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春,1930年4月生于原土默特右旗境内,牤牛河东岸,骆驼山下一个叫杖房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十几口人仅靠几亩薄地,为了维持生计,填饱肚子,11岁时就给离家三十里的大勿兰村大财主老任家贴鞭放羊。一年到头只挣一石二斗小米,尽管少,也能解决两口人的嚼嗑。第二年刚开春,大乌兰附近就有蒙民支队来往落脚。年仅12岁的他,看着当年的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背上斜挎着大盖枪挺精神,就凑过去看新鲜,一个姓毕的连长看他个头虽小,胆子大,便拍拍他的肩膀,半开玩笑的问"小孩,愿意当兵吗?”“愿意!”他坚定地说。"怕打仗吗?”"不怕!”"想家吗?""不想!""家里让吗?”“管他呢!”"那就跟我们走吧?”"行!”李政委在旁插话说:"正好,咱就缺少一个通讯员。”毕连长连连点头。


  就在那天晚上,也就是1942年旧历的三月初五,晚饭后,12岁的徐占春从老任家大院里溜出来,跟着毕连长走了。从此,他正式当了兵,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开始了革命的生涯……


  那时,正值乌兰司令领导的蒙民支队和日本鬼子,反动大团各路土匪在辽西拉锯,转战。一次在大勿兰一一其米营子(今马友营子)一一大庙的战役胜利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为东北野战军彭德怀领导的第一野战军195师585团2菅4连任排长。从他向履历中可以看出是在挺进大别山的战役中,也就是1943年时入的党,第二年升任的连长。


  "1948年‘黑山阻击战`中,我们连为了坚持阵地,连续三天三夜饮食未进,最后一个连只剩我们七个人……”徐老一边回忆,一边呜咽。他老泪纵横,他泣不成声。他仿佛又回到那战火纷飞,出生入死的战场。"之后,又补充兵员进关打准海战役,又随军南下到广西南宁后又去解放海南岛……”


  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多少次惊心动魄的战场。他记不清了。只有照片上那满怀衣襟上的胸章,奖章是历史的鉴证。泪水是那艰难岁月的写照。


  建国后的1950年7月25日,是徐占春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和刻骨铭心的日子,他和他领导的连队全体指战员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是首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入朝后的第一个阵地就是大邱阜山。前线司令部和团长下命令,要他和他的连队死守阵地。当时,他们的武嚣只有三件:三八步枪,脚踏地雷和爆破筒。而面对敌人,是美式装备的最精锐王牌部队。徐老擦去眼泪,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他指挥的最精彩的一次战役一一敌人用大炮轰炸后,坦克,装甲车往前进攻。当敌人第一辆坦克驶进阵地后,他和战士们在掩体里按兵不动,等第二辆,第三辆……坦克驶进阵地后,他才跳出掩体,振臂高呼:"同志们,打!”结果,脚踏地雷,爆破筒一上一下,齐头并进,将进入阵地的敌人一辆又一辆坦克,装甲车打着起火。这样,连续摧毁了敌人的三次进攻阵地,扼制了敌人的全面进功。


  为了战争需要,他们连又接受了在阵地上挖地道的任务,徐老和战士们一挖就是一年零一个月,整个大邱阜山的各个山头,各个道口,村庄全部挖通了。为兄弟部队反坦克,反装甲车的进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徐占春的连队又被调往去参加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就是在这次战役中,徐老的右腿股骨被子弹打断穿透。可是他仍然不下战场,继续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历时3年零6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徐占春回国后进入干校学习,上级部队首长要求老兵转业复员,他于1957年转业到北票县民政科任科长。那年月,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可想而知,当民政科长又无能为力。他每月32元的工资对于养家糊口是微不足道的,徐占春的文化知识又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他义无返顾地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一一杖房沟。他从来没向政府和组织伸过手。为了生计,他于1960年举家5口人到北大荒吉林省突泉县都尔吉分社落了户。给生产队放牧,直到1978年,颠沛流离近18年。因老伴,儿子相继病故,儿媳改嫁,这位多灾多难的"老兵"无法生活从外地又回到了故乡。


  2000年,当地政府将这位曾经为共和国建立久经沙场,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和膝下唯一的"孤儿"孙子接到阜新市光荣院。


  徐占春老人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他孙子徐瑞正在"沈阳大学"读大三,明年署期就毕业了。谈话中,他流露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我们也同样分享着他的幸福和快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