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烈,四川宣汉人。1918 年出生。1933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 115 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 5 支队连指导员,第 5 团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 3 旅7 团营长,冀鲁豫军区昆张支队副支队长,第 8 军分区 8 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第 1 纵队 2 旅 4 团团长,江汉军区独立第 1 旅、独立第 2 旅旅长,湖北恩施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 23 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 18 师师长,广州军区空军指挥所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1961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百般磨难,死里逃生
      1933 年,年仅 15 岁的王定烈在母亲的欢喜与忧虑中参加了工农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漫漫之旅。参加红军后,王定烈先后在川东王维舟的红三十三军 99 师 295 团 7 连当战士、营部传令兵、文书。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等战斗。由于王定烈粗通文字,被怀疑为富家子弟,列为肃反对象,被关押审讯。幸得军长王维舟解救释放,才免遭杀身之祸。1935 年夏,长征中的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第 99师并入红五军 15 师,王定烈任红五军 43 团团部书记 (相当于参谋秘书)。过草地时王定烈染上伤寒,身体十分虚弱。因他揭发过师长郭锡山的污点,郭锡山以情况紧急为由,将王定烈弃于草地,后被第 43 团政委万汉江救回。由于环境极端恶劣,与王定烈一起参军的 8 位叔侄有 6 人受不了磨难而离队回家,而王定烈坚持下来。红五军西征河西走廊高台溃败后,番号撤销,余部并入红三十军 90 师 268 团,王定烈到 5 连 2 排重新当战士。西路军突围进入祁连山,遭敌一路追杀。                         

      1937 年 3 月,敌人包围了西路军余部。王定烈和战友们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顽强阻击。敌人突然占据王定烈 268 团右翼高地,并拼命向王定烈他们射击,王定烈腰部中弹负伤,昏倒在地。七八个敌人操着马刀冲了上来,将要刺向倒地的王定烈时,战友调过枪口将敌人击毙,使王定烈死里逃生。昏倒的王定烈醒来时,已是下半夜。他在尸体堆中,又找到两位负伤的战友。第二天,他们在一间独屋和二三十位战友伤员相遇。突然敌人追兵赶到,向屋内开枪射击,后冲进屋里向王定烈他们砍来。王定烈额头后脑、双手都被砍了一刀,昏迷在地,等他清醒后起来一看,战友们全部壮烈牺牲。他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沿着小路离开独屋。两天后,王定烈又被敌人俘虏。
      王定烈被抓后,先是关在一个地窖里,随后押到甘州武威,关在一个驿站的马厩里。几天后,他身上的枪伤和 4 处刀伤都化脓生蛆,伤口腐烂,臭味难闻。有一天,来了一位女护士,仔细地为他擦洗伤口。当她翻过王定烈的身子一模,马上就尖叫一声,捂着嘴转身就跑了。原来,王定烈的腰伤处所生的蛆已结成了团,蛆虫直往下掉。过了一会儿,女护士又回来了。她流着泪给王定烈拨下伤口的蛆虫,将腐臭的伤口洗干净,再抹上碘酒包扎起来。女护士已有 20 多岁,对王定烈很是同情,称王定烈为小弟弟,并要王定烈到她家养伤。
      后来王定烈才知道,这个女护士是地下党派来专门照顾重伤员的。在她的精心护理下,王定烈的伤也渐渐好转。1937 年 5 月,军阀马步芳将包括王定烈在内的 300 多名被俘红军官兵押往永登县城编入其补充团。最后,经过一番交涉和斗争,被俘的西路军红军官兵终于回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欢迎。
      百战不殆,战绩辉煌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定烈在由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改编的八路军115 师 343 旅旅部警卫连任战士、班长、保卫员(肖华的警卫员)。1939 年1 月后,王定烈调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 5 支队任连指导员、骑兵连政治委员、第 5 团营教导员、第 115 教导旅第 7 团营长,干部轮训队队长。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郓北支队队长,昆张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第 8团副团长、团长。在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对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一系列战斗,以及著名的郓(城)北巨(野)荷(泽)战役,为创建和巩固冀鲁豫根据地立下战功。     

      1945 年 1 月,豫湘桂会战河南大部沦陷后,王定烈奉命率部南下创建八路军河南军区豫中山查岈山根据地,经历数月的激烈战斗,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日本投降后,王定烈于 1945 年 10 月奉命率豫中军分区第 8 团突破平汉路,长驱七百里,8 天时间作战 13 次,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 5师会合,其所部编入王树声为司令员的中原军区第 1 纵队 2 旅 4 团、任团长。1946 年 6 月解放战争爆发时,率部随中原区军第 1 纵队从宣化店向鄂西北突围。在突围的 37 个日日夜夜,王定烈指挥的第 4 团行程1000 余里,前后担任 5 次后卫、5 次前锋,与敌血战十余次,全团付出伤亡 300 余人、因病掉队 400 余人的巨大代价,但没有损失一个建制班、排。由于条件艰苦,战斗不断,鄂西北游击战争坚持到 1947 年春后,部队损失巨大,王定烈所率第 4 团编入中原军区第 1 纵队 2 旅旅长、鄂西北军区参谋长张才千指挥的江南游击纵队,转战鄂西、江汉,渡过长江南下湘鄂西。随后,再度北上横渡长江,部队改称中原独立旅,杀回鄂中、豫中、豫东,迎接 1947 年 8 月间南下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率部参加攻克新县(经扶)、黄安(今红安)、高山铺等战役。1949 年 12 月后,中原独立旅奉命开辟江汉解放区,王定烈任江汉军区独立旅副旅长,率部驰骋江汉流域,歼灭大量的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1949 年春,人民解放军统一番号后,江汉独立旅改称湖北军区独立第 2 师,王定烈任师长,率部进军大西南,解放重镇恩施,兼任恩施军分区司令员,为解放鄂西地区立下汗马功劳。

      指挥战鹰,再立新功
      1951 年,出任刚刚组建的空军第 23 师师长的王定烈和政治委员魏国远来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亲切接见。朱德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说: “你们要努力学习现代战争、新的科学技术,掌握新的指挥手段。看来,我们‘起家’的‘小米加步枪’要慢慢地装到包包里喽!”当毛泽东听到王定烈也要学习飞行时说: “那好!当师长带头飞当然好,不过组织指挥那一套,你们是有经验的嘛!慢慢就会熟悉的。我们新搞这么一个军种,给战士们插上翅膀飞上蓝天,保卫祖国领空安全,实属必要!”不久,王定烈调任空军第 18 师师长,并率领全师分批由沈阳东塔、于洪屯转场到第一线—— — 大孤山机场。新组建的空军部队技术、人才都十分缺乏,没有空战实践经验,有的飞行员飞行时间不足 20 个小时,根本没有在空中与敌机较量过。王定烈率部队迎难而上,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利用大规模空战稍停的间隙,组织战区飞行,让飞行员熟悉战区情况和特点,先以老带新,后单独执行任务。
      1952 年 3 月,王定烈率领空军第 18 师进入朝鲜参加作战。从 6 月21 日至 11 月 30 日,全师编队出动 74 批 614 架次,飞行 424 小时。在空战中,飞行员开炮 21 次,击落敌机 6 架,击伤敌机 1 架,消耗弹药 1127发。而第 18 师也被击落飞机 3 架,击伤 3 架,有 1 名飞行员在空战中牺牲。部队为空战胜利付出了代价。但是,空军第 18 师指战员在空战中摸清了敌人的规律和特点,揭开了空战之谜,掌握了不同规模战斗的组织指挥手段以及保障方法,为后来提高战斗力和祖国领空防卫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加空战的年轻飞行员的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精神,使王定烈尤为感动。他们虽然飞行时间很短,没有实践经验,但一旦升空参战,每个飞行员都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发扬人民军队“刺刀见红”的精神,毫不畏惧,与号称“空中霸王”的美军空军飞行员进行较量,使美国许多老牌飞行员也败下阵来。
      1954 年,王定烈奉命回国,任中南军区空军广州指挥所副司令员。
      1955 年后,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1958 年,中央决定创办导弹学校,王定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导弹学校校长。这所学校是以河北保定空军第八预备学校和吉林长春空军技术学校为基础,在陕西三原县利用原第十一航校的旧机场修建起来的。命名为“第十五航空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全军所需地对地弹道导弹、岸航导弹、地空导弹技术干部,是当时最严格保密的国防最尖端技术部队。这时,学校一无导弹专业教员,二无教学资料,三无教学器材,可谓“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王定烈与他的同僚们,想尽千方百计,将拟担任专业课的教员送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进修,参加地空导弹部队的改装训练,要求学员既学好兵器理论,又掌握实际操作。同时,由苏联派来12 名专家到学校授课,使导弹学校依期开学,为创建导弹部队培养骨干力量。
      1959 年 7 月,中央军委决定空军、海军和炮兵分办导弹学校。第十五航空学校一分为三,一部分教职员到西安炮兵学校,一部分到烟台炮兵学校,留下的改称空军高级专科学校,为地对空导弹部队培养人才。
      1961 年,王定烈回到广州空军司令部,出任汕头指挥所主任,1963年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总政治部主任萧华被打倒,王定烈也受牵连被免职“批判斗争”。1968 年底,王定烈调任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75 年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1982 年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从 1951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 23 师组建到 1988 年,王定烈在空军和导弹学校整整工作了 37 年,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战功,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发展、壮大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是人民空军的奠基人之一。


      心系老区,翰墨情长
      1985 年 7 月,王定烈退居二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而年逾古稀的王定烈仍然盼望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余生。王定烈是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使他难于忘却革命老区和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和极大牺牲。当他故地重游,访问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革命老区,看到改革开放后老区的面貌在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在改善,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处边远山区相对较为封闭的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依然缓慢人民生活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心里总不是滋味。因而,他想有生之年一定要为老区人民办些实事,这正是王定烈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共同心愿。
      长期以来,王定烈将军的生活都非常简朴。他心中始终想着老区人民。只要是有益于老区发展的各种活动,他都身体力行,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革命的成功,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饱含着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我是老区农民的儿子,是喝着老区的水长大的,为老区人民做些工作是我最欣慰的”。他的肺腑之言充满了对老区的深情。几年间,他先后到湖北、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省市农村调研考察,为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王定烈认为,要“扶贫攻坚,振兴老区”,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使老区早日脱贫致富。他说: “老区脱贫致富不能只靠一日之功,既要经济‘输血’,更需要培养人才‘治愚’”,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方百计,发挥优势。”只有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使老区的经济得到切实有效的快速发展。王定烈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层面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中央和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都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根本,把扶贫工作做实做好,帮在根本问题上,使老区经济在较短时间得到较快发展。1992 年,王定烈应邀回四川宣汉参加水电站竣工典礼。庆典活动后,他特意前往老区调研,对沿途人民群众反映的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老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主要是受交通运输、信息不通、乡镇企业太弱,缺乏加工能力等问题制约。他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重用人才,自力更生,并提出“振兴经济靠科技,科技兴隆靠管理,管理优劣靠人才”的观点。他的建议,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了繁荣大西北经济,解决北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王定烈和百位老将军,数百位专家和国内外众多有识之士一起提出兴建以大西线引水,根治黄河为目的的“朔天运河工程”的设想。他期望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宏图伟业能够得以实现。“习文学书”,王定烈自幼情有独钟。参加革命后,南征北战,飘忽不
定,无暇顾及;新中国成立后,军务缠身,无心专注。离开工作岗位后,偶尔提笔挥毫才觉得“书法乍看不新鲜,执笔方知纸上难;都道后者可居上,唯我落后数百年”。他决心重拾笔墨, “书文翰墨从头起”,于是从头学习书法、作文赋诗便成为王定烈晚年生活的一大乐事。“年过花甲方揖别孙吴,岁逾古稀始师拜二王”。他不但坚持从头学起,而且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凡有书画展览,王定烈必定前往观瞻,虚心请教大家,博采众家之长,亦常与后起之秀交流切磋,汲取新的养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获益匪浅,大有长进。

      经过几年的“补习”结出丰硕的果实。他的作品先后被收入《新中国百人书画系列集》、《百名将军书画集》、《开国将军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墨宝选》、《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等书画专辑中。许多省市开展活动时也约请他题词。他为贵州省瓮安乌江大桥落成题词是: “疑长空腾龙落地,似仙家巨臂抚天;创当今世界奇迹,赏大桥美化人间。”北京第十一中学校庆时,请他题词,王定烈这样写道: “新枝胜于老枯枝,得靠老杆多扶持;寒冬过后春日至,十亿龙孙跃华池。”王定烈晚年习字师拜“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功力颇深,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刚中带柔,为大家所欣赏。习文学书,修身养性。王定烈不慕虚名,他“喜时奋笔疾书,忧时挥毫泼墨”,把他带进了一个神奇安谧的境界,使这位百战将星,心静气和,笑傲人生。他说: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总有许许多多的波折,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论道路怎样曲折,人生怎样坎坷,征途怎样遥远;无论有多少激流,毕竟已经走过,义无反顾地走过。”2014 年 11 月 18 日,这位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开国将领,无怨无悔,悄然离世而去。
                                         撰稿者系广东省惠州市抗美援朝历史研究会会长

                                                                      供稿人:福建志愿军之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