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适龄青年朱江由黑龙江省延寿县应征入伍到辽宁省军区边防独立团服役。他1973年8月入党,1975年复员回延寿县。
  1991年,他辞去县委组织部电教办主任之职到改革大潮涌起的齐鲁大地开创人生新天地。
   
  牟平崭露头角 
                 
  1991年,朱江入职山东烟台牟平县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

  《龙泉汤的呼唤》打响头一炮

  牟平县龙泉镇龙泉汤村在台巨商苗育秀,个人资产约67亿美元和2000亿台币。他离开家乡46年。几次回大陆,他只在烟台其兄那里做短暂停留。但受故乡情结的驱使,苗玉秀还是在夜间偷偷回村里转转。改革开放后的龙泉汤村,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工农业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但由于缺泛资金,经济发展遇到许多困难。龙泉汤村地处胶东屋脊昆嵛山脚下,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温泉资源丰富,是旅游疗养的理想之地,开发潜力很大。为加快发展强村富民的步伐,村党支部书记找到县组织部,请县里派人,以村民名义拍电视片,向苗先生表达家乡人热切期盼,唤起他的思乡之情,吸引苗先生投资建设家乡。
  部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新到职的朱江。朱江二话没说,就挑起了这份重担。经过几天入村采访,朱江了解到村民的想法和诉求。经过认真思考,朱江理清拍片思路:用真情抒发故乡情感,用事实反映故乡变化,说道理讲清历史遗憾,用希望激发苗先生恋乡情节。只有这样,才能呼出家乡的真诚,唤回远方的游子。片名就叫《龙泉汤的呼唤》。
  片子开头用昆嵛山和龙泉汤这两个具有家乡标志性的环境引出全片。苗先生在童年时代离开,就从童年说起:“尊敬的苗育秀先生,在这山的脚下,是否还有您少年时代的脚印?在这水的旁边,是否还有你童年光阴的记忆?在这祖祖辈辈栖息生活的村落里,是否还能牵动您那悠远深沉难忘的缕缕情思?你还熟悉这里的身影吧,城南大金山、小金山,草大哥们在这里搂草抛树根谋生度日。牧羊的娃子,留下天真浪漫苦与乐的回忆。村头的老井缠绕着岁月的年轮,千年的碾砣石磨碾碎了祖先留下的梦。山道上的牛车拖走了多少黄昏和青春的甜蜜。″忆往昔,说明那风云变幻的生存环境是中国人共有的苦难,而非某一个人的。那遥远的记忆虽然无法抹去,但游子飘到哪里都是龙的传人,流落天涯海角,根都在故乡的土壤里,故乡有深深眷恋的芳草地。
  下面开始讲述家乡的变化。家乡兄弟姐妹在建设故乡的故事,他们已冲破了桎梏,抛掉了世代农耕意识,商品经济观念极大觉醒,反映家乡人奋起直追的行动和决心。家乡虽然变化了,但比起苗先生的实力是微不足道的。朱江在片中,没有自吹自擂的狂妄,也没有悲悲戚戚的窝囊。告诉苗先生,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您的家乡龙泉汤,也会让你改变印象。1991年的经济收入一千万元,人均收入1000元。拥有的13个经济实体,播下了脱贫的希望,打下了致富的基础。这里用真实的镜头展示各个企业的风貌和实绩。面粉加工厂,木器家具厂,综合养殖繁育场等等,都是沉甸甸的收获。春华秋实,5000亩地堰田畦飘荡着金色麦浪。昔日光棍顶上的片片园林,现在是庄户人心花的怒放······胜似华清第二汤的龙泉温泉,方圆半路凿井皆是,医疗价值甚高。村中3000米的康复中心,各种健身疗养设施完备,是疗养,康复,狩猎,避暑,旅游观光的整体乐园,苗先生是否对此也感兴趣!再通过村里的环境,居民的小院,学校学生,幼儿园的儿童,敬老院的老人等一系列镜头进行追踪展现,让苗先生亲眼目睹家乡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现状。
  然后镜头进入连绵的昆嵛山腹地,展现那里的群山飘渺,山石戟立,万木葱笼,千柱之峰······金元七真人讲道的云霞宝地,石洞烟霞,铜牌,铁树,72搂柏果树。100米陡崖石壁的九个深池九龙池等享誉古今的盛景圣地,带给苗老先生童年时代的诸多回忆。最后以一段男女两名小学生亲切的童音,呼唤“苗爷爷,您回来吧”,进一步唤起苗先生思乡的深深情感。最后,朱江亲自为该片撰写了歌词,在百忙之中请烟台市广播电台作曲人杜向黎普曲,请获全省大奖赛一等奖的歌手倾情演唱主题歌《初战告捷》。“龙泉汤龙泉汤,你千年流万年淌。龙泉泉水清清亮亮,龙泉泉水滚烫滚烫,龙泉人有火一样的衷肠。龙泉汤龙泉汤你千年流万年淌,冲破岁月的雾障,融化历史的冰霜,龙泉人有山一样的胸膛。期盼游子返故乡,返故乡。”结束全片。
  经过半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朱江几乎凭一己之力完成制作。这部专题片以动情的画面,音乐,歌曲和配音,呕歌了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带来的龙泉汤历史性的大变化,用滾烫的暖流打开了苗先生几十年的思虑使他终于回到了家乡的怀抱。当老先生看到通过哥哥和烟台市台办转送到的,专门为他拍摄的《龙泉汤的呼唤》片子后,激动不已,老泪纵横,他深深被打动了。他立即给村民回信说,       “没想到我离开家乡半个世纪,故乡的父老乡亲还没有忘记我,我一定亲自回家乡看一看”。
  那年秋天,苗先生终于回到阔别了46年的家乡。家乡人用最隆重的仪式欢迎他。熟悉的乡音和山山水水,引起苗先生无限感慨。当即表示捐资四百万人民币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第二年,苗先生再次回到家乡,在育秀中学奠基仪式上表示继续捐资,总计达到八百万人民币。如今,“育秀中学”耸立在故乡土地上27年了,成百上千家乡的孩子在这里茁壮成长。
  巜龙泉汤的呼唤》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影响。据1992年牟平县举办三胞联谊会接待的美籍、日籍华侨及台胞,港澳同胞透露,他们当中不少人看了苗先生赠送的巜龙泉汤的呼唤》录像带,从中了解了大陆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对向大陆投资增加了信心,并选择在这里投资。
  老兵朱江倾心尽力拍出的《龙泉汤的呼唤》专题片不但帮助龙泉汤村的乡亲加快了脱贫的步伐,推广了依托乡情,加深感情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也使初来乍到的老兵朱江开扩了眼界。增强了工作的信心,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一致好评。

  巜写在大地上的答案》一鸣惊人

  任职牟平电视台专题部主任期间,朱江在采访的实践中,深入了解并着力宣传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而奋发进取的农民企业家。他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这些新型农民,记录他们披荆斩棘的脚步,展现他们奋勇直前的身影,赞美他们改革创新的精神,歌颂他们为中国农村改革建树的不朽功勋。
  朱江耗费大量心血隆重推出的十集电视专题片《写在大地上的答案》获得很大成功。这部杰出的作品让牟平十位农民企业家成为齐鲁大地的当红明星,成为千千万万渴望过上好日子乡亲们学习的榜样。这些农民企业家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产业优势,针对市场需求,依据国家政策定产业项目,闯国内外市场。这些不同的产业交织在一起,就构成牟平农民与时俱进的壮丽画卷。这幅画卷启发着、鼓舞着更多的乡亲,向新时代的新型农民转型。这十集电视专题片就像十把金钥匙打开了乡亲们求富、求新、求美、求和谐的大门。
  以下文字记录了老兵朱江完成《写在大地上的答案》电视专题片拍摄、写作和后期制作思索与创作的全过程。
  采访了几个农民企业家之后。朱江以他特有的职业敏感,一下子就捕捉到,这里农民与他以前在东北看到的农民完全不同。这里,从上世纪70年代就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历史性变革,党指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滚滚热流,驱动着中国农民顶天立地的站起来。在这里,农民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农民与传统中国农民告别了。于是,朱江好像看到了那一股股涌动的春潮,好像听到了那阵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于是,朱江将这部电视系列片的片名确定为巜写在大地上的答案》。这部系列片片头的解说词就催生了出来一一“改革的年代,古老土地载满苍生万有的期待,万里神州奔涌着改革开放的巨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城市、乡村处处响动着铿锵走来的脚步声;工厂、矿山处处鸣奏着无愧于改革时代的交响乐。站在这块土地上,耳听八面来风,随后你看到了在乡镇企业的历史深处走来的一群创造历史的人。凝视无线电波从天宇间传送到眼前的历史画面,倾听者震撼天地的时代音响,你无法不惊叹,那一个个写在辽阔土地上的答案。
  朱江说,我要通过这个片子,把凝聚在中国农民骨子里的耐力和坚韧不拔表现出来,把撞击一切传统和古老的迸发重重的发泄出来,把洋溢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豪迈和扬眉吐气高高地张扬起来。我这个片子的制作,同样也要有这样的气势!
  朱江在乡企局和农民企业家协会领导陪同下,扛着摄像机深入企业家所在的乡镇,村屯和企业,开始追寻他们的脚步。他看到,原来这些农民企业家那一行行闪光的足迹也是在布满荆棘之路上拓出来的。昔日,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牟平农民,日夜守望着他们的土地,倾注着全部的热情,奉献着如玉的年华。一道道艰难的跋涉,一层层薄了又薄的粗茁,年复一年希望又失望的困惑,呼天喊地的挣扎在贫困线上。
  严峻的现实和强烈的责任感,让一群血气方刚的男子汉苦苦思索。这难道就是支撑共和国大厦农民的生活吗?他们不信农民就注定穷?痛定思痛。他们昂起头,挺起腰,迈开步,挣脱束缚农民的层层枷锁,在各自的土地上,带领着穷苦乡亲抱着脱皮掉肉的决心,奋力甩掉身上的穷字,,寻求振兴之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这就是后来成为牟平优秀农民企业家的这群人。
  他们先是以土地为根基,以科学种田打翻身仗。但是相当一部分村人均不足四分地,如果把青壮年都绑在这四分黄土上,只有穷死。西桂里村党支部书记王世伟就说:“中央大政方针宛如一盏指路灯,但路还得靠自己走。″他们根据本村实际,重新归笼土地,发展规模农业,向两高一优农业迈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水利设施,建立养殖场,果园和农场,而大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吉庆里的集体农场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以副养农,以农促工,形成一个巨大的连环套。姜格庄建起了烟台市最大的集体农场。千亩山岭薄地上,安装着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滴灌工程。望不到边的麦田里,大型农机具舞弄雄姿,翻转着时代的旋律。鸡、猪、牛、羊、兔场,形成了种养加工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范守法领导的大窑镇种养公司,以砖场为龙头,囊括建材研究所,苗木基地养殖场,年产值1000多万元,年获纯利200多万元。仅950元起家,在一片废墟上建起的山东渤海食品有限公司,占地11万平米,厂房25000平米,形成了花生制品生产链。无可挑剔的花生四大系列产品,漂洋过海,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牟平县毛巾厂,地道的上海货三角牌系列产品,在庞大市场平台上迎风招展。  
  清晨,灯火阑珊,许多村庄的破厂房里,早响起了一片沉闷的锻打锤声,伴着洪炉里的熊熊火焰,迎来充满生机的黎明。村办工业在牟平土地上开花结果,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希望在土地,而希望不仅仅在土地上。
  遥望城市大工业的烟雾和现代文明的闪光,离县城十里之遥的孙格庄人,不再满足农业这个链条,开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艰难跋涉。他们跑了无数次的腿,敲了无数次的门,去跟烟台拆船公司攀亲,要求生产法兰盘,可人家就是不搭理他们。靠山里人的诚心最终感动了“上帝”,孙格庄的土地诞生了生产出口产品法兰盘,与加拿大合资的阿撒尼厂,年产值2000万元,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昆嵛山九龙池下九个企业也应运而生。1991年,加拿大IS公司总裁检验产品后,伸出大拇指,无比激动的说:“在这里我找到了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西桂里下设五个工业集团。以环保设备联营厂为龙头的第一工业集团,生产矿山,钢铁厂用的大型环保除尘设备,冶炼设备及配套阀门。1990年,这个300人的村办小厂,以他价格低,质量好,工期短的优势,把这个项目从12000人的武汉造船厂竞争过来。这以吨位计算的庞大钢铁机件,经过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院设计,通过这些握过锄把子手加工,运往伊朗,美国,印尼,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国内一些大型钢铁厂。这气势壮观的钢铁巨人,1991年产值4500万元,利润350万元。
  姜格庄村党支部书记贺先壮,以一个中国农民引以为豪的自信与胆识,向中外50多家新闻单位,畅谈了中国农民第一家发展旅游事业的风雨坎坷和经历。在秦始皇养马之地养马岛,头上还顶着麦桔碎屑的一群农民,打开了通向神话世界的奇异窗口。仅用4个月时间,一座投资600万元,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6000㎡的大型艺术宫殿《西游记》宫落成了。一个神奇的《西游记》神话活灵活现出现在世人面前。一个从文学宝库里走出来的形象化实体;一个融光声电各种技巧于一体的现代艺术,开业一年多就收回全部投资。谁能说这不是一座现代化的工厂?
  水道镇地下有一条金色的“长河”,金色的希望在地下流淌。当年,金牛山地下黄金矿藏被日本鬼子野蛮开采。水道镇西直金矿矿长宋修华,继续让那黑褐色的矿石,源源不断从百米深处流淌出来。在祖辈们淘金的旷野残垣断壁前,水道镇副镇长崔志阳做着淘金梦。崔志阳和他的员工们,打了一眼又一眼的矿井都落了空,但这位执拗的汉子毫不动摇,终于在毛脚河找到了理想矿脉。当年,朱江头戴着安全帽,脚下蹬着靴子,肩上扛着摄像机,跟崔志阳深入地下200米岩层,亲自感受了淘金矿场的氛围。井梯在漆黑深处的竖井中不停的下行,来到这黑茫茫滚动着地热的世界。仅有矿灯几盏,“星光″几缕的黑色大陆,一群裸露着黑色臂膀的开拓者,手握肩顶那沉重的钻机,沿着金色的矿脉挖掘。铁打男儿的意志与勇敢,坚强与力量,在隆隆的吼声的伴奏中凝聚迸发。随后,他们又转战河南,开采出规模更大的金矿,由采到选形成了一条龙生产线,黄金让他们获利近千万。
  东油房建起的天津小汽车修理厂牟平分厂,与北京梅赛德奔驰维修总部联营,采用德国标准,实行跟踪服务,随到随修,不管坏在多远的车辆,一个电话,毛病大的拉回来修,毛病小的去现场修。周到贴心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修理厂获得了高回报,年盈利200多万元。
  这些可敬的企业家们也把身上的每一根神经,投入知识的大海不断进行自我充电。经济夜校也为从垄沟里走出来的职工补充全新营养,用现代管理知识换上一颗经济的大脑。在农村土地上拼出来的企业,每位员工都可竞争领导岗位,但任何一位领导也没有终身制特权。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昔重金聘人才,是龙可翻江,是凤可飞天。能上庸下是天经地义的正理。管理成为科学中的科学。
  吆喝声唱着繁荣,叫卖声合着惬意,全县无数的农贸市场,簇拥村镇的黎明,那多彩的线条编织着一幅古老而又多彩的梦。人们滤掉了心酸,心中洋溢着醉人的喜悦。
  生活区处处环境优雅,街道庭院经纬齐整,楼房鳞次栉比。人们兴高采烈地吸吮着新生活的甘露。从过去悲惨的历史到后来的崛起,牟平农民企业家,一群黄土地上的举旗人,带着他们的父老乡亲从历史深处闯出来了。用双手和智慧结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梦想。他们洋溢的风采是那样的豪迈和扬眉吐气。法中友协主席马纪朝夫人三次来牟平写书,她说,这里代表了中国真正的农村。
  率先拨响改革的琴弦,领头扬起奔富的风帆。
  奋斗浸伴无数的艰辛,创新载满更多的希望。
  巜写在大地上的答案》共拍摄十集。牟平电视台每周固定时间播放一集。从策、采、编、摄、制的全过程,朱江主打“擂台”,用农民企业家的精神拍摄企业家,完成了牟平电视台有史以来的系列电视片。  
  此时的朱江也是拼着走过来的。看过片子的人不仅仅是为片中塑造的人物事迹而振奋,也更为片子的制作人,在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所振奋。朱江从来不喜欢平铺直叙。他的作品,是用感人的语言升华人们的心灵,用形象的诗句揭示画面无法表现的深层次含义;他的作品总能把人的思想拨动起来,把人的情绪鼓动出来,把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曲线展示出来。一句话,就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振奋起人们的精神。
  朱江说,牟平优秀农民企业家近百名,他只拍了十个人。其实,这百人中任一人,每人都有弄潮博浪的精彩故事。
  牟平广电局长李元勤几次在职工大会上动情地谈到:“自从朱江同志来了以后,我台专题节目就上了一个大台阶,是我局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台下的朱江心里热乎乎的,倒不是因为受到表扬,而是得到理解和支持。朱江就像一个高速运转不停下的陀螺。时间,他不知哪天是星期天,也不管什么节假日。他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不辞辛苦地走过牟平的山山水水,访过牟平的工厂矿山,探过牟平矿井的幽幽底界。拍过多少脍炙人口的电视片,他都不记得了。苦和累,这些都是肯定的。但,朱江没有忘记他不仅是一个党员,而且还是一名退伍老兵。
  巜写在大地上的答案》使朱江名扬齐鲁。这位老兵的人生轨迹也将因此而被改写。

  威海大显身手

  1994年,威海市委副秘书长和高技区管委办主任雷志敏,费很大周折把朱江从烟台“挖”了过来。

  开发热潮激动老兵的心

  1991年3月,威海高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古老神州大地东海岸一批一批的寻梦者涌进这块土地,老兵朱江是其中之一。他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开发区新闻中心。
  朱江站在建设中的火炬大厦楼顶,遥望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西北海岸。碧波万顷的海水,宽阔平坦的海滩,柔软洁净的细沙,碧绿绵长的海林构成一幅金滩、绿野,碧海、蓝天的壮丽画卷。他在心里不由得赞叹:“多么迷人的景象啊!这就是今后工作生活的天然环境啦。’’
  面对新使命的召唤,面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朱江的心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他迫不及待地满怀激情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以电视宣传为主,开始在省市乃至国家各级新闻媒体投稿。同时先后接手了两个电视片的制作任务,记录开发建设的脚步。朱江又重新背起摄像机,领着电视部两个年轻人,开始了新的征程。

  巜醒来的大地》 巜宏图起东方》

  开发区起步区选址在威海西海岸文教科研区和风景旅游区,勇于开拓的开发区领导者们会同那些不屈不挠的硬汉们,奏响了大建设大发展的主旋律。站在高起点,高标准的思路,本照“项目起点,综合组团,渐进积累,滚动发展”的规划建设原则,聘请十多家国内一流设计部门近百名专家论证,将集中建设区规划成六个“综合组团制”的小区,实现规划,布局,设计,配套一流的跨世纪标准,为吸引高新项目和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一支憧憬着明天的队伍,顶着呼啸的寒流,丈量土地,寻找历史的最佳坐标。征地搬迁涉及到原环翠区,田村镇四个行政村,涉及村民赖以生存的果园卖店。直到腊月29,规划人员还在村干部和老乡的家中做工作,两个月,他们就完成了土地的丈量和的补偿预算,首批征地一次完成。1991年春节一过,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他们就在荒野透风漏雨的工棚里,为进区38家建企办好了开工手续。区综合开发公司仅凭30万元贷款,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七通一平,这是多么艰难啊!现正是开发区建设的关键时刻呀,时间刻不容缓,岁月岂能再误,开发人身后没有退路。开发区第一项工程,建筑面积7000平米的管委办公楼破土动工。放眼辽阔的开发区现场,一支支修路,架桥,土木,建筑机械化施工队伍,你追我赶,龙腾虎跃。铁锤、钢钎击响蛮荒的山野,机械轰鸣震醒沉睡的土地。人力与脚手架写出了动人诗篇,天与地回荡着时代奋进的交响。
  到1994年6月,开发区工业,科技,商贸,学校,通信,旅游事业已形成规模。总造价1亿多元,总面积3万多平米的28层火炬大厦一一高新区办公大楼耸立在威海西海岸,其主体工程以平均六天一层的高速度拔地而起。开发区荣赢了国家科委授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东唯一的科教兴鲁先进开发区和科教兴威先进集体等一系列殊荣。朱江与伙伴也完成了巜醒来的大地》、巜宏图起东方》电视片的制作。

  巜火炬之光》照亮巜科技金海岸》

  经过十年建设,一代开发人完成了把梦想化为现实的裂变,威海西海岸崛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城,开拓出东方科技金海岸。
  1996年建区五年,朱江拍摄了巜火炬之光》电视片,请中央广播电台方明、雅坤老师配音。2001年,建区十年,朱江又拍摄了巜科技金海岸》电视片。
  在朱江拍摄的片子中,一座雄伟壮丽的威海高新区已跃然片中······发展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招商引资,高新区已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高标准建起高新技术产业区,综合服务区,海滨旅游区和生活居住区。10年,固定资产投入80多亿元,155亿资金从国际国内四面八方注入这块土地。1200多个项目中高新项目占420项,23个国家和地区大企业、大财团纷纷进区,相当一部分项目资金突破亿元。韩国三星海外最大传真机,打印机生产基地,山东三星公司等80多家韩国独资,合资企业落户。日本三菱,宾田等20多家合资企业,生产热敏打印头的山东华菱公司,全国印刷机械行业威海滨田公司,是日本高科技在华投资最集中区域之一。美国、英国、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个项目,是开发区成为国际游资最具价值的投向地。中国最大偏转线圈上市企业,中国最大渔具生产企业,中国西部最大托普软件企业及中科院计研所,国家863专家组,西安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湖南医大,全日本在职留学人员联谊会等行业旗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海外学子纷纷进区建立中试或产业基地。
  诸多“区中园”、“区中城”使开发区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业风景带。电子工业园,医药科技城,山大工业园,民营科技园,与托普和哈工大联创的托普软件园,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形成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德、日、韩、新等十几个国家地区80多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进入园区攻关开发,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在开发区“共享生活,共同收获”。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辐射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经济的杠杆找到了强力的支撑,开发区犹如一辆经济快速快车,高速奔驰。十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4亿元,工业总产值314亿元,实现利税34.6亿元,出口额116亿美元,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名列前茅,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从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到政策服务的“软环境”,开发区营造的文化教育,旅游,居住以及效率环境,形成了科学完善的环境体系,成为开发区迅猛发展的优势。区内苍松叠翠,海岸天澄水碧,路旁叶绿花红。海水,沙滩,岛屿,林带,高耸林立的建筑群,宽敞绵长的城市路,在群山和大海之间展现出让世人惊愕的瑰丽雄姿。具有国际一流设施水准的国际海水浴场一一流光溢彩的天然舞池,成为八方游客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每年接待世界各地游客100多万人,旅游高峰日4万人。美食一条街,海上钓鱼公园,林海公园,星级宾馆及别墅,营造出吃住玩一体的海滨旅游的独特风景。商贸中心,建材商城等,成为全市居民的购物中心。

  巜火炬之光》巜构筑辉煌》

  虽然身在高新区,威海全市的发展仍然牵动着他,威海三市三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印,他为市里拍摄的《构筑辉煌》电视片,以“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老威海旧时面貌为背景,用一张张历史的投影,扫描威海低矮的屋顶。记录威海一代又一代的城建开发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规划,高举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旗帜,头顶蓝天,脚踏大地,先后拓宽、改建了新威路,东城路等市区主要街道,建成了日处理5000吨的胶东半岛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改造铺开了广阔战场。朱江在市城建开发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厚全的陪同下,不知疲倦地跑遍了威海全市各处建设工地和建设的优美环境,朱江用镜头记录了在建设威海长旅中那段辉煌的时光。历史的风雨孕育,社会的文化奠基,人民的智慧构思,催生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美丽。威海成为国家第一个卫生城,联合国两度授予威海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综合经济实力,投资硬环境分别进入全国50强,40优城市行列。通过这个片子,人们看到了这些荣誉背后所浸泡着的威海城市建设者们的艰辛和努力。
  朱江用火热的激情,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紧跟威海改革创业的步伐。用手中的摄像机对准威海和高技术开发区这块充满生机土地,在一片荒滩上崛起一座高新技术产业城的伟大壮举,展示了威海和高新区的整体形象。把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进程,经济建设发展,外向投资环境,企业改革经验成就,以大量的新闻节目向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传送报道。还以30多部电视片的工作成就,为威海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做出贡献。
  电视专题片巜火炬之光》、巜荒滩上崛起环保科技城》在环渤海14个城市播出,《火矩之光耀新城》在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美国斯特拉有线电视网播出。此两部片子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交流到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很大反响。
  威海的企业,是振兴威海繁茱国家经济的主力军。多年以来,朱江为三角轮胎,金猴鞋业,海马地毯,三星电子,滨田印刷,华菱电子,光威渔具,木工机械,威嘉电器,同泰实业,盛德地产,威高医用等知名的各大中型企业集团,拍过大大小小专题片和新闻片。以威海木工机械厂创始人夏春良,走向世界的三角轮胎集团创始人丁玉华的个人业绩,拍下了巜当代鲁班夏春良》、巜知难而进丁玉华》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出。在机器轰鸣的大机械厂房,在高度准度精密仪器车间,在出口创汇的大公司,在立足国内的中小企业,他记录了企业的辉煌,留下了企业家的风采,也升华了自身的境界。

  巜香港侨乡一一书法凝聚回归情》

  1997年6月,在祖国各地喜迎香港回归气氛日益浓烈的日子,朱江得知威海高新区神道口村与50年前移居香港的50户本籍亲属同胞要联办迎香港回归书法展。这个北方沿海小村与南部香港何以有此密切联系?朱江带着浓烈的关注心理提前介入。原来是三十四年代,已遭英军强租的“七子之歌”威海卫,早已民不聊生,迫于生计,许多人几经磨难,漂移香港。今天,面对祖国改革开放的50户香港同胞,大都亲历家乡探亲。而神道口这个威海市家庭文化特色村的广大村民,有着强烈的同胞亲情,给香港同胞写信,邀请香港同胞6月携手联办书法大展,已展两地同袍书法活动的风采,表达两地骨内相聚的喜悦之情。
  为了报道好这一特别的书法展,朱江提前几天深入到村民家中边采访,边拍镜头。神道口村文化底蕴丰厚,涌现出一批较有成就书法、诗词、作曲等文化人物。为了这次书展拿出好作品,村中青年书生子连续一个月办班,每晚给村民讲课,每个夜晚,许多人都在默默如痴如醉的勤奋苦练。曾跟随傅作义起义的78岁夏万仲老人坚持每天练字不少于1000字,带出了一批新秀。在抗美援朝失去右臂,已近70岁的郭忠田老战士家里,朱江看到他每天用左手练字十余小时,睡觉时还琢磨练字的创意。幼儿园儿童把纸铺在地上练习,村长夏文讯出差坐在飞机上也没忘练字用手练字,支书毕胜利吃饭时还在桌上比划着。
  6月13日书法展开幕,威海市五大班子领导到会剪彩祝贺,这足以证明此次书法展意义非凡了。200米展厅布满了村民与香港同胞一百多幅作品。那一幅幅一丈开外的巨幅宏制气势磅礴。展厅入口,十个村民分别书写的十个大幅“归”字,神采飞扬,无不反映出两地亲人“迎回归爱祖国”的共同心声。
  “时辰倒计,骨肉情相系。秒秒分分都在意,不忘收回失地。湘江赤子情亲,神州万众同心,祖国前程似锦,惟系一统风云”。这首《清平乐》是参加过板门店谈判的志愿军代表,现已近70岁刘崇学老人所作,它勾起人们的无限情思。79岁的戚道顺老人写给离别50年的香港哥哥威道麟的词:“扶杖南园钭柳旁,儿时夏草梦犹香,翻将多少芝麻事,好与麟哥话短长。”感怀儿时在一起的欢乐,把思念和期盼重逢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夏万仲老人用176个字的长诗,歌颂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村干部戚道玉的诗:“当年西番似海盗,枪烟锁港岛。风雨沧桑几度,两地梦魂绕。米旗撤,紫荊俏,花月好。世人难料?一国两制,天书宝刀。”呕歌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的英明决策。23岁书法新秀戚荣荣诗联,也爆出了年轻一代肩负未来使命的报国心志:“我叫黄河女,你称炎帝孙,无论在何处,总也根连根,生是中国人,死为华夏魂。牵手是长城,并肩耸昆仑。自今你我始,强国手莫分。”荡气回肠,催人奋进。香港几位七、八十岁老人作品引人注目,抒发的“落叶归根”、“维桑与梓”、“少小离家老大回″字里行间透着对家乡的一片真情,形象表露出此时香港同胞的心境。64岁刘崇俭在香港失去亲人,他挥毫写了“情系故里”字幅,并在家乡买了房子,找了老伴,打消了回港的念头。
  连日来,全村参展者云聚展厅,随时挥毫泼墨,为在香港的所有亲属分别书赠一幅书法作品。全体村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赠送“众望所归”条幅,并将参展作品印成精美册页,连同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一同寄给了董建华先生。祝愿香港在董建华先生领导下,香港更强大。
  朱江把这次展览前中后的故事,拍成新闻片,在新闻部门播出。文字新闻稿巜香港侨乡一一书法凝聚回归情》在《人民日报》和巜新华社中国对外新闻》上发表。

  《 19棵不老松,20载桑梓情》

  威海高新区万亩松林环绕的美丽海滨,上世纪70年代,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海滩和光秃秃的山岭。当地人称这里为“西沙王”。每年被他侵蚀的农田面积达3000亩,农作物几乎绝产。风暴潮袭来,大片房屋被冲,生态全遭破坏。1960年,这里群众参加了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但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1978年世代居住在此地的毕家疃村中,19位平均年龄70岁的离退职村干部在党支部支持下,在老支书毕吉从、老村长胡吉平挑头,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老年义务植树队。从此,厥头轮了20个春秋,义务造林4000亩,植树300万株为绿化荒山荒滩,改善生态无私的奉献了晚年岁月。
  1997年初,朱江在开发区内采访时,得知毕家疃这支义务植树队的故事,他一连多次进村走访。当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时,深深地被感动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把这个故事报道出去,告诉世人。为保证植树节前把这个稿子发表出去,这年春节他没有过好。他每天伏案写稿到深夜,腰疼的直不起来,就用枕头顶在腰部坚持着,颈椎病让他抬不起头,就用一只手拖着脑袋坚持着。春节过完了,他含泪写完的一万多字长篇通讯巜19棵不老松·20载桑梓情》也完成了。
  春节后,天气乍暖还寒的时节,朱江又扛着摄像机,随着这帮老人上了山。十几位老人扛着镢头和树苗也上来了。海边风沙似刀,打的脸上生疼。朱江赶紧扛起机器,抢拍老人们的镜头。只见老队员们用绳子扎紧裤脚,头上缠上老伴儿的头巾,只给眼睛流出了一条缝。从几里外运来黄土在沙滩上造土植树。朱江提着摄像机,时而肩扛,时而蹲下,一会儿这边拍,一会儿那边拍,不大一会儿就出了一身汗。忙着植树的老人们就更不用说了。朱江在镜头中拍到:乱石岗上,一镢刨下去,下面还是石头,刨完一个树坑得费很多时间。有个老人手震裂了,鲜血顺着镢把往下滴,只见他顺手摸了一把土,止了血,继续干。过了一会儿,两个老人从山下挑着水,咧咧呛呛地爬了上来,另一个人差点儿被乱石绊倒,打了一个趔趄。他俩放下扁担,提起水桶,把水浇在一棵棵新栽的树苗坑里。一车土,一个坑,一个坑,一点绿。突然,朱江看到一个老人栽楞一下,他的鞋底被一块乱石扎破了。他抬脚看了看,见朱江瞧着他,他笑了笑,走到边上拽来一把杂草,缠在脚上,又照旧刨起坑来。到了中午,腿脚好的回村吃饭了,剩几个腿脚不灵便的,从包里取出馒头,开始了中餐。有的从包里取出一瓶水,咕嘟咕嘟喝了起来。老爷们对朱江很热情,以前采访时认识的,熟人儿!他们知道是来宣传他们的,也很配合。递过馒头要他吃,朱江也饿了,索性也没客气地接了过来。朱江赶紧把老人们吃饭的现场拍了下来。
  趁中午在山上,朱江与他们攀谈起来······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度过了20个春秋了。年复一年,为了保证成活率,越是下雨的时候越要上山,顶着雨植树。镢头、铁锨是他们常备“武器”,雨衣、蓑衣是他们的“工作服”。身上穿的没有一件囫囵衣裳,脚下踩的没有一双不是被划破的鞋子。他们的植树,不是每年一个月两个月的短期行为,而是晚年岁月的全部。一年四季不离山滩,平均每人每年在山上达260天以上。除了栽树,还包括育苗,养树,消灭虫害,剪枝管理,防火防盗,全部工作负责到底。
  风雪染白了头,镢头压弯了腰,磨难没能摧垮他们的意志的坚韧,岁月没有改变他们信念的执着。他们中有的是前村干部,有的是老党员、老模范,还有两位老八路,解放战争落下伤残的二等残废军人。一个肩头枪伤,一个腿上有残,但两人从没因此少栽一棵树。毕吉从在许世友部队当排长,在孟良崮英勇战斗,受到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接见。1993年8月18日,老人们在山上间伐松枝,从山上往下运树枝时,因车半路抛锚,毕德玉、毕吉康两人从车上摔下,抢救无效,献出了生命。96年,老队员毕梦礼突然发病也倒在山上。
  麻子山上的松树一天天长高,它挡住了风沙,美化了空间,但老队员们深陷的眼窝也日渐加深,一个个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疾病,有的还做过大手术。党支部商议,从卖树苗的收入中给每人拨500元医药费。老人们却说,义务奉献就是义务奉献,绝不拿一个子儿。20年老人每人至少穿破60双鞋。1995年,威海市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第一批十佳绿化先进单位。1984年以来,老年植树队年年都是威海市绿化标兵单位,得到了广泛赞誉。
  抢在植树节前,朱江连续发力,长篇通讯《19棵不老松,20载桑子情》在全国各种媒体见诸报道。在林业部巜中国林业》、在山东巜老干部之家》全文发表。威海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出,威海广播电台分上下两篇,用两天播报。山东省电视台报导,威海电视台头题播出。特别是中央广播电台早新闻,播音员用充满深情的声音,向全国播出了这个19名老年人20年植树历程的新闻时,热泪满面的朱江终于如释重负。站在一旁的爱人,最了解他为此的付出,激动的眼里也噙滿了泪水。

  老兵不老  夕阳正红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朱江经常站在自家窗前,眺望眼前那浩瀚的大海,那美丽的海滨,那祖国沿海防护林带上最美,最葱绿最耀眼的这片的时候,心情更是难以平静下来!那些植树队的老人们,你们为后人留下了绿茵,而你们大都离去了。那深深的脚印或许已被深埋,但你们那永四季不磨灭的传统美德,如同你们栽下的松柏一样四季长青。
  21个春秋过去。老兵朱江在齐鲁热土上,在他钟爱的新闻影视舞台上尽放异彩。许许多多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完的创作,让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他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他回山东创业的梦想实现了。
  多年来,朱江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全国一些重要杂志以及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发表作品和电视作品6百多篇(部),完成了一百多部电视片的拍摄任务。他讴歌了各条战线、各个层面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展示了各行各类企业团体在开拓进取,建设家园进程中的辉煌时光;再现了战斗在艰苦岁月的历史英雄故事,弘扬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不屈不挠,砥砺奋进的伟大精神。
  他拼搏进取,争创一流业绩,不管工作在哪里,都取得了各级组织认可的成绩。多次荣获市县优秀通讯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9年,威海电视台根据朱江的杰出表现,拍摄他的事迹专题片。这部人物专题片在威海电视台和山东省电视台播出。
  朱江不但是齐鲁大地改革大潮的优秀宣传者,还是改革创新的亲身实践者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心流传者。这位肩扛摄像机砥砺前行、记录历史的老兵还能奉献哪些反映时代风貌的壮丽画卷,还会发出哪些民族复兴响亮的中国声音,他的亲友们期待着,他的战友们也期待着。
  加油老兵!加油朱江!
  2020年9月29日
  (注:初稿由延寿县同乡、同事老兵朱江提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