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乡老家的美食,是乡愁的解药。无论游子的脚步走多远,故乡的味道总是盘旋在脑海中,久久难忘。乡下美食小吃之系列:

  老家的面条

  

        北乡老家有一特色美味美食面条。

  出门饺子回家面条,北乡老家的饮食习俗。汤面条,打卤面条,宽面条,过水面条,炒面条,一水面条,杂面条……是面就能做成面条条,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好吃方便。这些面条全为人手工擀,用小麦面或各小杂粮面和面醒面,在面板上用柔匀,左手面团,右手擀面杖,由外到内,均匀转动。面团变细饼,大如车轮。细心叠印,菜刀细切,一丝一缕,面条显现成形。还有机器压的挂面条,细细干干的一捆一捆的。面条成了乡下的著名美食。

  我在小的时候,粮食要从生产队里分到户,那时分的小麦玉很少,大多分的是地瓜和玉米,除了逢年过节,平时都舍不得吃顿白面。家家户户只有用有限的白面做出无限的一水汤面条的美味,我也唱过这样的童谣:“就咸菜,喝面汤,省下饽饽娶媳妇。”现在想来,那真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窘境

  老家的村长刘宝臻爷爷在大会上常说:“圈里有猪,棚里有驴,窝里有大黄玉米饼,桌上有 小咸鱼,碗里有一水面,饭后一个小苹果,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

  面条还是北乡老家人每逢生辰设于宴会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条长长的,寓意长命百岁。古时吃长寿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婴长命百岁,此世俗一直沿袭下来。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亦不可以口咬断之。 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有传黄帝于冬至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其实有关“长寿面”的意义众说纷纭,以上仅属其中。 寿辰时吃的面线亦会称为“寿面”。面条有多种叫法:结婚时送予女方的会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称“福面”;生了孩子十二日吃了鸡蛋面叫“喝面汤”:上梁筑屋吃的叫”上梁面″;以面线相赠亲友的则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属健康食品的,面条会被称为“健康面”早餐一碗一水面,快捷方便下饭快。中午一碗开鹵过水面,好吃抗饥。晚上一碗肉丝蛋花片片面,开胃营养。

  可见做面条煮面条吃面条在老当人北乡人们心中们地位多重要。我们老2生产队还买了一台手摇圧挂面机,压面条晒干挂面成捆兑换,2斤6两小麦换一斤干面,好吃还方便农户。给七娘在挂面坊领三个婶婶常年加工挂面。饭不离面,面不离条,面条成了北乡一日三餐不可小的美食。

  儿时的美好记忆,平常,吃什么都不如妈妈的糊涂一锅烩面条滋润爽口好吃。那味儿总是清而不淡,爽口留香。“吃它十碗也不饱,,喝它百年也不厌。”亲戚街坊也喜欢,记得好多次,在城里念书的小四舅来玩时,吵吵嚷嚷要吃糊涂面。临走时,腆着肚子,乐呵呵偏弄:肚子饱了,嘴巴还是没饱,下次还来吃。”糊涂面,成了我家的金招牌。在六十年代,日子生活十分坚苦,每日粥三餐,地瓜干粥玉米渣粥,大人吃不饱,小孩饿肚子。屋明间锅台下,一锅热气腾腾的糊涂面煮上了,多喝汤养身体,地瓜面的面条滑溜省饭。年轻的巧手妈妈,坐在灶火下,一边添柴把火烧旺,一边不时掀起锅盖,用勺子在锅里不停地搅动,下手擀地瓜面掺了丁点的白面面条,滚了几个滚,放进几丝适时绿菜,蒸腾的热气,立即地把妈妈围绕。佐菜喝面,越喝越馋。妈妈准备的佐菜有咸萝卜丝、芥菜丝,甚至有她自己研发用淡盐腌制的黄瓜条、白萝卜、青菜梗,香甜酸咸。面条好喝,咸菜可口,老老少少一家七口家人,围着小饭桌团团坐,喝的津津有味。为了生活,年头到年尾,一日三餐妈妈变着花样下各种面食的糊涂面,尽管不抗饥,尽管大人要下地,小孩要上学,家人也会喝的一身暖,一嘴香。

  母亲娴熟地拿手好戏擀面,掌心压扁摊平早已醒好的面团,稍成圆形,洒落干粉,左手面团,右手擀面杖,由外到内,均匀转动。面团变细饼,大如车轮。细心叠印,刀切面出,一丝丝一缕缕。俺老妈的特色手擀面成了。老家人都说,巧妈馋儿子。真的,妈的手巧,儿子嘴馋。老妈最拿手的饭食,不是大鱼大肉,是简简单单的面条,老妈叫一水面,做法也很简单,锅放小许花生油,再切几片葱花姜丝爆锅加水,水开迅速倒入手擀面,放进一撮香菜丝或韭菜丝,这样一锅香喷喷味道纯正的糊涂面就做好了。记得我也唱过这样的童谣:“就咸菜,喝面汤,省下饽饽娶媳妇。”现在想来,那真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窘境。

  八十年代,生活好了,老家的温饱解决后,生活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高。面条更是讲究了,老家人也更是钟爱美食面条了。俺娘自己的面加工更红火了,邻村邻居有事都来加工几十斤湿面条,现加工加吃,不用人工费事擀面了。

  北乡老家面条,生活中的美食,这个从小把我喂大的“食材”,已化作怀念和感恩,融入我永远的记忆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