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724290996486.jpg虽然距立秋只剩3天,室外仍如流火。炎热,没有挡住东进的脚步,为了银河悦读中文网的一次线下活动,为了和天南地北文友的一次汇聚,从家乡豫南淮河源头出发,驱车千里沿淮河来到古都南京后花园、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的古城盱眙(xū yí)县。 

盱眙,名字怪异,生疏之地。网搜,这二字搭配已有2千多年,专属县名,秦始皇时期置县。北临洪泽湖 ,西邻安徽省,1955年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

文友汇集,不单是笔会联谊,更不为“万名宾客一顿吃掉近50吨小龙虾”的诱惑。小品当地名吃小龙虾之后,迫不及待地跟随本次组织者“梦秋”身后,畅游当地刚刚开放的免费景点。

恰逢周末,景区人流如风,风飞云会。明祖陵、东南第一山、都梁阁、铁山寺森林公园,所到之处,无不浑然天成、古色古香而又蕴涵厚重。

接连迈进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国家4A级景区大门,发现与众不同之处,这里全部免收门票。奇怪?问起因由,才知道这是当地政府出台的新举措,凡本县境内所有景点对游客全部免费开放。

免除几十元、上百元,引来更多的“几十元、上百元”前来消费观光。惊羡之余,为盱眙县官员的明智之举拍手叫好。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盱眙县,打出免费牌,吸引八方客。这一招不能不说是绝招,妙招!内心滋生敬仰之情的同时,暗自企盼:全国所有景点都来效仿盱眙那该有多好?

盱眙,古又曾称都梁,都梁因都梁山(南山)而得名,南山又因北宋著名诗人兼书画名家米芾的一首诗咏而为“东南第一山”。

米芾(1097年)赴任涟水知军,由汴京南下,一路平川。出汴南下入淮后,米芾纵目向南眺望,突见峰峦起伏,逶迤翠绿不绝的一座俊秀小山,即景生情,遂口占七绝一首而流传千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挥笔书下“第一山”三个大字,南山从此改名为第一山。

1503724361183960.jpg第一山,虽高不过百米,但突兀耸峙,雄踞于淮河南岸。行舟飘逸淮河之上,望山似翠屏,登山远眺,淮水若白练。人说这里是风水独好,充满了天地精华和山水灵气,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自从有了宋代米芾的这首《第一山怀古》名句,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视盱眙这座山为“天下重地”、 “风水宝地”。认定到此一游,能稳定与生根基和仕途官运。因此便有了数以百计的撞大运者前来登高眺望,并留下纷繁的诗词篇章。

文学艺术奇才苏轼,在元封七年(1084年)滞留盱眙多日,几次游历第一山,发出“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的感叹。并在此留下了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这里还有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手迹,并用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石刻构成碑碣长廊,因此第一山还被誉为文化之山、诗韵之山。

虽夕阳西下,但三伏射腰烈日仍炎,酷热没有挡住我们这群文友们登山远眺的脚步。迈进山门,站在“会景亭”遗址上西望淮河,恍若进入米芾怀古时的胜景:秀丽南山,湖光山色,夕阳帆影,碧波荡漾。

1503917799138992.jpeg众文友效仿当年文坛巨匠,努力怀古,寻找灵感,占占灵气。落日在即,脚步匆匆,没有时间细评名家碑刻长廊,只得纷纷在“第一山碑”、“魁星亭”、“东坡草亭”、“玻璃泉亭”等精华处到此一游、立此存照。闷热天大汗淋漓,让这群似是而非的诗人个个真的成了 “大湿人”。

远眺缓缓流动的淮河,观“凝固”325年前状态的地下古城,心景也似在凝固。这样的城池在世界上极为罕见,面对重见天日的水下古泗洲城,不由对这条多难之河产生无奈叹息。

号称中国第三大河流的淮河,源自河南桐柏山,蜿蜒东去千余公里入江入海。人类自古择水而居、依水而建。而这条河却不乖巧,十年九涝,洪水肆无忌惮,给沿岸百姓带来悲伤,轻则一个村被洪水吞没,重则连片县乡成为泽园,群众在水中挣扎。有明朝诗人张养重就当时留下的情景诗为证:“洪水倒注势可骇,桑麻到处成沧海;尸骸遍野无人收?数口牵绳逐乱流。”史上辉煌的泗州城与明祖陵,因黄河决口南下夺淮而沉入水下,也是这条灾难之河、泣泪滴血之河的见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坐镇京城,洞察淮河古今,高瞻远瞩地向世人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声音。至此,千里淮河治理全线展开。随淮河治理工程深入,被淹没于洪泽湖底的泗州城与明祖陵初露水面。

尤其走进沉睡洪泽湖下300年又重见天日的明祖陵古城,行走在壁画长廊和陵城神道之间,顷刻间震撼来袭。忘记了炎炎烈日下的湿热蒸腾,沉浸或惊咤于开国明皇朱元璋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之中。

被人们戏称为乞丐皇帝的朱元璋,出身贫苦,做过放牛娃,当过四处讨饭的寺院小和尚。25岁时弃寺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靠聪慧、坚毅、果敢的性格成为农民起义军首领,风起云涌,社会盛传“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朱元璋愈战愈勇,最终元朝皇族灰飞烟灭,30岁果真推翻元朝统治,成为大明帝国开国皇帝。

一代传奇皇帝即位后发现从上到下官员敲诈勒索、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即刻在全国掀起“反贪官”运动,并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于是朝中则岀现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剥皮揎草示众等酷刑,以警示继任官员不要重蹈覆辙。这种举措的确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开朝皇帝执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靠“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横、武断、残忍手段确保江山和之后的世袭皇位稳定。1503724553109993.jpg

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官治贪”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先后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之多,但贪官始终未根除,贪腐现象愈演愈烈。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哀叹。

冷酷的一代皇帝,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猜疑而残酷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和江山永不变色,他绞尽了脑汁,对已故先祖一一追尊封帝后,并不惜重金在盱眙境内祖父流落病死之地修建明祖陵城,说是龙脉之地能巩固朱家世袭皇位。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

单说这淮河岸边的不毛之地为什么成了明祖陵的首选地?这里曾是朱元璋的爷爷因拖欠税款,携带全家老小离开祖居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逃到盱眙淮河一带,居住在一个叫孙家岗的地方,靠租耕滩地为生。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杨家墩一个叫洼窝的地方歇息。一次道士路过,看了这个地势后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把道士的话牢记在心,并将此话密授给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十年后(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朱世珍按遗嘱将父亲埋葬于此。埋葬父亲半年后,朱世珍妻陈氏便怀上了朱元璋,但家境日子仍然穷困潦倒,朱世珍不得不再次携家带口离开这里,继续过着颠沛流离的逃奔生活。

朱元璋为了光宗耀祖和占据龙脉风水,登上皇位后即派亲信查明当年埋葬爷爷和孕育自己的地方,视那里为“肇基帝运”“钟祥孕秀”圣地,确定具体位置后,不顾淮河泛滥,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加高堤坝修筑“水上长城”,目的为修建祖陵,以此达到巩固大明王朝江山之目的。

1503724612972733.jpg当年修建陵墓时,朱元璋不敢移动其祖父母尸骨,怕挑断龙脉而坏了风水,因此在旁边造了衣冠冢,六口棺材依次排列,中间是祖父母,两旁则是曾祖、高祖。六口棺材中装的都是蟒袍、玉带,凤冠霞帔,因此叫衣冠冢。

历时28年,一座规模宏大,南北走向的长方形陵墓和气势雄伟的阴朝皇城宫殿宣告完成。设内外皇城墙两道,外面土城周长9里,里面砖城周长4里。设城门四座,正殿、服殿、斋房、享殿、配殿一应俱全。神道两旁,从南往北,并行相对排行着麒麟两对,狮子六对,华表两对,马倌两对,拉马侍者一对,马一对,文臣三对,武将两对,太监两对,一共有二十一对大型石刻。

朱元璋创建大明皇朝,历经十六帝,从鼎盛辉煌到衰败共计276年,皇祖陵风水没能保证皇室永不衰败。统治者不惜工本、耗尽民力财力加固河堤,但最终也没有能挽救明祖陵被洪水淹没的厄运。明祖陵于清朝康熙19年(1680年),与繁盛了千余年的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

水下凝固300年,重见天日的明祖陵可谓是古代文物瑰宝,纷纷吸引天南地北到此观光览胜。出水的二十一对庞大石刻犹在,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虽稍有残缺,但仍不失当年威武气派,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游明祖陵让人引发遐想,为何明祖陵跟水结下不解之缘?由于水,明祖陵被毁,由于水,明祖陵又躲过乱世300年,如果不是水,明祖陵也许毁于“文化大革命”。

沉睡在水底300多年的明祖陵城,今日能完整呈现游客面前,实物正在向人诉说,难能可贵。这是历史的恩赐,也是淮水的恩赐,玄妙之地,玄想之地,玄之又玄之地,留待日后细细品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