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安徽省蚌埠市有这样一位军队转业的女干部,到地方公安部门工作后,却不恋机关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要求到基层派出所扎根。她不怕基层的艰苦,以苦为乐,热爱基层警务工作,结合社区群众需要创建“爱华警务室”。多年来,依托小小警务室精心服务社区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1999年10月,驻蚌埠某部队医院服役13年的张爱华,选择转业安置到蚌埠市公安局工作。当时,凭她的条件完全可以留在市局或分局机关工作,但是她却毅然选择到市公安局龙子湖分局东升派出做了名片警,并且在基层公安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

      入警后,张爱华继续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深入分包的淮滨社区,摸准实情,不断提升警务工作的成效。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上班仅一个月,她便静下心,沉住气,吃住在所里,深入社区搞调研,很快摸准了淮滨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的面积约0.43平方公里,实有人口9720人,家庭户3914户,暂住人口1204人,出租房屋749户,单位场所324家。

       针对社区和治安环境相对复杂的情况,张爱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自编安全防范口诀印制成宣传单,在社区的宣传窗口张贴,或向居民发放;定期召开社区治安宣传座谈会,组织居民建立了由20名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治安巡逻队,强化社区治安管控。

      “作为片警对社区必须要做到情况熟、底数清、信息灵、办法活。对可能的重点人员,要发现得了、发现得早,控制得住,监管得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治安的实践,也才能守护好社区群众的安宁,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这是张爱华在做好社区警务中的重要体会之一。

        为及时准确的采集到第一手资料,张爱华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加班加点,进社区上门入户搞查访。2012年12月,她在十几年的社区工作中总结出“五清”工作法,即警务工作要做好日清、周清、月清、季清和年清。在实践中,“五清”工作法对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动态管理等方面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强。             

       通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聚民智、汇民力,齐抓共管社区警务工作。2013年3月,张爱华协调淮滨居委会组织了12名网格员共同管理、服务社区每个网格内的居民需求事务。在具体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上,片警和网格员各有侧重点,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协调一致。经过大家不懈努力,淮滨社区社会环境焕然一新,实现了“两降五无一提升”的成效,即:刑事案件发案下降、治安案件发案下降,无火灾事故、无安全生产事故、无交通事故、无治安灾害事故,群众满意度不1600264224128897.jpg断提升。

 

       2013年5月,张爱华又对自己多年的从警实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思考和总结。自己服务的社区属于老旧社区,居民中老年人占比偏高。这些居民平时办理有关事务时,离派出所较远,办事很不方便,能不能在合适的位置开设一个功能简洁的警务室,让警务服务延伸到群众中间,让这些老年居民少跑路,打通警务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切实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呢?

      张爱华把自己的想法向所领导作了汇报。没想到,她的这一想法,正好和市局的决策高度稳合。当年6月,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爱华警务室”就在淮滨社区新淮路挂牌成立了,这也是蚌埠市公安系统第一个以片警名子命名的警务室。

       有了服务群众的警务室,张爱华深入社区服务广大居民的时间明显地增加,为社区居民办事做服务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名警察,要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和服务好实有人口,取得社区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关键的一条,也是最管用的一条。”张爱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警务室作为连接社区群众的桥梁,张爱华用满腔的热忱融入群众之中,用热情的服务解决社区群众的难题。 “张警官处处为我们着想,一点警官的架子都没有,她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在淮滨社区,群众常常这样称她。

     在淮滨社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张爱华亲手送上的“警民联系卡”。“警民联系卡”正面印着张爱华穿警服的照片和联系方式,背面印着治安防范提醒宣传内容。你别看这个小小的卡片,就是它把张爱华和社区的广大居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每次下社区,不论走到哪,不管碰到谁,男女老少都会主动和她打招呼,群众已把她当成社区的一分子。老年人喊她“闺女”,同龄人称她“爱华”,孩子们叫她“爱华阿姨”,见面就这样亲切地招呼着。每次下社区,张爱华就像回娘家一样,见到社区的群众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辖区有个老太李秀华82岁了,原来住平房,腰驼背,腿脚走路不灵。张爱华下社区路过老人的家时,老太看见她老远就打招呼:“闺女,来啦,快来家里坐坐,休息一会吧,茶早给你泡好了”。老人就忙着搬凳子,倒茶。每逢过年过节或刮风,下雨,下雪,张爱华总是惦记着辖区像李老太这样的老人们。

 

       从警22年来,张爱华究竟为群众做过多少实事、好事,她记不清了,但群众能记得清。2014年7月正值雨季,张爱华在下社区工作中发现孤寡老人,72岁的董克才老人家中因房顶漏雨,所致屋内湿气很大,当即联系好维修人员到老人住处察看现场情况。第二天她带着两名协警和施工人员一起头顶烈日,搭梯、爬房、铺毡、放瓦片进行维修,汗水湿透了每个人的衣背,直至修好。董大爷激动得哽咽着,不知说什么好,小区的群众看到主动抱来西瓜打招呼,都啧啧称赞:“爱华警官,不愧是人民的好警察”。还有社区热心群众把此事拍照传到蚌埠论坛“珠城百姓事”栏目,发贴“表扬我身边的好警察”,短短3天就有2400多人浏览,116人跟贴评论。1600264295140369.jpg

       淮建三村居民刘柱的妻子苏芳,1958年生,不识字也不知道老家在哪里,她1985年流入蚌埠市被刘柱收留。两人同居先后生下三个子女,长子于1990年出生。因特殊情况她一直没有户口,没有户口啥事都不好办,连出门都不方便。张爱华得知她家具体情况后,一边将苏芳的具体情况向蚌埠市公安局户政部门反映,一边放弃休息日、入户走访调查知情人,形成多份详实调查材料,上报所领导和市局户政科审批,最终将苏芳的户口补录上。当夫妻俩拿到户口本时,握着张爱华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在船厂宿舍及周边居民拆迁中,有不少年龄大的居民反映:由于楼层高、价位高等问题不好租房。张爱华就想到互联网有可能解决问题,她就利用时间上“同城网、赶集网”搜索房屋租赁信息,一条一条租房信息过滤,分两次选出100来条符合他们需要的信息,打印出来,发送到他们手里。张爱华还帮群众分析情况,联系房东,讨价还价,及时解决了60余名群众租房难的问题。

 

       打开张爱华的工作笔记,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当天要办的事情:“王阿姨家的窗户需要修理了,居民小李家要搬家了,需要处理一些废旧家具,李大爷的孙子上幼儿园了,但是户口还没有落实……”紧接着,张爱华就开始联系居民,一件件去处理。

  有一年的夏天,张爱华顶着烈日,从“爱华警务室”来到仁和家园三号楼找秦老太太,发现老太太不在家。张爱华忙给老太太的儿子打电话,才联系上了秦老太太。张爱华受社区另一位居民的委托,要将一份道歉信亲自读给秦老太太听。

  “由于我性格不好,和邻里之间相处不当,说声对不起,请求原谅,以后一定和谐相处,今委托张警官把这封致歉住带去……”在“爱华警务室”,张爱华将这封道歉信读给秦老太太听,替本社区的居民王老太太表示歉意。1600264347714628.jpg

  原来,王老太太和秦老太太是邻居,王老太太由于性格急躁,不久前和秦老太太发生了争执。经过张爱华的调解,王老太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亲手写了一封道歉信,委托张爱华向秦老太太表达自己真诚歉意。

  “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能把居民之间的小矛盾及时化解掉,小区才能真正和谐。”张爱华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深入居民家中,才能及时了解最新的动态,帮助他们主动化解矛盾。

  在淮滨社区,张爱华在“爱华警务室”为群众解决了一桩又一桩难题,22年来,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370余件次。

    维护基层治安,打好群众基础是关键。2018年,张爱华和社区20余名网格员建立微信群,方便及时交流社区每个网格社情民意,治安动态,掌握人员信息变化。与辖区单位负责人建立单位场所工作站,通过企业相关负责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档案管理,督促物业管理人员做好社区出租房和流动人员的定期检查,重点关注有犯罪嫌疑、来自高危地区的单身或多男多女租住的出租房。

       张爱华通过挖掘社区资源,聚民智、汇民力,使得淮滨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刑事案件发案率、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十几年来,淮滨社区没发生一起恶性案件、无火灾事故、无进京上访及民转刑的案件,成为蚌埠市最稳定的社区之一。

 

       创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零发案才是硬道理。为了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张爱华每周制作一份警情通报在社区公示栏内张贴,及时公布前一周治安防范情况,提醒并传授群众预防侵害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她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张爱华还结合实际在居民区组织建立了治安巡逻队,在小区内、大门口等处组织安装监控设备50余处;在新小区单元门安装了视频对讲系统,家家户户安装防盗门窗,将“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相结合,严密社区治安防控网络。

       做好辖区内重点对象的帮教工作,关键时刻帮他们一把,使他们逐渐转化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张爱华作为社区民警长期重视的又一项重点工作。她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们,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辖区原先有一位重点人员刘某,刑满放后回到警务室找张爱华报到。在和刘某的交流中,张爱华得知刘某犯罪的前后情况,清楚了刘某今后的打算。张爱华当即激励刘某说:“你能改过就能自新,你现在还年轻,可以从头来,一切还来得及。”1600264391200571.jpg

       没多久,刘某在中荣街的原花鸟市场租了一个门面,准备干玻璃工艺店,但苦于启动资金不够,就试着找到张爱华想让她给自己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张爱华随即咨询居委会工作人员,得知像刘某这样的刑满释放人员就业,可以申请小额无息贷款 ,但必须要公务人员做担保。张爱华毫不犹豫提出可以做他的担保人,当时刘某不敢相信,看着面前的张警官半天才回过神来,连连说:“谢谢,谢谢您张警官,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张爱华家人知道后,很担心万一还不了贷款,怎么办?要知道前几年的几万元对一个基层普通民警来讲不算小数目,但张爱华考虑的只是给刑满放回人员提供一个重新出发的平台,让他早日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刘某也很争气,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后来,不但还清了贷款,还扩大了门店的经营规模。

       一次,安徽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李建中来到爱华警务室调研后,强调:社区民警要当好“治安防范的组织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情报信息的采集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警务下沉的联络员、便民利民的服务员”的“六大员”的角色。张爱华在平日工作中正是按照这“六大员”角色去诠释、去落实社区民警的任务和职责。之后,省厅治安总队长桑宝庆到“爱华警务室” 调研工作时,又对张爱华的工作方法予以充分肯定,对她的“为民服务”精神再次进行了点赞。

       社区警务工作是做好公安工作的基础,是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爱华警务室”面积虽然只有20来个平方,却是张爱华在社区工作的“主阵地”。办户口、开证明、调解纠纷、帮扶解困……谁家有个难事儿,都愿意来这里找她。凭着“不服输”、“不让须眉”的精神,在小小的警务室平台上,张爱华把做好社区警务工作作为幸福的舞台,因为她坚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尾声

        从事社区警务工作22年来,张爱华以踏实的作风,恒劲的工作热情,周到服务社区群众,依托小小的“爱华警务室”,干出了一番服务群众的大事业。

        张爱华先后多次被蚌埠市公安局评为全市优秀社区民警、“十佳社区民警”、“岗位标兵”,记个人三等功3次。蚌埠日报曾以“寻找最美蚌埠人”专栏开栏以“船厂新村居民的‘民警闺女’”为题报道张爱华先进事迹,《人民公安报》、《法制日报》、《安徽法制报》、《安徽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转载。2015年和2019年张爱华分别被授予安徽省“杰出人民警察”荣誉称号,两次荣立二等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