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据说,在中国,桂树至少在2500前就有了。

  《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桂树:“招摇之山多桂”。意思是说,招摇山上,长了好多的桂树。《山海经》“海内南经”里再次提到桂树:“桂林八树,在贲隅东”。而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泿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隅者也。”贲禺即番禺,意思是说在番禺的东面,有八株大桂树,蔚然成林。这或许就是桂林地名的由来吧。

  桂树之名,缘于叶脉和纹理的形状。其叶脉如“圭”字,故称“桂”;它纹理如“犀”角,又叫木犀。

  桂花别名很多。它浓香致远,有“九里香”的美称;黄花细如粟,又有“金粟”之名;花开于秋,故曰“秋香”;花朵娇小,也称“金秋骄子”。

  汉晋后,桂花走进了月亮,有了“吴刚伐桂”的传说,故它亦称“月桂”。月亮也因此有了“桂宫”、“桂魄”的雅称。

  一棵桂树,从历史中走来,一缕清香,几许神秘。

  02

  汉魏以来,桂树走进了文人的生活,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情感和意象。

  “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李白幻想“月中折桂”,颇有为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红楼梦》第九回:“彼时黛玉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在黛玉看来,“蟾宫折桂”可是最要紧的事,至于儿女私情,就暂且放一边吧。此处的“桂”,已然是功名的象征。

  “人闲桂花落”,悠悠空山,潺潺涧水,月出惊鸟,王维安坐其间,闲看桂花飘落,好一派宁静和祥和。此处的“桂”,是闲适,是美好。

  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希望编织桂冠来装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的华美文字。此处的“桂”,是高洁品德的代名词。

  至于南宋刘过的“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颇有几分“旧江山浑是新愁”的淡语深情。

  一个“桂”字,几多意蕴,有欢喜,也有愁肠和怅惘。

  03

  也许是“桂”与“贵”谐音的缘故吧,古人常将它与玉兰、海棠、牡丹同植庭前,大约取的是“玉堂富贵”之意。

  我家院子里,前几年,也种了几棵,如今已绿叶葱茏,亭亭如盖了。记得那年,在种下桂树的时候,父亲显得很庄重,很小心,仿佛他种下的是希望,是理想。

  忽然,我想起了一个叫桂家的地方。它在红岩下,与我们鱼石是邻村。桂家姓桂,只有一户人家,但家境优渥,祖上曾出过举人。前几年,老宅还在,后来一场大火,只剩得残垣断壁了。门前的桂树,虽然容颜苍老,但每当中秋来临,总是芳香依旧。

  在我的家乡,桂花的用途很广,可做桂花糕,可酿桂花酒、可制桂花茶。

  桂花糕,用糯米粉、白糖和蜜桂花为原料,精制而成。其口感滋润松软,细腻爽滑。若上笼清蒸,趁热吃下,风味尤佳。

  桂花酒,用糯米、酒曲和本地新采的桂花,经泡米、蒸米、拌曲、装缸、过酒等程序,一坛色泽浅黄、清香四溢的“月中桂花酒”就做成了。品之,如饮甘饴。老少皆可,男女咸宜,非常亲民。

  桂花茶,属于花茶,由桂花和茶叶窨制而成。其香味馥郁持久,汤色绿而明亮,具温补阳气、美白肌肤、排解体内毒素、止咳化痰、养生润肺之功效。

  一树桂花,几多匠心,几许回忆,酿造着生活的绚烂和沧桑

  04

  秋分一过,秋风秋雨便像赶趟儿似的,将气温慢慢拉低。一声“记得添减衣物”,是嘱托,也是温暖。

  傍晚,守着窗儿眺望,思绪飞扬。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

  轻轻吟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无边的惆怅里,窗外的梧桐,叶子已然掉光。树下,是厚厚的一层枯黄,李清照式的伤感,便慢慢的铺展开来。

  面对枯萎了的菊花,喜欢喝酒饮茶的陶翁,恐怕也没了往日的兴致和雅趣。

  萧瑟凄凉的况味,在秋天里,酝酿成河。好在还有桂树,我才不至于那么绝望,心中有了那么一丁点的希望的亮光。

  前些日子,我居住的小区,桂花开了。满树的金黄,灿然,耀眼。阵阵馨香,升腾,弥漫。

  我的校园,桂花也开了。那些米粒般的花朵,在微风里,清香馥郁,直抵人心。

  但我知道,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是要赶在冬天来临之前,风雨兼程,赴一场生命之约,哪怕这场约会极其的短暂!

  我开始担心起来。明日就是中秋了,不由得心中一紧,想起了《孔乙己》,想起了那句“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入夜,难眠。一缕牵挂,挥之不去:故乡的桂树,可否安然?

  (作者:刘新生,笔名:鱼石散人,江西省作协会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