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尉与朝鲜士兵(马敏 师职离休 逝世)

 

这不是一张普普通通的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的合影留念,也不是一位中国大尉和一位朝鲜士兵之间“1+1”的感情表露,而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凝聚的战斗情谊之花和两国人民、军队团结战斗的象征。照片右侧的那位结实健壮的朝鲜人民军战士叫崔莹。提起他的名字,人们自然会想起志愿军烈士罗盛教。

小战士崔莹正是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国际主义战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获得者罗盛教救出的落水少年。每次听马敏伯伯讲述了罗盛教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三次跳入冰窟,使尽全身力气救出滑冰落水的朝鲜少年的感人事迹时,笔者总是热泪盈眶: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从那里传来了呼救声,其中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罗盛教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零下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跳进了冰河。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崔莹托出水面。当崔莹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此时,罗盛教早已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用头和肩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崔莹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而罗盛教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随后,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朝鲜成川郡人民为纪念罗盛教这位“最可爱的人”,把罗盛教的遗骸安葬在距烈士舍身救人而光荣牺牲不远的峰1600139528476878.jpg峦高耸、青松翠柏的青峰山下,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并在墓前建起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朝鲜人民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后来,成川郡石田里也因此而改名为“罗盛教合作社”。每逢清明节,农历10月1日鬼节,崔莹都要随道、郡、里负责人和数以千计的阿妈妮、阿爸吉来扫墓祭悼,为翠柏簇拥的罗盛教烈士墓培土、除草,献上一束金达莱鲜花。年年岁岁崔莹风雨无阻,他始终把罗盛教当作心目中的太阳,默默地追寻着。

入朝后,志愿军后勤部机关就驻在这里。当时马敏伯伯是后勤部政治部文化处副处长,除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外,还负责接待朝鲜友人的工作。每年都要多次陪同朝鲜郡里的负责人为罗盛教烈士扫墓。曾多次与崔莹见面交谈,久而久之,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了忘年之交。

这张忘年交的照片,就是1957年11月5日,马敏伯伯和朝鲜战士崔莹祭悼罗盛教烈士后,在志愿军驻朝鲜平安南道成川营区照的,至今仍然在马敏伯伯家保存。

 

告别志愿军烈士墓(王树屏叔叔 师职离休 )

弹指一挥间,采访王树屏叔叔早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记得1999年初秋,我去王叔叔家,他从相册里拿出几张照片,向我讲述了他回国前的一些经历。

1958年6月,中国1600139588131040.jpg人民志愿军回国前夕,志愿军炮兵领导机关组织一支工作组去基层协助工作。那时,王叔叔是炮十二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他随工作组,先到了首批撤回国的炮五师,炮五师驻守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地区,这个郡的石田里就是崔莹的家乡,也是罗盛教烈士献身的地方。第二天,工作组同该师政治部张主任向当地人民委员会和群众辞别,然后,来到石田里,站在立有“朝中亲善修德堤水池”纪念碑的坪台上,遥望面前的青山岗下的水池,这个水池就是罗盛教烈士舍身救出朝鲜少年崔莹的地方。离水池不远的峰峦高耸、青松翠柏的山坡上,就是罗盛教烈士遗骸墓地,墓前有一高大墓碑,镌刻有朝鲜人民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这21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将永远照亮在朝鲜人民心中。工作组受志愿军炮兵首长的委托,代表志愿军将士,向傲然耸立、庄严肃穆的烈士墓碑肃立,敬献鲜花,致悼词,缅怀烈士英灵。    

随后,工作组来到崔莹的家,慰问其母亲,向这位妈妈赠送了毛主席塑像,她老人家眼含热泪,双手接过这珍贵的礼物,在门前同王叔叔和张主任合影,她郑重地说:“我要把毛主席当作心中的太阳,永远光照前进!”1600139621209349.jpg    

当笔者准备离开时,王叔叔还告诉我说:“那个被罗盛教烈士救出的落水少年崔莹很早就是人民军大校军官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之后,毛主席嘱其遗骨留在朝鲜大地。

1958年10月,王叔叔所在的炮兵部队就要回国了。包括王叔叔在内的炮兵政治部六位同志,以沉重的心情,到来安南道桧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瞻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桧苍志愿军烈士陵园,建于桧苍东山脚下,背靠一脉浓荫的青松翠柏,远远就能看到那雄姿勃勃的志愿军战士塑像挺立在高高的青色大理石台上,战士手握冲锋枪,目视南方,仿佛高度警惕美帝的侵略行动。在青色大理石正面镌刻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亲笔题词,大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志们,你们流下的鲜血和贡献,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两侧面是郭沫若撰写的铭颂:中国人民唇齿相依,共同团结战斗,英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世界头号敌人美帝侵略军……正面上方镌刻着和平鸽,书有“和平万岁”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志愿军战士塑像后面,是陵园具有朝鲜建筑风格的大影壁粉白墙,上面书写着“向烈士致敬”几个大字。台阶上布满青松和花环、花篮,祭悼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献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     

进陵园大门后,是一方碧草茸茸的平地,有143名中华儿女永久地安息在这里。其中最前排是毛岸英长眠地,前方赫然立着一块用青石精琢细磨而成的墓碑,前面镌刻有身着志愿军军服的毛岸英遗像,上方刻有“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碑文这样记述:毛岸英原籍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

王叔叔一行默默地把一束鲜花敬献在他的遗像前,肃立向他、向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告别军礼。为了时时刻刻缅怀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他们几个人在陵园前面留下了这张照片,并在照片的背面写上:“以鲜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烈士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也告诉我们的后代人,不要忘了这段历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