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放着两部书,一部是柳青的《创业史》,一部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两部跨时代的巨著,描写了两个时代农村的故事,但故事的内容却是大相径庭。读后,不仅令我感叹万千,世事变化,真令人莫测。

           《创业史》描写的是梁生宝等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实行合作化的过程,强调的是组织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平凡的世界》描写的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陕北农村孙少安等人解散人民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立刻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故事。

             中国农村,经过七十多的探索,最后得出还是实行责任制符合实际。责任制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样一块土地,分到农民自己手中,家家会精雕细刻,细心耕耘,仅仅一年时间,粮食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的全是自己的。农民实际到手的粮食,比在生产队多两三倍。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吃饭问题,而且吃饭质量。要知道,多少年来解决吃饭问题是几代人的奋斗,这个问题终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解决了。

             为什么建国以后坚持实行集体化呢?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苏联农场的经验。二是延续了战争时期的思维。认为人越多,力量就越大,办事就越好办。分配越平等,社会主义就体现的越强。片面追求平等,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就从单干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充分体现了一大二公的特点。大伙干活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公共食堂),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平等了,就是社会主义了。如果实行包产到户,由于人的能力不同,很快就会出现差别,就会出现加两级分化,出现剥削。所以,对包产到户视若猛虎。这是当时的基本估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化的弊病就显露了出来。由于人的觉悟和思想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平,集体干活就出现“出工一窝蜂,干活磨洋工”的现象,“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也重演了。虽然有少数共产党员、积极分子起了带头作用,实干苦干,但大部分群众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很多人到地里混工分,不想出力。时间一长,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饿肚子就在所难免了。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农民吃饭成了严重问题,很多农民处于赤贫状态,甚至有的地区穷的连裤子也穿不上了。大作家路遥就说过,我小时候没有穿过裤子。严重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另想办法,于是分田单干就水到渠成了。分田单干是农民的创造,由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随后,安徽省大面积实验。然后在全国推广。生产责任制的推广,不仅迅速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打破了几十年来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几乎一年就解决了。无数人为这个成就感叹:天呐!

             现在有人说粮食产量的提高,是由于后来化肥、良种的发展。是他们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农民还吃不饱饭。但到八十年代初,实行责任制以后,第二年就实现粮食大增产,农民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难道一年就有了化肥和良种?根本不是那回事,是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是精耕细作提高了粮食产量。

             建国后三十多年的探索,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教训多于经验,单一的生产方式,片面的所有制,封闭僵化的思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下降。严重的现实,促使了人们进行改革的冲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在贫穷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是要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

             社会在前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的事物还有很多需要了解和认识,还要有很多理论需要创新、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