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群体出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支队伍,是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

  当时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仅凭国家力量普及义务教育,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的需求,所以就招收了一批教师,称为民办教师。所谓民办教师的称谓实际上就是半民半师,他们与普通农民一样,平时按工分计取,男女同工同酬,一年3600分。师的体现就是每月有八元生活费补贴。

  这些民办教师大都是全国实行高考之前的优秀学生,也有部分师范毕业回乡务农的,文化底蕴厚重,教学能力强,是学校的骨干力量。

  邢老师是个民办教师,他是莱阳二中七级学生,高中毕业三年,在家务农。当他听到被公社选拔为民办教师的消息时,正在地里干活的他高兴地扔下手中的锄头蹦着高,一连越过了几道田埂往家飞奔。当天中午高兴至极的老母亲烀了玉米饼子,擀了一盆豇豆面汤为他庆贺。

  吃完饭,邢老师特意到大街上“嘚瑟”,边走边拍着滚瓜溜圆的肚子,遇见人就说:“以后不干农活了,公社调我去当老师。”因为当了老师,他感到自豪。

  实行农村责任制后,邢老师身上的担子加重了。教学是他的首要任务,但微薄的工资不能维持一家老少的生活,他还要打理家里的责任田。

  家里五亩多地,就他一个整劳力,请人帮忙布种上后,就没功夫打理了。平时主要忙于教学工作,只能周末回家干点农活。他常常起得很早去锄地,估摸着要上班了就把锄头藏在草丛里,匆匆忙忙赶往学校,第二天接着干,经常是头一遍没锄完,前面锄过的地又长满了荒草。尽管如此,他所教的班级,总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一年秋天,学校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学生帮助秋收。校长说:“让学生参加一次劳动生产,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学习。”

  师生队伍浩浩荡荡奔向目的地……

  亦农亦师的邢老师站到地头一看,玉米葱绿一片,凭经验他知道玉米根本没有成熟。他走到校长跟前说:“这玉米长得跟狗奶泡似(颗粒没长实的意思)的,收了就可惜了。”

  正说着话,村书记过来了。他说:“上级要求县里上报抢种小麦面积,公社为了凑数,就安排学校学生强制收割玉米,种小麦。你们抓紧时间吧,一会上级有人来督导检查,我得去迎接一下工作组。”书记急匆匆走了。

  邢老师用失望的眼神看着校长。校长说:“瞪我干啥?这玉米能不能收,你们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说完头扭头就走。

  “灵活掌握?”邢老师琢磨了一会转身对学生们说:“我不说动手,其他人说的话你们不要听。可以玩,但要注意安全!”

  上级派来检查督导的是个小伙子,穿得一尘不染,衣服左上兜插着一支钢笔,走起路来背着手,有范儿。村书记正陪着他边走边介绍。邢老师暗道:估计又是一个不识韭菜葱的货。

  小伙子踱着步来到跟前,环顾了四周拖着长腔说:“玉米长势良好哈,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呐。”突然,小伙子看到了长在堤堰上的冬瓜,吃惊地问:“这是什么瓜?长得个头真大。”邢老师插话道:“这叫绕地滚,特别特别甜。” 书记抢前一步说:“别跟领导开玩笑,这叫冬瓜,领导肯定吃过的,炖排骨……” 书记歪着头对着邢老师使眼色,边说边比划着,滑稽的动作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小伙子脸上微微泛红,咳了两下顿了顿说:“学生都来了,怎么还不抓紧时间呢?”

  书记连连点头,朝学生们喊:“快点干活吧!快点!”学生们坐在地头上一动不动。

  小伙子问:“谁负责的班级?”邢老师说:“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说了好几遍了,孩子们不听招呼,唉,真拿他们没办法。”还特意高声质问学生:“你们怎么不听话?上级领导的话都不听?”学生嬉笑打闹着,无动于衷。

  小伙子涨红了脸声称要找校长,气呼呼地走了。书记后面小跑步追赶着,身后甩出一句话:他是个“民办老师”,组织能力太差了……

  晚上,校长请邢老师去饭店要了几个小菜。校长说:“邢老师今天委屈你了,来,喝一杯压压惊。他们说要开除你,凭什么?开了你,我这么多孩子谁负责?我可舍不得你!”“校长,这么好的玉米给砍了,我看着心痛啊”邢老师叹了口气说。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了1985年9 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这一年邢老师考上了师范。

  如今,尊师重教列入议事日程,民办老师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