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

  他是声名藉甚的文豪,还是被放逐的囚徒?

  他是一个感情至深的男人,还是一个抛弃家庭的懦夫?

  他恃才傲物,狷狂放浪,他心地善良,多愁善感。

  他是那个慷慨解囊,悲天悯人的快乐王子,还是独自封锁在花园之内,为世人所误解的巨人?

  他是甘愿为爱情抛弃自身灵魂的打渔人;亦是将荆棘刺入心脏,彻夜歌唱的夜莺。

  他是热爱艺术,用生命体现的画家,亦是悄无声息死在阁楼上的道连格雷。

  也许,他只是一个永远追逐美,童心未泯的孩子。

  幸而天才是永远无法说的清楚的。

  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庸碌的人,奥斯卡.王尔德;他注定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画像代替的苍老与变更使道连直接丢失了责任与承担,西碧儿的死使走偏后的道连格雷变得肆无忌惮。


  一.墨菲斯托之赌

  歌德所写浮士德讲述一位深居象牙塔中钻研学术的学者,暮年将至,垂垂老矣,而尚无所得,面对即将步入的风烛残年,他感到懊恼而悔恨,感到自己的人生尚未开始便已要结束,他穷极一生去探讨学术,而对人生体验却太浅,在此时,魔鬼出现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给其机会去品嗜为了知识而放弃的人生体验,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这部诗歌取材于德国的民间传说.

  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为换取青春而出卖灵魂亦有浓重的浮士德意味。他的创作灵感则是来源于在参加画展的时候,一位青年模特的一句玩笑;希望自己和画像可以互换,希望日后经历年华变换的是画像,而不是自己。王尔德将其记录改写,讲述一名在伦敦长大天真烂漫的贵族青年,因见到了画家霍尔沃德为他所作的画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在朋友亨利勋爵的诱导蛊惑下,道连格雷向画像许下心愿,愿画像代自己老去,自己青春永葆,而年岁沧桑的痕迹都一概由画像来承担。

  如果说亨利勋爵的诱导是让道连格雷临渊凝望,看自己陷于深渊中的影子。那么画像与灵魂的变换,那个失控与疯癫的世界,则是比深渊更为可惧的东西。

  王尔德有意使故事变得哲思化,假使有一日罪恶失去了惩罚。网漏吞舟;日头之下失去正义,夜幕降临;天下满是虚空之事,人充满欲望享乐,却又内心荒芜,口中之言已成捕风,事物徒有其表,却没有灵魂。光怪陆离,发生于这片土地之上,那么这个失控的世界将会怎样?逍遥自欺的人,真正能获得自由与快乐吗?会变得更好,或者是更坏?

  他让读者带着这个疑惑循着道连格雷向下看去。

  而在以后的岁月里,道连青春永驻,画像却面目全非;他听信亨利勋爵的谗言,变得自私邪恶,可每至他所行一件事,画像便会如同深渊般有所显露,布上澄澈的眼神变得阴郁,笑容也渐渐变做邪恶,手上殷红如血,格雷一面恐惧,一面逃避,画像被移至阁楼,成为他独自的秘密,但恐惧之余他也没有停止去肆意挥霍人生,直到画像面目全非。

  真正的悲剧并不在欲望死亡之后的怠倦,而在于欲望持续后的灾难。良知在欲望波澜中翻滚,使其陷入了内心惩罚与痛苦,他将怨恨转向了画家霍尔沃德,在公布秘密后将其置于死地。

  戏剧的一幕发生了,鉴于道连格雷美丽的外表,澄澈的眼神,没有人相信他会做出这样的事。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渐渐老去,而他却好似被时光遗忘,同样遗忘他的也有幸福和快乐,这些离他愈来愈远。

  仇人惊讶于他的年轻而不相信这个少年人是自己的仇家,画家被他杀死后社会却接近沉寂,无人问津,也无人怀疑。以至他逍遥在正义乃至法网之外,唯有他的内心,才清楚地了解这个弥天大谎,他的灵魂皆尽虚空,自由却毫无快乐,他获得着世人的信任,却躲不过自己内心的宣判,而使他心有余悸的是藏于阁楼的画像,日渐更改了模样。它早已丑恶不堪,满目疮痍。

  道连格雷残余的良知使自己饱受折磨。这些在灵魂深处呐喊,终于冲破障碍,发出穿云破石之声。愤怒绝望的道连举刀向丑陋的画像刺去,当人们破门而入时,发现格雷平静地躺在地上,形容枯槁,面目可憎地死了;而墙上的画像依旧容光焕发,洋溢着罕见的美。


  二.孰是道连格雷

  尼采曾言:凝视深渊者,深渊亦将回以凝视。

  小说人物道连格雷的蜕变又何尝不是王尔德凝视深渊的写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在此时期王尔德的身上也同样合适。此时此刻,他作品广为流传,他声名远扬,他家庭美满,他的每一部戏都在舞台上堪称轰动,他的风头可谓如日中天,一时无两。

  那是1891年的某个夏日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玫瑰花香,夏天的微风在花园的树丛中流动,受邀来至朋友的茶会,王尔德决计想不到,在此之后,自己的人生命运也因此而改写。

  彼时另一位客人姗姗来到,他苍白消瘦,气质忧郁,风度翩翩,一如从小说中走出的道连格雷,据他所说,他曾连续读了十四遍《道连格雷的画像》,经人引荐,来到泰特街拜会王尔德,热衷诚挚的表达着自己对这部小说的赞美。

  彼时正在牛津求学的侯爵之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亦是王尔德《自身深处》中昵称的波西。


  三.打渔人和他的灵魂

  灵与肉,是西方文学中永恒的话题。有故事的灵魂都在痛苦地挣扎着。灵魂之愉像生机,欢快希望,缺则不全。肉体之欢像欲望,无穷无尽,溢则多患。二者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人。现实中人们很少把它们摘清,但从自杀的案例可以证明:二者确确实实是分离的,灵魂在某个时刻可以背弃肉体。可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也证明着,躯壳也一样可以裹挟灵魂,湮没在浩荡长河之中。

  安徒生笔下《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心慕人类的灵魂,渴望永恒与光辉,不惜舍弃了自己的声音,行走之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不惜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得灵魂的故事。这是人们的思维,这亦是主旋律的故事。

  而王尔德则是笔锋一转,另辟蹊径:他去构造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耿耿于怀的却是如何去送走灵魂。在《渔夫与他的灵魂》故事中,人对自身灵魂是陌生而疏离的,主人翁蔑视与生俱来的灵魂,当有一天矛盾延发至不可妥协,灵魂成为二人之间的阻碍,他便为了欲望舍弃了自己的灵魂,如果说安徒生是引人入善的歌颂者,王尔德则是人性的剖析者,他笔下人物如同西方悲剧一般各负宿命,却不同于希腊悲剧中那无法规避的悲剧,王尔德笔下的悲剧的源头往往归咎于主人公自身,篇章间显露人间百态,言辞中道出波谲云诡,堪称石破天惊。

  在故事中:渔夫爱上了人鱼国度的小美人鱼,但是小美人是没有灵魂的,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唯有渔夫送走了灵魂,小美人鱼才能与她相爱,

  为此打渔人踏上了教堂,求助于神父,求他将自己灵魂送走,神父闻言极为震惊,说道灵魂是人最为珍贵的东西,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与其相比。

  渔夫说道至于自己的灵魂,自己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倘若它在所爱的东西中间作梗,又有何益处。他因此遭到了神父的严厉训斥,被赶了出来。

  渔人继而无奈地求助于商人,请求他们买走自己的灵魂,却遭到了商人的嗤笑,灵魂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令渔夫沮丧不堪,最终他逼迫女巫教给自己送走灵魂的方法。夺来了刀具。

  于是一幅瑰丽奇特的画面,跃于纸上:那是一个静谧夜晚,湛蓝色的天空上悬着一轮明月,海水席卷礁石,海天交接之际一团漆黑似是在朝他凝望。海潮下落,发出悲声,雪白的泡沫好似在朝他挥手,渔夫背对月亮站在海滩上,映着月光的刀锋划开了自己的影子,就此分离了自己与灵魂。不顾灵魂的哀求哭泣,义无反顾地踏向着一个未知的世界。他是勇敢的,像个反叛的英雄,其实却是一个无法与自己灵魂妥协的逃避者。这个一如命运寓言的童话好似王尔德对于自身的嘲笑。

  渔夫为了爱情遗弃灵魂,而灵魂仍旧试图回归。他向渔夫要求道:“倘使你真的要赶走我的话,把你的心给我吧,与我为伍,这个世界太残酷了,我害怕。”

  渔夫不屑一顾地说:“我的心是属于我的爱人的,你不要再耽搁了。”说罢他便与小美人鱼一起沉入海底。

  于是灵魂站在孤寂的海滩上,望着他们,等他们沉到海里去以后,他就哭泣着穿过沼地走了,自此以后,他四处流浪,每年仍如约回到海边与渔夫见面,在他游历的第一年里,他告诉渔夫他获得了智慧,如果渔夫接纳了他,那么将成为这个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在第二年里,他告诉渔夫他拥有了财富,如果渔夫肯接纳他,那将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却遭到拒绝,最终灵魂伤心地离开。

  在第三个年头里,灵魂如期而至,他告诉渔夫外面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是因为已经厌倦了海底的单调,当渔夫听及灵魂所描述的那个富有生机与乐趣的繁华世界,听及那面带纱罩,随乐起舞的少女,便愿意随其再来到重返大千世界。他从浅水里走了出来,大步地走到岸上去,灵魂快活地欢呼着,迎上来与他融为一体。渔夫看到金色沙滩上出现了自己的影子。那即是灵魂的身体。

  当他们踏上了路途,匆匆赶路,渔夫日渐疑惑,却发现这不过是灵魂捏造来用以欺骗自己的手段,这时的灵魂已是面目全非,唆使着自己为非作歹,坑蒙拐骗;盗窃财物,变作了一个恶毒的灵魂。

  当他愤怒地质问灵魂,灵魂却答:“难道你忘记你把我驱赶到这个世界上去,并没有给我一颗心吗?所以我学会了做一切事,并爱那一切的事。”

  渔夫气得全身发抖,他拿出了小刀,走到月亮下面,试图再次送走自己的灵魂。可他并未成功,灵魂却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把灵魂送走一次,谁把他灵魂送走后又收了回来,就得永远留住他,这是他的惩罚,也是他的报酬。”

  渔夫遂以绳索绑住自己的双手,用封条贴住自己嘴巴,不再听从灵魂的唆使,回到那以前的小海湾去,他呼唤爱人无果,小美人鱼再也没有出现。就在海边住了一年,在这一年中灵魂以恶来诱惑他,要渔夫离开这里去追逐快乐,又以善来诱惑他,劝渔夫去救助世人,都没有成功,他便开始妥协,请求渔夫允许自己回到他的心灵中去,正在此时浪涛载着小美人鱼的尸体打到了岸上来,她躺倒在岸上死了。渔夫扑倒在她身边,深深忏悔,直到海水逐渐迫近,在渔夫的心为此而破碎的时候,灵魂终于找到了入口,他与其融为一体,并被海浪所掩盖。

  清晨人们在海边看到了渔夫和美人鱼的尸体,神父命人将其埋在工地,并说这些应受到诅咒,在三年后的某一日,他们的墓地长满了鲜花,出奇的美丽,香味闻之令人快乐,正在要向人们解释上帝的愤怒的神父闻到这香味,口中解释为上帝的爱。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泪水,神父也为其深深祈祷。

  《打渔人和他的灵魂》通篇洋溢着希腊式的壮美与悲哀,是王尔德笔下寓言意味极深的童话。这个篇童话背后的寓言;也像极了王尔德。它构思新颖而特别,撇开了人们墨守的成规,常年以来,宗教思想告诉我们,灵魂是高尚的,可王尔德也在告诉我们,没有心的灵魂也会丑恶。亦会招摇撞骗。

  这部著作看似是童话,却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存在。描写的是主人翁任性的选择,实际却饱含着人性的矛盾与欲望的挣扎,人往往对于未知境遇的向往与好奇,对于原有生活的疲惫和厌恶。矛盾所在使人难以与自身融洽妥协。

  至于灵魂,我们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可却很难去了解自己的灵魂。甚以为这是遥远的,陌生的。

  对此我们也可以从王尔德生平中一探究竟,他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海外殖民地广阔,社会工业高度发达,生活斑斓而多姿,而宗教与社会规章仍旧陈腐,在那个时代,他舍弃宗教,抛妻弃子,因与道格拉斯的不伦之恋饱受社会攻击,锒铛入狱,社会地位由声名藉甚的作家一下跌至了谷底,在经历了两年牢狱生活后,王尔德出狱后为了获得两个孩子的探视权,曾答应他的妻子永不再见波西,但在还未见到孩子之前,波西写信亦表示希望与他复合,经过思想挣扎,王尔德再次放弃了妻子孩子而选择了波西,他们在那不勒斯同居了三个月,最终因来自各方的压力而分手,蓦然回首,昔日灵魂也已面目全非。爱人也已离开。

  在《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中随处可见王尔德在盘弄唯美主义的恶之花时又对它投去深表怀疑的一瞥,其双重立场赋予着作品内在的张力,霍尔布鲁克曾如此评价:“在王尔德一生之中的任何阶段,他从没有彻底不顾道德。他的作品中总有那么一种细微的声音,它终于冲破障碍,在《自深深处》一书中发出穿云破石之声。”


  四.寂寞身后事

  “一个鱼缸一个世界,缸里的她们觊觎鱼缸外绚烂的五彩世界,缸外的我们向往鱼缸内清淡的纯色生活。有一天,她们打碎了鱼缸。释放。  有一天,我们潜进了水底,沉沦。最后的最后,大家都想回到最初的世界。”                                                   ——《自深深处》

  王尔德生命的最后两年是岑寂的,沉默的。他永远地离开了英国,来至巴黎,亲人离去,盛名不再,百病缠身,潦倒不堪,爱人道格拉斯的赶到只是一时的慰藉,不久即分道扬镳,在那段日子里,他寓居在一所名叫阿尔萨斯的小旅店中,编写《雷丁监狱之歌》此时的他笔下的文字已不复昔日的华丽,而是洗尽铅华,充满了对社会与内心的审视,极具现实意义。

  “当快乐王子看到小燕子死在自己的脚下,他的铅心瞬间裂成了两半。失去了任何装饰的快乐王子终于被市民们抛弃了,工人们把他放在炉子里熔化,将无法熔化的铅心扔在了垃圾堆里……当春天来临,天使来到这个城市带走了最美的两样东西——铅心和燕子的尸体,上帝让他们复活,在天堂里面永生。”

  大自然,将会有岩缝给我藏身,有无人知晓的河谷让我清清静静地痛哭。她会在夜空张挂起星星,让我在外摸黑行走时不致绊倒,再送长风抹平我的脚印,不让人跟踪害我。她将以浩淼之水洁净我,用苦口的药草调治我复元。


  五.浮士德式结局

  王尔德出生于一个信教家庭,其实早在王尔德四五岁的时候,其母亲曾秘密安排兄弟两人接受洗礼,而这次洗礼未曾注册,也为对王尔德的实际生活产生影响。他毕生在希腊享乐主义中徘徊,去感受曼妙多姿的世界,抵触清冷单调的戒律,但在道连格雷等一系列作品中,他也毫不掩饰地去表示对天主教的歌颂和向往。

  他羡慕基督神圣救恩的许诺,却始终半生漂泊于庙堂之外,去窥探在天主教肃穆庄严的献祭之中,去感受那原始质朴,和象征人类亘古悲剧的壮美。

  经历锒铛入狱,人生巨变,王尔德试图向基督寻求救赎,在弥留之际他终于接受了这份等待半生的洗礼。在临终前的孤寂中皈依天主教。而后于阿尔萨斯旅馆泯然长逝。歌德在《浮士德》中曾说过:“善良人在自强不息的道路上,或许会迷惘,但终将意识到有一条坦途。”万象皆俄顷,无非是映影,最终一如《浮士德》最后的结局,歌德让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帝将浮士德解救,这位唯美的诗人终于同他笔下的悲剧人物一般,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与安宁。

  浮光只徒炫耀一时,真品才能传诸后世。评价一个人的意义与价值,不应拘泥于一个时代,王尔德已经去世近百余年了,虽然他死时名誉在那个时代如同快乐王子的躯壳,变得不名一文。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作品仍旧在文学殿堂占据着不可磨灭的位置,在浩荡长河之中散发着绮丽闪烁,又有那么一丝温暖的光彩。

  依旧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正如歌德所呼唤的:“去遍历人世,别让血滞而心枯,要脱离孤独。”一样。王尔德向往古希腊人的美和荣耀,也听从欲望带来的悲剧和毁灭。

  如浮士德所书:“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尝遍全人类的悲哀和幸福。”宁可让人生在悲怆与困乏中度过,也不要因为追求生命的长度舍弃人性所有可以经历的东西。这即是王尔德充满宿命色彩的一生。


  六.孤独的巨人

  《自私的巨人》中巨人后来开放了花园,他拥抱亲吻那些孩子。当他询问那在树下受了伤的孩子,手上的伤口从何而来时,孩子的回答很美:“这是爱的伤痕。”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故事中的孩子一样,爱都伴随着伤痛。有人说,王尔德在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几次流泪。后来,巨人倒在了树下,被上帝带走了。我总觉得,这个巨人好像就是王尔德他自己。

  草摇月色,日照松光,春秋非我,晚夜何长?昔日的诗人安静地长眠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与英国故乡隔洋相望,他再也无法感知到四季的交替,再也无法享受风和阳光。从今日以后,万古如长夜。  草色迷离,松光斑驳,无尽的美好,在这片地域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来自大西洋的风携满着百合花与鼠尾草的香气,然而这些,还有世界上的一切,他却永远也感知不到了,与他相伴的只有漫漫长夜。

  但 那透着温度的语言依旧感触着百年后的世人。像春风一般,去抚慰那被冰封束缚已久的大地。雨雪冲刷的树林,让它变得和曦温暖,富含生机。让其生花长草,有孩童玩耍,有夜莺歌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