,是襄渝线上最高的一座大桥。参加建桥的是铁道部大桥局的战士和工人,他们立下了”团结战斗建大桥,定叫天堑变通途”的钢铁誓言。他们踏激流,筑围堰,攀上20多层楼高的钢塔架梁,灌注混凝土桥墩。经过接近一年的昼夜紧张劳动,终于完成了七墩二台的艰巨工程,紧接着上级又要求他们在70天内架好全部的钢梁。当吊着一根一根巨大的钢梁伸向江心的桥墩时,那天忽然狂风大作,已经拼好的50多米长的钢梁高悬在空中,不断的摇摆,如不采取紧急措施,钢梁就有变形甚至断裂的危险。

久经考验的铁道兵战士们顶着大风上桥了。他们用四根粗绳将钢梁稳稳地捆住,在军民共同努力下这座大桥终于提前23天横跨在了滔滔的汉江之上。

1601529012952465.jpg                                        襄渝铁路的女子“学军连”,都是初中生


襄渝线上埋忠骨

在四川达县(现为达州市)有个烈士陵园,这些年不断有老战友看望祭拜牺牲的战友。来到铁道兵烈士墓区,铁道兵70团和兄弟团的烈士们在此长眠,铁道兵某部架桥机侧翻事故中牺牲的19位烈士也在其中。有时来不及购买祭品,老兵就在烈士墓前点上了三支香烟,深深的鞠了三个躬,祭奠战友,感慨万千!

这些战友大多是不满二十岁的热血青年,他们把青春和生命留在了这里。有一个新兵到部队后一个月就牺牲了,非常令人痛心。当烈士的父母亲人当年拿到那200多元的抚恤金时,失子之痛怎可忍?养育之恩谁来报?几十年来,千里之别,谁来为他们烧张纸,上柱香?亲友们也只能望星遥祭了!比较欣慰的是,陵园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经常有全国各地的铁道兵老兵前来这里祭奠,每年都有,不管哪个部队的来都会挨个烧点纸钱。

有了这个地方,牺牲的战友可以安息了,祖国没有忘记你们,战友们可以找来和你们说说话,铁道兵的光荣镌刻在这纪念碑上,这些普通的名字必将永垂不朽。

到达达州的第二天早上,老战友租车直奔达州市东岳幸家沟,因为当年连队所修的就是幸家沟隧道。部队当时是在工地附近村庄居住,村名为丘岭村。一位姓邢的老乡主动为战友带路,顺利的来到了原八连驻地。近50年的画面展现在了面前,美丽的乡村,青翠的毛竹,潺潺的小溪,绿绿的秧苗,一下子勾起了人们的回忆。曾在那一簇毛竹下留影,在山间的泉水中泡过澡,在秧田中帮老乡插过秧,往事历历在目。

牺牲在襄渝线上的铁7师烈士最多。1971年上半年,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所带领的铜梁民兵在爆破施工中十多人伤亡的惨烈场景,即便是多年的沧桑变化,也丝毫减弱不了那些画面的冲击。

四川农村多功能木阁楼(厨房、卧室、厕所、猪圈一齐盖)虽然已破败无人居住,但还有幸留下来不少,老兵们租住的房屋尚存。

在当年的连部大院,一队老兵刚下班归来,他们穿着一身破旧的黄色棉衣,头戴安全帽,肩扛铁锹、钢钎、大锤和风枪,浑身石沫,满脸灰尘,有的都看不清鼻眼。所谓的特种兵?有人说还不如劳改队,但是挡不住铁道兵的光荣感。

1601529083866918.jpg    到了邢家沟,迫不及待的去老房东赵家。正在田间工作的几个老乡听说是铁道兵旧地重游,纷纷放下农活,从地里走到田埂上,带着去老赵家。进门就喊:“赵仕才,快出来吧,当年的铁道兵老首长来啦”,今天老兵成了“老首长”了,带着川音的老农喊话,让老兵倍感亲切。

老赵养了好多蜜蜂,蜂箱在院子里排成两排,蜜蜂嗡嗡乱飞。老赵说他的蜜蜂好的很,都卖到外贸出口去了,说着就要给他们灌蜂蜜,劝都劝不住,大家聊着,他灌着蜂蜜,真是盛情难却。

告别老赵,老乡又领着爬上了村子不远处的幸家沟隧道口。站在隧道口外,那流血流汗的峥嵘岁月一幕幕浮现。荥阳战友小张全腿被炸伤,湖南战友小郭牙齿被炸掉脸部受伤,还有两位民兵兄弟在隧道施工,洞内一声巨响,当两位民兵被抬出时,血肉模糊,一人腿被炸飞,大腿根处露着雪白的大腿骨,当场死亡,另一人还有短促的呼吸,在送往医院途中牺牲……

这时,一列火车呼啸着从幸家沟隧道开出来,铁道兵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这条钢铁大动脉正在为祖国大建设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十年代旬阳县是全国少有几个未通公路的贫困县之一,交通运输全靠汉江水运。整个县城步行十分钟就可走完,县城内有一段石子、煤渣路,几乎没有一寸硬化道路。当时的县委大院在半山坡,有几十间小瓦房。襄渝铁路开建以后,铁道兵部队沿着汉江,劈山开路修了一条施工路,旬阳才开始有了公路交通。如今新老县城之间有一个隧道相连。

新城高楼林立,老城沿江滨河公园已初具规模,汉江上一座新的水电站正在施工,一座座大桥连接两岸。可以说,襄渝铁路的修建,给山城旬阳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给旬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旬阳,一说是铁道兵老兵,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乐意和你聊上一会儿,透着一股亲切劲儿。1971年9月某部告别大巴山进入秦岭,投入到堰岭隧道施工。堰岭隧道全长3731米,地质复杂,石层松软,透水和塌方事故不断。记得六连曾经在一个塌方处奋战了一年。有一次,山上跑下来几只野猪,我们对着河滩里的野猪围捕射击,几只野猪没有一个跑掉的。连队伙房连着改善多日,人们说部队开荤,那次大吃了野猪肉呢。

1601529160106469.jpg    铁道兵,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立过奇功,在祖国的万里山河中绘就了道道彩虹。八千多壮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英名,她必将载入共和国的史册,留下重彩的一笔。

铁道兵这支英勇的部队虽然退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但铁道兵的军旗永远飘扬在百万铁兵的心中,每当雄壮的铁道兵之歌响起,总能让老兵热血沸腾。

岁月流逝,番号不再,战友失联,情感无处寄托。“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重走襄渝线,实现了老兵多年的夙愿。铁道兵生涯给了我们无比崇高的荣耀,让我可以骄傲的对别人讲,我曾是一个铁道兵,英勇无比的铁道兵!这里的硝烟,不比战场上少,这里的危险,不比战场上少,这里的英雄,不比战场上少。

    我们那些十八九岁的战友,把生命定格在青春里,把热血抛洒在山河间,让铁道兵之歌永远在巴蜀和秦川激荡回响,我们怀念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