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两次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如果不是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几乎没人知道,他——92岁的宋良友,一名张富清式的抗美援朝老兵!

       2020年建军节上午,安徽淮北军分区司令员何志坚捧着鲜花,代表淮北军分区全体指战员专程看望老英雄,庄严地向老人致以崇高的军礼和敬意!


              一

       2020年9月21日下午,在淮北市国购心城小区12栋2901号,宋良友大女儿宋华家的客厅里。

       此时,我就坐在老人的对面,看着他安静的状态,慈祥的面容,大声问他,“想战友吗?”老人带着哭腔说了一句,“想!”很快两行热泪夺眶而出。站在边上的宋华马上用纸巾为老人擦去眼泪。宋华说,不能提他在朝鲜战场上的事情,那是他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宋良友先后参加了两次,分别是第二次和第五次战役。在第二次战役中,宋良友参加的长津湖战役是一场恶战。有人说,那是一场比“上甘岭”更加悲壮惨烈的战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的进程。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我用百度搜索“长津湖战役”字样,找到了许多研究这场战役的文章。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志愿军士兵穿着的都是华东温带的冬季服装,团以上干部的棉衣还没有发放。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阻击作战任务。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兵团司令员是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宋良友就是27军中的一员。他是27军81师241团12连的一名轻机枪手、班长,还是尖刀组成员。

       第9兵团要对阻击的是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

       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20军和27军10万大军已经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中了。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这天夜里,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正沿着山间小路行进,整个队形成柱状,绵延50公里。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宋时轮、陶勇指挥的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猛攻,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美军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第二天早上,美7师和陆战1师被分割成了5个部分。28日,白天,美军都在设法打通被截断的各部阵地。全部机械化装备的美军在大部分时间里,仅能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前进。战斗间歇,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问一个正在用刺刀从冻硬的罐头里挖蚕豆吃的陆战队士兵:“如果我是上帝,而且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你会要什么?”士兵头也没抬地回答:“给我明天。”

       11月30日,27军集中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围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美7师31团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曾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而获得“北极熊团”绰号,团旗上就有北极熊的图样,称得上是陆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该团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班长张积庆缴获当包袱皮,后来成了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这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惟一一次成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同时,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达1万人,全军冻伤高达22%。有资料显示,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据当时在27军任营指导员的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美军陆战一师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在这场战役中,令宋良友终生难忘的是新兴里战役。仗打得非常艰难,部队粮食跟不上,弹药匮乏,关键是天气太冷,有整连的战士被冻死,像冰雕一样站着或卧着,保持着随时冲锋的姿势。可是,活着的人还要战斗!恶战中,很多战友牺牲了,宋良友也与死神擦肩而过。

       新兴里村位于长津湖东侧,是公路枢纽,它的得失事关整个战事大局。志愿军以81师主力进入新兴里地区,协同80师围歼新兴里地区的美军。宋良友所在的12连坚守的高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在反复的争夺战中,宋良友和战友们与美军鏖战3天3夜,展开了殊死搏斗,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牢牢守住了阵地,为全歼美军第31团作出了重大贡献。战斗中连长、指导员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全连战斗到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宋良友也身受重伤。他在和战友向敌人发起最后冲锋时,炮弹在身边炸响,他被气浪掀起,飞挂到悬崖的一棵树上。腰腹部被弹片豁开一个血窟窿,肠子也跟着出来了,他当场就昏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宋良友被枪炮声惊醒,忍着剧痛,一把把肠子塞了进去,用腰带系起伤口,攀着悬崖上的草藤返回队伍。

       战斗还在继续。首长命令宋良友返回后方医院治疗。途中,必须趟过结着冰的河流,河水很深,冰冷的河水淹过宋良友的胸膛……他在医院缝了10多针,昏迷了3天后才醒过来。至今,他的腰腹部还留有一道深深的疤痕。那天,宋华专门掀开老人的衣服,让我看那块伤疤。

       新兴里战役结束后,由于宋良友的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1950年12月25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也是整个第二次战役落下帷幕。长津湖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

       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他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满头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1601168319888175.jpg

        二

       宋良友因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不能站立,也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老伴去世后,老人一直跟大女儿宋华在一起生活。那天,老人在椅子上坐了半个小时,宋华就扶他起来,从后面抱着老人的腰,老人拄着拐杖,一步步地慢慢挪动,在客厅里走了两个来回。宋华说,每天这样,让老人顺顺气,也防止肌肉萎缩。

       我从宋华和二女儿宋怀忠、孙子宋辉的点滴叙述中,知道宋良友后来又参加的第五次战役。

       1928年9月,宋良友出生在安徽省怀远县榴城镇。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6月25 日,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9月15日,美国第10军成功登陆仁川。在多国部队南北夹击之下,釜山周围的朝鲜人民军主力遭到歼灭性打击。9月末,多国部队攻占汉城 。10月初,多国部队越过38线,进入朝鲜,意图在1950年底侵占朝鲜。20日,平壤被多国部队占领。朝鲜人民军至此基本被消灭殆尽。联合国军多国部队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称,朝鲜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然而,西方世界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悄悄地介入了这场战争。

       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入朝,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11月初,第二批志愿军入朝,22岁的宋良友与战友们坐上“大闷罐”,一路北上,直奔丹东,开赴抗美援朝的战场。部队刚入朝鲜,战火冲天,前线穿插打得异常惨烈,伤员不断被转运下来,宋良友和战友们发誓:一定要把美国佬赶出朝鲜!

       宋良友身高1米73,身材壮实,是轻机枪手,还是尖刀组成员,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在朝鲜战斗两年多,宋良友记不清自己经历过多少次战斗。 宋良友在第二次战役负伤后,所在部队也进行了休整。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是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50天的战斗,歼敌“联合国军”多国部队8万2千余人,缴获和消耗了敌人大量物资装备,迫使敌军转入了战略防御,也使中国军队进一步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由于种种原因,志愿军损失也很大。“三八线”初定,双方展开谈判。

       1951年3月下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地区。为扭转被动局面,3月1日,毛泽东主席提出设想:我们计划在我第二番部队到达后,在4月15日至6月底两个半月内,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消灭美军及李承晚军建制部队数万人,然后向南汉江以南推进最为有利。 

       1951年2月中旬至4月初,中共中央军委调动战略预备队第3兵团、第19兵团及第47军相继入朝,朝鲜人民军也进行了整顿扩编。4月间,中朝两军在朝兵力已达到130万人。志愿军各种火炮增至3000多门,其中野、山、榴、反坦克炮千余门,火力比前一阶段大有增强。 当时“联合国军”在朝的地面作战部队总数为34万人。 

       1951年4月11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因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有分歧而被撤销一切职务,由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继任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19日,美第25师、第24师先头团进至铁原附近。鉴于铁原正面之敌态势已经突出,中朝两军决定于4月22日黄昏向敌发起反击。4月21日,进攻之敌被我军遏制在开城、长湍、三串里、元通里、杆城一线。4月22日昼间,西线敌人继续向铁原、金化方向进攻。22日傍晚,中朝军队14个军沿着200多公里宽的战线同时开始进攻,部队采取多钳合击的方式向前穿插,乘胜向后撤的敌人猛攻,在为时7天的第一阶段攻势中,全线推进了70至80公里。

       第一阶段攻势结束后,中朝军队决定将主力东移,争取先消灭东线的南朝鲜军。5月16日晚,中朝军队共13个军,其中志愿军9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开始发起第二阶段进攻。西线的第19兵团佯攻汉城,以吸引美军主力。中线的第3兵团实行中央突破,切断了敌东西线联络。担任主攻的第9兵团和人民军3个军团在东线开始分割包围南朝鲜军。中朝两军于5月18日切断了南朝鲜军4个师的后路,被围的南朝鲜军丢弃重装备,分散逃入深山,只歼敌1.7万人。康复后重返战场的“战斗英雄”宋良友,就在第9兵团的主攻队伍里。他一次次冲锋陷阵,将仇恨的子弹射向“联合国军”,杀敌无数。

       5月22日,中朝军队开始北撤。此时,“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以美军7个师为主力,连同南朝鲜军、英军共13个师,开始全线反扑。美军在反扑时,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特遣队”,在大批飞机掩护下,沿公路向志愿军纵深穿插,抢占桥梁和渡口。美军突破前沿后,3天时间即向纵深推进50至60公里。24日,志愿军第12军军部和下属的2个师、第27军主力和第60军所属的第180师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一时也受到严重威胁。 

       1951年5月26 日,北犯之敌倾全力向241团进攻,五马峙、龙浦阵地相继失守。在完成最后一次阻击任务时,宋良友所在的连仅剩下3人。

        从27日以后,中朝军队展开8个军实行阻击,中朝军队决定在后方准备建立三道防线,并从国内调第20兵团入朝。敌军因在进攻中损失很重,又畏惧中朝军队反击而不敢过远深入,于6月10日全线转入防御,至此第五次战役结束。

        宋良友的孙子宋辉说:我爷爷为了能带战友回来,唯一的可能,就是从悬崖冒死突围,顺着树藤一点点慢慢滑。在滑下来的时候,爷爷的那个树藤好像断了,还好被底下的树给拦住了。他从悬崖下来的过程非常惊险,差一点就没能回来。

       在这场战役中勇敢顽强,表现突出、死里逃生的宋良友再次荣立一等功。1952年10月,宋良友所在的27军奉命从朝鲜战场撤回国内。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


1601168374110987.jpg

          三

      宋良友出生在怀远县,我的籍贯也是怀远县,又都姓宋,是宗亲。采访时,我看到他的二女儿宋怀忠,觉得像在哪里见过。问她过去在哪里工作?她说,先在临涣矿灯房,后在烈山区临海童街道办工作。我说,大学刚毕业那4年,我也在临涣矿工作,担任掘进技术员。她问我,你住哪里?我说,靠近救护队边上的那栋楼,东边楼梯。她说,真是巧了,我们住同一栋楼,我家在中间楼梯。我说,怪不得看着面熟呢!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 宋良友一直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原淮北矿务局)的第一对矿井——烈山煤矿工作。他退休时,烈山煤矿关闭,临涣煤矿投产。烈山煤矿人员转到临涣煤矿。那时候,企业退休人员与地方没有并轨,宋良友退休后,档案和工资关系都在临涣煤矿。这就引出了宋良友深藏功名65年,居功不言功,只做一个平凡人的真英雄故事。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宋良友先到八一师复员建设团。一年后,脱下戎装,短暂时间的务农后,他成为淮南大通煤矿的一名砌砖工人,一干就是3年。1958年11月,已在淮南逐渐安定下来的宋良友,主动报名北上支援淮北建设,就来到刚刚投产的烈山煤矿,成为生产一线工人。

  刚开始,宋良友对采煤工作一窍不通,手足无措,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他通过勤学苦练,很快成长为一名行家里手。宋良友徒弟祖国英在接受淮北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宋良友在煤矿的故事。

  1961年4月的一天,宋良友正带着徒弟祖国英等3人在井下作业,凭着在战场上拼杀历练出的灵敏嗅觉,他发现有异常现象,迅速发出指令,“气味有点不正常,咱们都停一下,注意安全!国英,你到前面察看一下,其他人保持警惕。”第一次遇到如此阵势的祖国英猫着腰,顺着低矮的巷道,胆战心惊地前行数十米,发现出口已经塌方,碗口粗的撑木被挤压得东倒西歪,赶紧原路返回。“轰隆隆……”倒塌声越来越近,刺鼻的气味越来越浓,祖国英等人吓得连话都说不利索。宋良友沉着镇定,拎着镐头来回察看一圈,再次发出指令:“可能是瓦斯泄漏,链板机还在运转,咱们都爬上去,这是唯一的机会。”说罢,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工友开始,把他们一个个推上链板机。确认大家都已脱险,宋良友才最后一个登上链板机。

       处理这次塌方事件,让祖国英对师傅更加敬重。他清楚地记得,宋良友脱险后,最多四五分钟,链板机犹如完成使命一般,突然从中间断裂,“如果不是师傅临危不惧,冷静指挥,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祖国英说道。得知井下其他工作面还有被困人员,已经脱险的宋良友毅然加入救援队伍,重返险境,持续奋战10多个小时,救出众多工友……

       82岁的祖国英回忆说,因表现突出,宋良友被任命为班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宋良友的带领下,全班20多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几乎每月的采煤量都位居全掌子面前列。宋良友“火车头班长”的雅号不胫而走。

       1963年10月,烈山矿因塌方导致停产,主巷道的煤块从底部堵到棚顶,有10多米高,一连好几天,人进不去,煤出不来。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宋良友第一个站了出来。祖国英说:一开始确实害怕,到里边万一再塌方,被压在底下,真就不能活了。师傅说,咱干吧,小祖。你看,一天不处理掉,就影响一天出煤,早晚都得有人干,咱们干吧!

       宋良友带领祖国英、何再山等10多人,在塌方现场,将一根根粗重的撑木,交织成一张蔓延到棚顶的“安全网”,人员、设备迅速跟进,堆积的煤块、矸石被清理一空,10多个小时后,终于排除了隐患,停产多日的矿井恢复了生产。还有一次,为了保障安全生产,井下要进行改水工程。宋良友再一次主动请战,带着大伙蹲在齐腰深的污水里,持续作业近半个月,直到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从1966年3月转到地面,到1970年9月返回井下,再到1984年7月正式退休,宋良友先后从事了采煤、掘进、锅炉工、保卫等多个工种,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发挥着冲锋在前的“火车头”作用。

1601168449425412.jpg

              四

       宋良友是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而他在身边人眼里,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退休老人。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采集抗美援朝健在老兵信息时,从档案里才发现这位深藏功名的老英雄。

       宋良友立功的事,儿女们不知道,孙辈们更不知道,“只知道他在朝鲜打过仗。”在儿女们眼中,宋良友是位可亲可敬的父亲。他关心国家大事,每晚雷打不动地看央视《新闻联播》;他爱整洁,穿衣服从来都是板板正正的;看到别人遇到难处,他总是一声不吭地走上前去搭把手。

       2005年,老伴去世后,宋良友就跟大女儿宋华住在一起。2013年,宋良友因脑梗塞瘫痪在床。4年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看到父亲的这种情况,宋华和丈夫马继财商量,决定在国购心城小区购买一套多室电梯房,距离在淮北矿工总医院上班的女儿也近,更方便照顾老人。

       宋良友的孙子宋辉说,“我大姑一家对爷爷的付出是最多的。大姑父对待我爷爷像亲父亲一样,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投入很多,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听说吃海参对爷爷身体好,他就在每天的饭里添加海参。他女儿马双是淮北矿工总医院护士,爷爷在家里的治疗基本靠她,这两年,爷爷发生了几次危急情况,都是她给抢救过来的。”

       63岁的老邻居邹林,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宋良友忠厚、慈祥,话很少,见人总是笑眯眯的。他思想觉悟比普通人高,遇到周边邻居夫妻吵架、孩子闹矛盾、有人生病等,他总是主动帮着解决。在他的带动下,周边邻里关系相当融洽,相互之间经常送好吃的饭菜,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在宋华记忆中,往年的端午节,家里都要包几大锅粽子,煮熟后,父母总会先送给邻居,余下的再分给家人。家里晒的面酱也一样,爸爸每次弄好几盆,晒好后,也是先分给邻居们,家里只留下一两碗。

       宋良友曾经开过一家面铺,设施极其简陋,就是在家门口支个炉灶,只下两毛钱一碗的面条。尽管常常要忙到半夜,也只有微薄的收入,但宋良友还是坚持对生活条件不好的食客不收钱。

       宋华说,有一天晚上收摊时,父亲发现座位上有一个黑色的包。这时,客人已经走光了。于是,他就把包先收起来,等失主上门寻找。没过几天,一位中年男子神色慌张地找来,问有没有捡到黑包。父亲问他包里有什么东西?他说,“一万多元现金,还有发票、豫剧团的公章……”这时候,父亲才第一次打开那只黑包,当场一一比对,包里的东西与对方所说丝毫不差。父亲二话不说,完璧归赵。中年男子当场双膝跪地,“你这是救了我们全家啊!要不是你,我真的没法活了!”原来,中年男子是河南一家豫剧团团长,带着剧团在附近演出了几个月,这钱是全团的收入。中年男子从包里抽出一沓子现金,双手递给父亲。“赶快站起来!”父亲立即把他扶了起来,“我怎么可能要你的钱呢!要是那样的话,会把包还你吗?”父亲坚决不收。“大哥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男子说着又扑通跪倒在地。父亲一把拉起他,两个人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聊了很长时间才告别…… 

       助人为乐对宋良友而言,几乎成了一种本能。1989年3月的一天,有个乞丐到宋良友家里要饭。宋良友拿了两个大馍给他,又用自家的碗给他盛了碗稀饭。吃饭时,宋良友发现他发烧了,立即又拿出一小袋米、十几个鸡蛋,还有几块钱,并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把病治好。

       在宋辉的记忆中,爷爷叮嘱他最多的,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多为国家做贡献。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那段时间,从事教育培训的宋辉向濉溪县教育局捐赠了价值5000多元的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向濉溪二中高三年级近2000名学生捐赠了为期两周的网课。

      1601268269674738.png 9月4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前夕,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部分志愿者来到宋良友家中,庆祝老英雄92岁生日。这是老英雄一生中第三次过生日。上两次过生日,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是在宋良友60岁和66岁的时候,是儿女们按照风俗给过的寿辰。

       宋华问父亲,“每次过生日,你就想起战友们,是不是?”宋良友说,“是,是!”“想,想!”眼泪就下来了,哭着说,“为什么要给我过生日?战友都牺牲了,我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

  宋华说,父亲不愿回忆过去,也极少谈起战争。一提起抗美援朝,就像刺痛了他的心,眼泪就出来了,有时泣不成声,“战友们都没有回来,就我回来了,我为什么没能把他们带回来啊!”

        在儿女们的记忆中,父亲只会唱一首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干活累时,或闲暇时,他总爱哼唱这首歌。7年前,老人突发脑梗塞,很多事情、很多人,他已经记不起来了,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无法全部认清。

       7月29日,军旅作家罗元生采访了宋良友老人。可能是因为见到了军人,宋良友特别想说话,虽口齿不清,却说出了自己的部队番号,“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宋华感到十分诧异。7年来,她从没听到父亲这么完整地说出他的部队番号。

       我在告别宋良友时,宋华有意领唱一句:“雄赳赳,气昂昂……”谁知道,老人竟然也断断续续地唱出了声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首永远的英雄赞歌,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注:本文通过深入宋良友家庭采访收集资料,参阅美国记者采写的《韩战内幕》,淮北市新闻传媒中心报纸、电视记者采访作品,百度有关抗美援朝文字资料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