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甘岭战役
1.上甘岭战役背景
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至1952年10月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军对敌方发动了五次重大战役,以高昂的代价和牺牲,予以敌人沉重的打击。此时,战线基本上对峙在三八线的南北地区。为了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朝鲜问题,敌我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敌方为了增加谈判筹码,迫使我方就范,计划用代号为“摊牌行动”的军事行动,向三八线以北的我方进行攻击。
海拔1061.7米,峰峦叠起,沟堑纵横的五圣山坐落在三八线以北,它象一座天然的堡垒向南守护着北朝鲜。敌方要向北攻击,必须越过五圣山。一旦五圣山失守,那么从五圣山向北至平壤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便可长驱而入,而我方则再无险可守。所以,只有守住五圣山等山地天险,才能阻挡敌方的进攻。
联军第八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的战略思考是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我方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他们秘密地对战地反复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密勘测,制定出详尽的作战计划,企图在中线打开志愿军防御的大门。范弗里特是个火力制胜主义者,他的拿手好戏是运用火海战术,即使用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甚至向上不封顶的弹药量对敌方实行灭顶式的轰炸。范弗里特的口头禅是:“没有什么阵地是十万发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十万发不行,那就再来十万发!”凡是美军将要踏足之地,他都要先把它炸成没有生命迹象的焦土。军史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五圣山山洼里有个名叫上甘岭的小村庄。它的南边有两座无名山头高地,右手边高地海拔597.9米,左手边高地海拔537.7米,敌方分别称之为三角岭和狙击手岭。这两个高地加起来约3.7平方公里,是普通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三角岭高地共有十二个阵地,狙击手岭有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一共九个阵地。 根据“摊牌行动”的作战方案,范弗里特的如意算盘是用其第8集团军2个营的兵力,在16个炮兵营280门火炮和2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计划以伤亡200人的代价,在5天时间里占领三角岭(即上甘岭)及狙击手岭。
1952年10月14日,朝鲜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天。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气温近于摄氏零下30度,严寒刺骨。猛烈的北风卷着飞雪,向志愿军战士们迎面扑来。历时43天、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以597.9和537.7高地争夺战的形式打响了。
天刚蒙蒙亮,美军以约300门大口径火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对上甘岭两个阵地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狂轰滥炸。炮火最猛烈时,平均每秒落弹高达六发之多。据考证,14日这天,美军共向上甘岭发射、投掷了约20余万发炮弹、15.5万余发重机枪子弹、233枚航弹。如此猛烈的炮火,摧毁了我军全部的地面工事。剧烈的爆炸造成了天塌地陷的强烈的冲击波。在昏暗的坑道中,志愿军守备部队的战士们被头上剧烈的爆炸震得上下翻滚、五脏俱裂、宛如置身于恐怖的地狱之中。有的战士甚至被活活震死!
我们的对手美军是一支战略战术素养极高的军队。在美国建国后的100年里,几乎年年进行海外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海外作战的实战经验。我军面对的美7师,更是一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王牌部队。尚且不论其压倒性的、延及纵深的空、炮、坦克火力协同战斗攻击力,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和规模毫不逊色于前方的战斗耗费,比如美军医护单位,由前线卫生营、运输队、担架队组成,人数数以千计。所配备的直升机、坦克装甲运兵车、大量的各型机动车辆,能迅速完成物资前送和伤员后运至装备精良的后方医院。步兵攻击时,组织严密,章法有序。攻击部队编成突击队、预备队、劳工队、运输队等,各司其职。战斗攻击分波进行,一波接一波。携带大量机枪的突击队占领阵地后,配置自动武器超出突击队一倍以上的预备队马上接替。携带制式器材的劳工队立即构筑临时工事,投入守备。劳工队的工兵修筑工事水平高,可在短时间里完成地堡、战壕、布置铁丝网等工事。他们往往在山顶、山腹和山底处修建三处阵地,便于攻守自如。那个年代,美军已经每人都配备了防弹衣。
2. 537.7和597.9高地争夺战
上甘岭战役于10月14日凌晨开始,参战部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下属第15军和第12军。军首长分别为秦基伟和李德生。具体参战的是15军第45师133、134、135三个团,15军29师86、87二个团,12军31师91、92、93三个团和12军34师106团,共九个团的兵力,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余新兵,共4.3万余人。投入炮兵火力:计山、野、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高炮47门。
联军的作战方式是天亮以后,先不惜工本地使用大炮、飞机和坦克的火力协同进行地毯式轰炸,摧毁我军地面工事,纵深封锁切断我军补给和增援渠道,迫使我军阵地孤立无援。在炮火向前延伸后,密集的步兵以战斗队形向我阵地开展波浪式冲锋。我军在坑道中一躲过轰炸,就跳出掩体迎敌,短兵相接,轻重武器并用,直至白刃肉搏。处于劣势死地时,我英勇的战士不惜以用身体堵枪眼、拉响爆破筒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以这种方式壮烈牺牲的我军战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之多。由于我军抱着“寸土不丢”,“人在阵地在”的战斗原则,对白天丢失的阵地,不分昼夜地进行反攻收复,常常形成昼失夜反的局面。这种多次反击、多次收复的战法,虽然战果可观,但是在反击中我方用兵过多,投入战斗仓促,面对装备精良、斗志顽强、训练有素的敌军,我军伤亡巨大。开战后的头7天中,15军45师投入战斗的兵力达到了21个连,占全部兵力的77%还多,各连的伤亡都超过了半数,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到10月23日开战后的第10日志愿军45师伤亡超过4000人,反斜面坑道中的残存的兵力,已经不成建制,45师就此失去了反击力量。
除了三兵团陆续给十五军补充了2000多兵员,指挥作战的15军军长秦基伟还决定从军部的直属部队和机关中抽调人员补充四十五师。被抽调的机关人员源源不断地向坑道增援补充,师团两级机关的连勤杂人员很快就都用光了。10月24日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秦基伟将自己的警卫连96人派往597.9高地。结果在通过上甘岭山脚下的炮火封锁区时,遭受到巨大伤亡,只有24人到达一号坑道。十五军自成立以来,大小数百战,还从没用上军警卫连,初次上阵损失就这么惨重,直到战役结束秦基伟还痛心不已。
(作者 武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