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聊一件班里逗乐的事吧。

  有一日下午吃饭时,炒菜吃的是白菜豆腐。孩子们每人盛了一碗后,看着盆里剩的菜还很多。按照往常的饭量推断,碗里的菜吃完,除了个别孩子回碗,其他孩子吃第二碗的很少。看着菜盆里的豆腐条,突然童心一起,来了一嗓子:“卖豆腐咯!好吃的豆腐,谁要买?”

  孩子们一瞬间逗乐了,有一个孩子举过碗来,喊着:“我买,我买。”又有一个孩子也喊着:“我也买,我也买。”用老人的话来讲就是:孩子们都是山里猴,见一个咋地都咋地。一时间,要“买”豆腐的声音此起彼伏。

  眼看着菜盆里的豆腐“卖”没了,只剩下白菜。便如法炮制,想看看这白菜能不能销售出去。不过这次换了另一种吆喝。平时常玩的一个语言小游戏,叫“送信的”。玩法是这样的:一个幼儿扮做送信的人敲门。“当当当”幼儿说。“谁来了?”全体幼儿问。“我是送信的阿姨。”幼儿说。“谁的信?”全体幼儿问。“某某某的信。”幼儿说。……我改编了一下词,变成这样的:“当当当”“谁来了?”“我是卖菜的阿姨”“谁要买?”我一人分饰两角,高声叫卖。

  孩子们被这叫卖的形式逗起了兴致,爱吃和不爱吃的,都纷纷来买。没想到这白菜没喊几嗓子,一会儿也卖完了。

  我本是一时兴起,想逗孩子们一乐。没想到这“生意兴隆”,倒是把这菜给“卖”光了。

  卖完菜,又端过来米粥。刚端过来,一个孩子就笑着喊开了:“老师,你又开始卖粥了!”孩子们听了,“哗……”的笑起来。

  你瞧!这孩子都学会逻辑推理了。

  又有一日,米粥打得多,除了一人一碗,盆里还有半盆。看着黄灿灿的米粥,剩了怪可惜。便又打起了“卖粥”的主意。刚把米粥盆往孩子们中间的桌上一放,一个孩子便眯着眼乐了,“老师,你又当卖粥的阿姨了!”

  这一喊不要紧,孩子们纷纷抬起头来,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瞅着我,一副等着看热闹的架势。

  我索性喊了一嗓子:“卖粥咯!金灿灿的小米粥,赶快来买哟!”这时只听一个孩子说:“你是卖粥的奶奶。”另一个说:“你是卖粥的老太婆。”又一个说:“不是老太婆,是阿姨。”嗨!甭管是奶奶、太婆,还是阿姨,卖出去粥才是硬道理。

  孩子们总是不禁逗的,一听这吆喝,喝两碗的,三碗的都有。就连一个吃饭总是落在最后的小女孩,那天也破天荒地喝了两碗粥。

  卖粥的场面有些乱,不过下货比较快。一大盆米粥喝了个精光。

  看着这热闹爆棚的场面,其实也很矛盾的。你逗逗他们,他们便能闹腾的上房揭瓦。但若总是以常规为重,注重秩序,又觉得委屈了孩子们的天性。就像这卖粥,换个方式,孩子们喝粥喝得多了,但这场面也忒乱了些。

  万事皆是这样,总是有利有弊。不过权衡利弊后,还是认为,孩子嘛!本就是天性活泼,偶尔释放一下天性,还是可以的。不过,我也知道,人多了,他们一旦闹腾起来,把房顶揭了倒是不怕,就怕一兴奋起来,闹得没个轻重,万一有个推推搡搡,磕磕碰碰,后果就不妙了。万事过犹不及,所以,这个度要掌握好,既要活泼,又要严肃。

  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对孩子的教育,也应是宽严相济,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严格的时候严格。平时可以适当放松,但关键时刻不能一味迁就。比如说上课时,必须要专注听课,毕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为整个小学打基础。

  记得曾教过一个亲戚的孩子,有一次她妈妈对我说,孩子回家说宋老师可厉害了。我说,是呀!的确厉害。不过只在上课这30分钟厉害。课间和休息时,怎么闹腾我都可以只看不管,随他们自己乐呵,只要没有磕碰就行。但课堂上必须要认真听课,不听的话当然要挨训咯。三年学前教育,如果知识学的不好,理解的不透,小学还可以再学。这上课习惯如果培养不好,不会听课,不会思考,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上课没有专注力,上小学时就只剩家长抓瞎了。

  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听课习惯是从上一届孩子开始的。原因是一个教小学的朋友,有一次聊天时说起,新收的一年级孩子听课习惯太糟糕了,上课干什么的都有。上课若不听课,这成绩就无从谈起了。而习惯之所以糟糕,显然和幼儿园的三年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听了她这一说后,我就想,三年学前教育,如果把听课习惯培养好,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受益。比会算多少题,会写多少字更有意义。

  可以说,上一届孩子是实验的一届,也是成功的一届。孩子们的听课习惯普遍好于往届。当然好习惯的培养,就像给小树修剪,自然没有漫天疯长来的舒服。严格的老师可能不太讨喜,不受欢迎,但若不负重,何谈为师。

  我一直坚信,“手持戒尺,眼中有光”才是最好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皆是如此。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