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西藏,人们曾经使用过各种各样的金句,其中有一句非常经典,说它是“地球之巅的一块孤独巨石”。
        的确,在不少人心目中,西藏只是一个高到了极致的地理概念,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悠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显得扑朔迷离;高寒而又变幻莫测的气候环境,让人望而却步。如此,那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便具备了顽强而又神秘的品格。
        今天,我无心追溯其世人皆知之高,而只聚焦其少人洞悉之密。于是,边城琼结,我来了!

        踏寻密踪,山南之行心花放


20200906222212-u=1936677869,3080130677&fm=173&app=25&f=JPEG_w=640&h=359&s=1BB467805CCDB64312118B0D0300F0D7&access=215967316_mh1599528180283.jpg        西藏山南,高踞于喜马拉雅一隅,原始、悠远、生灵稀少。而山南地区的琼结县,是天上西藏的“隐秘之最”。

        绝色的山川和人文,仿佛长期定格在了一段“香巴拉”的传说之中。原生态环境、原生产方式、原生活理念,共同拥揽着雪山深处一朵隐秘的“八瓣莲花”。所以,那里发生的一切,被历史长时期赋予了客观的“密”级,近乎与世隔绝,鲜为人知。
        史料概载:“琼结县是藏文化的发祥地,吐蕃王都所在处,是藏民族的根。”由此我还知道,世界屋脊上的第一座宫殿、第一家寺庙、第一本经书、第一部藏戏、第一个统一的政权、甚至第一位美女,都诞生在那里。然而琼结域外,包括藏族同胞在内众多的人们,都曾经长期徘徊在对它痴心妄想的边缘。
        岁月更迭,人类在醉享内地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日益增长着对于那个高原小城的向往与好奇。越是向往,就越想感受源自圣地净土的呼吸;越是好奇,便越想解读它孤独背后蕴藏着的密码。
        社会高度发展了,天路不再遥远。寻踪考证琼结,成了解码的“密钥”。
         由地图观览琼结,它位于喜马拉雅山北坡、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西藏山南地区中部。地理坐标东经91°.61′—91°.72′、北纬29°.01′—30°.36′,总面积约103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3763米,是典型的高山地带。

        全县地形三面环山,河流纵贯。 古老的雅砻河穿越县境,滋养着1.74万藏家儿女。
        五千年,见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藏民族的发展史也在时间的脉络里书写着惊天动地的诗章。2200年前,当传说中的吐蕃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在琼结横空出世,雅砻部落便也在这里率先崛起,从此,吐蕃历史的大幕被天神之手徐徐拉开。
QQ图片20200920130212.jpg        于是“老西藏”们都说:“山南琼结,唯其小而显高深;唯其高深,才显玄妙。不到西藏,生命缺憾;未达琼结,不识西藏。”
         于我而言,因为履职驻藏部队的军事交通条件,纵使前藏后藏都已留下过不少足迹,然而琼结,终是一处向往之地。
        初秋时节,雨后彩虹。迎着雅砻大地的第一缕阳光,由拉萨驱车南行,目标——密境琼结,“王朝神话开始的地方。“
    去琼结的路,是一段让人心花怒放的路。因为,大脑牵系着一份久远的神秘,还因为,藏南的秋天是色彩的天堂。
        离开拉萨60公里后,著名的雅鲁藏布江被车轮徐徐拉近。此处江水不似传说中那般汹涌,跨桥观景,两岸山青柳绿,蓝天白云倒映于宽阔、幽静的江面,水天一色,荡气回肠。

        继续前行200公里,一片广袤的平原将我们拥入了怀抱。透过汽车挡风玻璃,雅砻河谷满目的田野时而墨绿,时而金黄,时而桔红,在阳光下不停地反方向奔跑着。
        富饶美丽的旷野里面,包裹着文成公主当年亲手开垦种植的第一片农桑。一尊不算太高的石质白色塔雕立于田间地头,那是公主属地的标志,白得晶莹剔透、白得珠光玉润,在绿野里显得格外醒目。
        它仿佛在向路人诉说着唐蕃友好的历史,诉说着文成公主惠济藏地苍生的故事。
        随行的藏族朋友扎西顿珠发出了调侃的声音:“咋样啊朋友?迷茫了吧?这里是雪域高原呢?还是你们内地的江南啊?反正它是我们西藏最大的粮仓哦!”
        悦赏扎西自豪的表情,回望窗外彩色的原野,我的神志还真是有些恍惚了。
    越野车DV传来藏族女歌手尼玛拉毛演唱的《天上西藏》,歌声空灵悠扬,发散着净土千年的梵音。旋律飘过马蹄眷恋的草原毡房,回荡在橘红和烟青色的山峦之间。远远望去,晶莹绵延的雪峰,彷佛也伴随音乐唱和着、跳跃着,让人感动极了……

        遗墉密都,古风之韵荡边城

Screenshot_20200919_173544_com.UCMobile_mr1600508305756.jpg    正午时分,穿越了山南首府泽当镇,琼结县城近在眼前。站立在木惹山坡鸟瞰,呵呵,好一座古朴简约的小城!白色为主体的建筑群依雅砻河谷蜂拥而立,却并不显得那么恢宏,感觉不出“王都福地“,更嗅不到“王者之气”。
         扎西可能看出了我的困惑,即可解释:“可别小瞧了它,这里就是藏族文明的摇篮,早在公元7世纪初就已经是吐蕃王朝的古都啦。曾一度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于一体,直到第33代赞普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全藏,才将都城从这里迁徙到拉萨。但是,历代赞普们却十分眷恋故土,每逢佳节吉日经常来这里祭祀先祖,最后也几乎都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毕竟,它是祖宗建基立业的福泽之乡啊。”
        入得城区,人口虽然稀少,街市还算繁盛。道路两侧商铺比肩接踵,各种高原特色的农牧产品以及民族服饰、水晶玉石、艺术器皿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徜徉其间,突然想起自己出发前所做的功课,记起《藏地密码》有云:“木惹山下,琼结重镇,国势烜赫,人杰地灵,商贸繁盛,遍具福德……”
        琼结,藏语的意思是“房角悬起多层”,此名称本已向世人昭告了此地的不凡。然而放眼这座城市,建筑都是平顶结构,最高也不过四五层,几乎看不到那些悬起多层屋角的奢华造型。
        扎西说:“我们看到的都是民居,所谓房角悬起多层,那是过去王室才能拥有的。今天的老百姓,倒是在沿袭传统建筑红白风格的大框架内,更喜欢简捷明亮的平顶房生活。”
1471340002.jpg        那么,古都的影子去哪了呢?扎西带我们来到城北山脚下。他指着山脊上一个个凸起斑驳、苍凉沉寂的土堡石柱说:“这就是曾经的吐蕃王国城堡,以青瓦达孜宫为主体的六个王室宫殿就曾经坐落在山顶之上。当年,它可真是世界屋脊上的光芒所在呢。”
        顺着扎西的指尖望去,我的脑海里即刻浮现出巍然耸立着的红宫白墙、鳞次栉比的藏式宫堡群,一如拉萨坐落于玛布日山脊上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建筑群。只可惜,这青瓦达孜宫曾经的恢宏已经逝去,如今展示给人们的只剩下风蚀雨侵、战乱涂鸦、教派械斗所致的残垣断壁。这些遗迹,只能以一幅哀惋的面孔示人,默默陈述着自己昨日的炫彩。
        我以军人的视角在想,这里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年的历代王公贵族居住于此,显然有着锯城御敌的军事考量吧。战争,真是个恶魔!它不光涂炭生灵,更毁了一地古老的文明。和平才好!
        岁月的妙笔在这里书写了许多神奇。青瓦达孜山下有个村庄叫琼结雪,里面坐落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故居。他出生雪村,在这里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后来成长为藏传佛教领袖和杰出的政治家。他亲笔撰写的《西藏王臣纪》,成为详解吐蕃王朝历史的“秘籍”,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行文手法简洁古典,措辞十分优美。不单是一本极好的历史书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
timg_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0407822220&di=3dbb9073001ef74060b1b842c251e37c&imgtype=0&src=http___www_mh1600504031136.jpg        民风淳朴的琼结雪,不只孕育过世界屋脊上英明的王者,也是派生多姿多彩的藏民族文化艺术的襁褓。无论民间故事、民族服饰、民歌舞蹈,还是历史久远的藏戏,都独具一格光彩夺目。第一部藏戏《宾顿白面舞》和走上央视春晚的《久河卓舞》,都诞生在这个水乡山村,并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面舞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誉为“藏戏的鼻祖”、藏文化的“活化石”,因表演者面部都戴着用白色山羊皮制作的面具而得名。久河卓舞则是民间震邪驱魔、祈求吉祥的“腰鼓舞”,鼓技舞韵震聋发聩,一径走出喜马拉雅远山,便惊煞了举国所有的艺坛。

        我们没有时间留下来观赏藏戏表演,只能日后去网上再度回看。漂亮的达娃卓玛服饰倒可以选购两套作为藏品,回家赠送妻子女儿,也不失为上好的礼物。

         在琼结的悠久历史文化和风情民俗中,佛教最是登峰造极。古都外围、雪山之下、草原深处,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寺院。远远望去,寺院红墙圣洁、金顶生辉、经幡飘荡、法号雄浑,那是蓝天白云下最多见、也最神秘的景观。扎西告诉我们,这里的日乌德钦寺、次仁炯寺、唐布齐寺,都是西藏最聚人气

6151627fh8b84469e4b7f&690_mr1600509771240.jpg的大型佛教场所,其中位于县城北面青瓦达孜山腰部的日乌德钦寺规模最为宏大,有着“藏传佛教之宗”的崇高地位。它创建于14世纪第一世达赖时期,后经第五、第七和第八世达赖喇嘛重资扩建,才形成了如今的既有规模。当年的大德高僧虽然陆续向拉萨大昭寺、哲蚌寺等后起之秀分流走了不少,但这里至今拥有的喇嘛僧侣仍达到了600多人。
         我明白了。藏传佛教与西藏的其它民族文明一样,都是从琼结起源发展、日益成熟、蓄积力量,最终才走出了山南,走向了拉萨,走到了全藏120万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
        要离开县城了,回眸这座城市,眼前的琼结在脑海里渐渐发生了认知的跃升。内心不禁感慨:深藏不露的琼结啊,汲雪域圣境之灵气,沐高原圣洁之阳光;素颜纯粹的小城哦,集天地万物之精华,展千年废都之遗韵;你原来是如此的深邃素朴、秀外慧中!

        旷野密陵,王者之气今安在

29381f30e924b89946a953e060061d950b7bf655_mh1600504815428.jpg         拜谒藏王陵,是我们此行的最高目标。因为它是吐蕃政权开始和谢幕的见证遗迹,也是我们接近琼结之“密”的核心所在。
        早听说这个陵墓群独特而神奇,与其它王陵最大的不同是“陵山同貌”。空中唯见苍塬厚土,地面一无陵殿花木。一个个凸起的巨大方形土堆巍然不动,远远望去,与周围的山峦丘岭并无二致,只有走近细瞧,才会发现那是一个个倒扣着的大“王冠”,继而才能捕捉到它曾经的雄浑。
        一千多年来,因长期的风蚀、雪浸,雨水冲刷,许多陵墓的方形平顶已成了圆形,大小排列很不规则。
        一个个沉睡的王者,都是曾经显赫一时的一代代赞普。长天大野的风尘,已经抹平了他们昨日辉煌的细节,当年的鲜活与生动,也都被埋藏在了眼前一个个苍凉的土堆里。
         赞普,这个意为“雄强男子”的吐蕃王号,代表了他们在世时至高的地位,标志着他们曾经是西藏大地独一无二的君主。而他们去世后的栖息处,正是这个最大的古墓群。
        如果说,县城的六个王宫是吐蕃王者登台、鼎定无上荣耀的竞技场,那么城外这里就是历代君王们退隐栖息、安放灵魂的归宿地。
         藏王陵位于琼结县城正南,一片河谷地带的山坡上,集结埋葬着吐蕃王朝先后35代赞普、大臣以及王妃的灵枢。雅江水流潺潺,南岸宗山巍巍,而王陵遗址却山地苍茫,干旱少绿。被历史煎熬千年的墓葬群,虽传为公元9世纪奴隶起义捣毁后重建的衣冠冢,但至今依旧隐隐发散着缕缕神武气息。
2fdbf13c3af947e9bbcdb7b0b543c040_mr1600504420853.jpg        走近陵墓的封土高台,发现结构形式是土石夯筑而成,夯土层厚度20—40厘米,其中加入了一些石柱、石板或木梁,露出“墓骨”的痕迹。很多边角夯土已经脱落,可见一层层的岩石紧密叠合,像是树木的年轮,又形同当代建筑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工程之浩大艰巨,想来不逊于秦汉诸陵。

        左顾右盼,总让人遥想当年。庞大的墓葬群俨然在解说着过去的金戈铁马与盛世风华,也注视着眼下的沉浮兴衰和当代未来。
     据《西藏王臣记》载:这个陵墓群分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赞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和底层一陵。然而现场观览,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有形墓穴中,能够辨认的只有11座,而最有名的是三座。
     扎西首先带我们来到松赞干布墓。他介绍说,这是藏王陵群之冠,地下的宫殿群规模最大,墓长一箭距约 100米,宽一闻距约50米。共有5个神殿。内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的塑像和镶嵌着金银珠宝的大量随葬品,还有纯金制作的盔甲和兵器。左右两侧埋有纯金制作的骑士战马及其侍从。墓穴目前虽严加保护没有开掘,我们看不见地宫内情,但史书却有基本的记载,民间传说也为数不少。里面更多的详情真景,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环绕墓冢一圈,发现陵墓的大门朝向西南,究其缘由,答案服众:一代英豪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功勋卓越,在统一西藏高原之后又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经济等利国利民的政策,同时又是个非常虔诚的佛弟子,所以死后要仰望释迦牟尼故乡的方向。呵呵,难怪人们只要提到吐蕃王朝,依然会以松赞干布为代名词;无论是藏地朝圣者还是域外观光者,都要把这个墓地做为瞻仰拜谒的首选。
quality,Q_90_mh1600503990933.jpg        赤德松赞墓是很好辨认的陵寝,因为竖立着一块三丈高的残破石碑。我有点儿奇怪,论历史功绩和威望,他该是在松赞干布之下的,却缘何能够立碑?史料多无详解。但是有一点很明了:他是藏传佛教的“开宗之师”,在弘扬推进佛法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是后来的反教灭佛势力以及王朝崩溃后的奴隶起义者砸坏了他的墓碑,并捣毁了全部的地面建筑。陵前有一对花岗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倒是罕有的幸存者,虽略见面目缺损,却形象逼真动人,依然稳坐墓前忠于职守。当然,赤德松赞还是在位二十多年、竭尽全力稳定内部、主张与唐朝修好的赞普,死后受到尊崇也属必然。
        第三个知名陵寝是芒松芒赞墓。有墓碑,造型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相像。碑体通高7.18米,顶端是一个巨大的莲座宝珠;底部四角有浮雕,是四个姿态优美的飞天仙女;正面刻着日月形象和古藏文,两侧有两条飞龙在升腾,四周边还有流云飘动的图案,线雕艺术效果也很精美。整个碑身立于一个巨大的石刻龟背之上。我发现,这种凿刻风格应该是受了唐风的影响,甚至有点仿造唐陵石刻的味道,但无论如何,它都不愧是藏地石碑中罕见的珍品。
     纵观旧中国历史,历朝历代莫不以君王将相开宗,金戈铁马铺路,神人魔怪教化,歌舞升平粉饰。看得见的,都写进了史书;不为或不想人知晓的,都埋进了地下,一如眼前的这个陵寝墓群。
     通观王陵全景,印象中像脍炙人口的十三陵那样的帝王墓群迹象毫无,至少是缺少了威风八面富丽堂皇的一片地面陵园。即使面对名闻遐迩的松赞干布墓穴,也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轮廓并不很清晰的大土堆里面,躺着的竟是显赫一世、泽波万代的“神话英雄格萨尔王”。他长眠于这片连棵树都没有的荒野山坡,有谁能把他与藏族历史上降服苏毗、征服象雄、建立统一王朝的那位大唐“驸马都尉、西海郡王”联系在一起呢?

QQ图片20200920164214.jpg        一位白须长者边看边呢喃着:“真是不该啊!过去赞普们聚集大量财富在这里显贵,墓群里建造过多少宏宫大院呀,而今地面上的建筑都已经荡然无存喽!”面对长者,心灵与其同频共振:历史啊,总是一边在推动着文明进步,一边又毁灭着文化遗产。
        值得庆幸的是,所有的王陵无一处被破土发掘,大量珍贵的文物珍宝依然还在地宫里尘封。好!时机未成熟,保护须当先。不轻率地进行开掘考古,是对祖宗的尊敬,也是对历史文化负责。
     唯一幸存的一处地面建筑,是松赞干布墓封土平顶上的一座古庙,据说是由守墓人经年累月的后建产物。很小、很简陋,名唤“钟木赞拉康”,藏语意思是“松赞庙”。规模看上去不及内地的小四合院,渊源却也幽深。风沙雨雪在白色的砖墙上留下了一道道岁月的痕迹,房顶上的经筒与法器已然昂首苍穹、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走进庙内,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以及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或立或坐于殿堂之上。
        一位年轻的僧人告诉我们,这个小院的功能主要是供人凭吊,再就是守墓。守墓人代代相传,现在传了多少代他也说不清楚。他的父亲从8岁起便居住在这里,现在已年过八旬风烛残年,便回家养老去了。他是接班来这里的香灯师,责任是不计昼夜地确保殿堂内的酥油灯能够长明不熄,因为香灯代表着永恒与神圣。还有就是不让坏人来盗墓,不让人们在墓冢区开荒种地惊扰先祖赞普。
        扎西插话说:“这个小庙该算是吐蕃墓葬制的一个缩影,也是地下密籍之外曝光给世人的一个特殊的制度显现,叫做‘活守墓人制’。它是本教‘人殉制’的延续和改良,也就是变杀活人祭祀为不杀而终身守陵。”
11a5d40ec44_mh1600569382595.jpg        交谈中还发现,这位只上过三年学的臧家守墓小伙记忆力超强,所有墓穴的名字、墓志以及史书记载的墓内的珍藏,他都能说得滚瓜烂熟。
        辉煌二百多年的吐蕃王朝瓦解了,它的后裔们据说都逃到了阿里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古格王朝。蹊跷的是这个神秘的王朝一度非常强大,相传存在了七百年以后突然像气体一样迅速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没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于是,史料残存的吐蕃历史作为西藏历史的渊源,正式进入了政教合一的新时期,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太阳西斜,再登陵顶远眺,琼结大地尽收眼底。高高的宗山在阳光下分外凝重。苍凉黄土之上,裸露的墓藏群虽有些落寞,七彩的经幡却将它装点有致,写满梵文佛经的彩巾随风飘荡着、寄托着人们的追思。
        居高临下,感觉这里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恍惚中,一个个陵墓仿佛慢慢敞开了一扇扇大门,醒来的王者姗姗走出,朦胧里在诉说着什么。出发前关于“历代藏王何以要终归此处”的疑问,须臾有了一个通俗而浅显的答案,那就是:叶落归根。
        有人说,陵墓也是一本书。想来真的没错。什么叫做记录历史?是传说?是故事?是书籍?是戏剧传承?还是壁画?那都不够,我认为最大最真实的记录是古墓。正所谓墓开密现,历史便不再遥远。这里散落于河谷地带的一个个土堆,其实是让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得以成立的一个个人,因为他们承载着吐蕃王朝的兴衰今昔。如今虽已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却是王朝历史的真实载体。
        王陵与那位守墓人一起,坚持着一份承诺,守望着一个千年政权远去的背影,让我们能够有迹可寻,有方向去追溯吐蕃文化。
        也许,躺在地下的王者们也是多有哀怨的,也会对自己失去的吐蕃牵念有加。可他们不会知道,在他们身后的上世纪中叶,自古是中国一部分的西藏会发生两次英国武装入侵,失败后又千方百计以煽动“独立”为跳板,试图将古老的“喇嘛王国”沦为自己的殖民地;他们也不会看到,是毛主席共产党派来了金珠玛米,粉碎了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瓜分中国的图谋,才避免了泱泱华夏的“碎片化”,让一个崭新的西藏再一次高傲地屹立于地球之巅;他们更不会懂得,变奴隶制为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多民族融合共同发展,才是西藏文明划时代的历史转折。
        历史成就王者,但历史总是由人民在推动,由正义在创造!


        卓玛密事,神话之说贯古今

9130201a-638f-4219-b8e0-eaa04b584c90_mr1600569644654.jpg        藏王陵对面约一公里的山坡上,有座卓玛灵塔,是琼结大地上的又一处秘笈所在。
        据说塔内安葬着“西藏第一位美女”的等身遗体,能够千年不腐。白色的灵塔在空旷的山野里略显孤寂,朝拜者却是孑孓不断。人们在不停地环绕白塔默诵“六字真言”的同时,也不停地传颂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当年,琼结有位出身贫穷、长相却格外漂亮的姑娘,她不仅能歌善舞,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名字叫达娃卓玛。吐蕃王在一次偶遇中被她吸引了,欲想选她入宫。而卓玛天性善良,心里始终惦记着苦难的草原牧人和自己的家亲。就在她无奈地准备奉旨进宫之时,向来多雨的琼结大地却发生了持续干旱,很快导致草原干枯、河水断流、牛羊饿殍遍野。卓玛没有匆匆入宫去享福,而是企求王宫遣使宽限时日,每天长跪于木惹山坡上高歌祈福,泪嚎求雨。
        她一直跪在那里又唱又哭,整整跪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泪尽气绝,永远地倒下再也没能起来。
        上苍被感动了,派龙王雨神下凡,连续普降细雨三天三夜,并向凡间生灵承诺不再加害于草原,从此才有了整个西藏大地年复一年的风调雨顺。
        吐蕃王也被感动了,不仅不因为卓玛未及时入宫迁怒于她的家庭,还尊奉她为救苦救难的女菩萨,破例为这位民间女子建造灵塔于王陵对面的高坡上,以供世人祭拜,弘扬善良正义。灵塔腹腔内站立着卓玛肉体,周围贴身塞满了保鲜的高山藏医草药,可致千年不腐,直到灵体成仙。这种高规格的丧葬,是宗教领袖才能享有的待遇。从此,这位出身牧家、善良可人的普通姑娘,有了“第一仙女”的美誉。
Screenshot_20200919_172122_com.UCMobile_mh1600509156444.jpg        作恶多端的魔头罗刹女嫉妒卓玛,一度来到琼结兴妖作乱,搞得民不聊生。松赞干布为了镇伏罗刹女,在雪域藏地修建了 108 座庙宇,其中在西北部建造了“智能度母神殿”,在东北部建造了“莲花度母神殿”,在西康区域建造了“隆塘度母大经堂”,专门供奉度母。从这时起,卓玛成了度母的化身,与藏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在西藏,民间女子享受如“活佛”一样的丧葬殊荣和宗教礼遇,卓玛是唯一。
        卓玛姑娘跪毙于山坡的故事传颂到了庙堂寺院,大德高僧视她为“仙女白度母”降临,“至圣观世音”化现。僧人们日日为她香灯祈福,超度诵经。
        卓玛如仙的美丽善良,传递给了蓝天白云、回向到了雪山草原,从此天空更蓝了,云朵更白了,雪山更晶莹了,草原更碧绿了。
        卓玛姑娘度化拯救苦难众生的大善义举,更感动了广袤草原上的千家万户,一族“女神”成了百姓崇拜的偶像。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象卓玛仙女一样心系苍生、美丽善良,世界屋脊从此便拥满了取名“卓玛”的藏家少女。
       另据传:卓玛跪山求雨期间,还将自己精心编织的一条七彩围裙供奉在了日乌德钦寺的强巴佛

殿。她死后,这条围裙被作为圣物装进强巴佛像里面,一装就是二百多年。“文革”的一天,有一伙人冲进日乌德钦寺造反,他们捣毁了强巴佛殿,推倒了强巴佛像。一个名叫洛热娃的骡马贩子趁人不备,从强巴佛的肚子里将那条颜色依然鲜艳的围裙偷偷揣进怀里带回了家。他喜孜孜地叫老婆围上围裙接纳仙气,不料围裙刚一上身,老婆便感到天眩地转,急忙解下来连连跪拜磕头。心有不甘的洛热娃又找来几个人试围,结果都一样懵圈到了颠三倒四。最后,夫妻俩只好又把围裙又送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传说终归是传说。“卓玛”作为正义、美丽、善良、智慧、神圣的化身,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不争的事实。“自古琼结出美女”只是流行西藏草原的一种说法,人杰地灵的文明与文化才是实质。钟爱美丽的藏家女孩们热衷于用“卓玛”作为自己的姓名符号,西藏的先祖们及至当今的地方政府,也注重运用“卓玛”来宣传历史、播撒美好。这是高原特质的一种展示,也是“美女效应”的良好运用。

Screenshot_20200906_112520_com.UCMobile_mh1599527550227.jpg      夜晚梦见了皎洁的明月
      白天遇到了卓玛姑娘
      微风轻拂着雅砻河的绿水
      含笑的格桑花已经开放
      哦!我亲吻着梦中的月亮
      心儿呀独自彷徨
      只怪分别时太匆忙
      醒来去把达瓦卓玛寻访
      头顶上飘来悠悠白云
      请告诉我她住在哪座毡房
      美丽的达瓦卓玛哟
      她在山南琼结那个地方
      ……

    蓦然,远处隐约飘来康巴汉子唱的这段爱情牧歌,歌声浪漫浑厚,不失灵动悠扬,在旷野上有极强的穿透力。他无疑是在讴歌着琼结,讴歌着西藏的“卓玛第一人”。优美的歌词和旋律,伴着牛羊起舞,十分醉心迷神、摄人魂魄。
        循着歌声,凝眸暮晖中的卓玛灵塔,我似乎望见了一袭曼妙身影款款而来。她在舞动着,舞出了古老的吐蕃文化,也舞出了当今的盛世欢歌……
       古都王陵也好,卓玛史话也罢,历史终归是由先人书写、后人续编、代代相传的。而传承的过程里,少不了解密尘寰。
        山南琼结,一部活生生的“吐蕃历史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