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世界屋脊,搏击在高寒缺氧的暴风雪中,堆砌洞穴的石子,肩扛沉重的钢轨,伴随着青藏线的诞生。2000多年前的唐朝文成公主和藩出嫁西藏,从大唐长安一直车马劳顿的走到拉萨,整整走了三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乘坐青藏铁路直达列车4064公里,只要区区44小时。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到两个昼夜就可以到达,快捷而安逸。这样的提速,满满的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人们行走在青藏铁路线上,看山看水看高原,难免不想起那一代的筑路人。那铁道兵半个多世纪修天路架金桥喋血青藏线的多少动人故事会涌上我们的心头。


  冬季施工的难题

  在高原最闹心的就是那里冬季太长,室外有效工作日太少。一过国庆节,雪域高原便进入了漫长的冬季。此时气温最低能低到零下四五十摄氏度。

  铁道兵早晨出操回来,从来不敢光着手去拉铁门把手,那样会像有强力胶一样粘住你的手。你一拽,那刺啦啦的剥离声,听着会让人心里发毛。

  在天寒地冻的北方,正是猫冬的季节,男女老少挤在滚热的炕头上。或者嗑嗑瓜子,唠唠嗑,或者搓搓麻将,打打扑克,或者干点儿零七八碎的农活。没有非办不可的事情,谁也不乐意到冰天雪地里去。可是在雪域高原,整个冬天都停下来施工。在铁道兵那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忘不了铁道兵在青藏高原冬天最爱干的事情就是砸道砟。战士们头戴着皮帽,脚蹬着大头鞋,身穿皮大衣,带上皮手套,全副武装走出帐篷,大锤小锤,狠劲儿的猛砸一会儿。干得满头大汗,便脱下大衣,摘掉皮帽子。一个班干下来。不但不累,还乐呵呵的呢。你想要是一冬天都没活干,铁道兵这些小伙子们窝在帐篷里该是多么憋屈啊。

  在冬天战士们不但干砸道砟这样的简单活儿。修桥,这个复杂的活儿也要干。平时在江河修桥就够难的了,冰冻时节更是难上加难。河面坚硬如铁,开挖桥墩的基坑,一镐抡下去只能啃几块冰渣。不过,这也难不倒铁道兵。

  铁46团担任勒蒙河桥和浚河桥群施工任务,部队创造了“冰棍儿炮”。就是在工地上架起火炉,将钢筋烧的通红,再用大锤砸炮眼儿,连烫带砸,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十几倍。更绝的是炮眼装填炸药以后,要用冰块压在上面,四周马上浇水,随冻随浇,将炮眼封的结结实实,这样反而大大增强了爆破的威力。诸如这些冰棍炮这样的创造发明,铁道兵整个施工过程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

  铁道兵这支工程部队中从来不缺少行家里手,从来也不缺少铁路建设的人才。在修建青藏的铁道兵就像解扣子一样,解开一个又一个。在呵汽成冰的风雪高原浇筑混凝土,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加温和保温,水、沙石、水泥以及搅拌都必须保持在零上几摄氏度,方能顺利地浇灌。

  铁道兵就在火炉上烧水,在铁板上搅拌沙石和水泥。在基坑上面搭上帐篷,生上火炉。灌浇好的桥墩几天之内既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又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技术上,他们称之为这是桥墩“养生”。否则,桥墩就会被冻成豆腐渣报废。

  建桥难,护桥更得像伺候月子婴儿一样。昼夜需要有专人精心的呵护。白天好办,夜晚难熬。不睡,人撑不住,睡吧,又怕睡过了头,误了添煤和观察记录温度。

  修青藏铁路时部队燃料存在很大的缺口。青海省天峻县当地群众就收捡牛羊的粪便作为燃料来取暖保温。从八九岁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阿爸老阿妈每天都去拾粪不辞辛苦不惧寒冷,把一筐筐的牛羊粪送到了铁道兵施工的工地。

  铁道兵时刻记着毛主席说的”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指示。工作中一丝不苟,在缺乏高原冬季施工经验的情况下,铁道兵的工程师发现桥墩上出现了质量问题,逐级上报到铁道兵部,总工程师亲自下来复查,最后一致决定炸掉所有的桥墩全部重建。所以铁道兵在整体由军转工时,战士们曾经自豪的说,铁道兵建的工程,从来就不会出现“豆腐渣”。


3b741fd41d6e42ea823f2ff0d5633db8.jpg

  浮在死海海上的万丈盐桥

  在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南部,一个举世闻名的湖泊察尔汗盐湖。沿湖周边地势平坦荒漠无边,但风景非常漂亮,整个湖面好象是一片刚刚耕耘过的沃土。又像是鱼鳞一层一层,一浪一浪的。遗憾的是,地上没有绿草,湖中没有游鱼,天空没有飞鸟,这里是一片的死寂。    

  察尔汗是蒙古语,意思是盐渍。盐湖地处戈壁瀚海,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很长,水分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

  因为长期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的坚硬。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盐湖上还建有一条长32公里的公路和铁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浮在盐水上的万丈盐桥。规划中的青藏铁路要从茫茫盐湖当中横穿而过。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盐湖高原冻土是铁道兵碰到的新课题。

  对于铁七师37团的官兵来说,这是一项丝毫不亚于厦门海提的超级困难工程。盐湖附近寸草不长,鸟飞不过。夏季酷热,冬季奇寒,连空气也都带着咸味儿,在这里施工,衣服被褥和帐篷受到盐和卤水的严重侵蚀,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变得像纸片儿一样的酥脆。

  军用胶鞋你几天不穿就变形了,新鲜蔬菜放在地上会自然的腌成咸菜。战士们吃水要开车到5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拉。但是盐湖上修建铁路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有人做过实验。在铁管里灌上两米深的水放进盐湖,一年之内就会全部蒸发掉。年复一年的大蒸发,形成的盐盖比一般土层要坚硬得多,而这种坚硬的盐盖遇水就会融化,给施工带来了世界的难题。

  沿湖两岸还有大片的盐渍土,属于饱和粉细砂震动液化地带。盐湖及其两岸的这些地段是铁路建设的特殊不良地质,他们的总长度超过100公里。铁路能不能通过察尔汗盐湖?早在上世纪中叶,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以及西北研究所,铁道部第一设计院等单位就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盐湖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从理论上肯定了在察汗盐湖上修建铁路的可能性。

  但是铁路要顺利的通过盐湖及其南北两岸,还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在南北两岸,有一个全世界都找不到的特殊地段。叫做饱和粉细砂震动液化地段。这种地层软似海绵稍遇震动,就变成小米粥一样的稀糊。你用竹竿往地里猛一插,就是一两米深,在这样的地段。要修建路基,要经受住火车通过时的巨大震动,就必须要加固基础。

  科研工作者建议采用往地下打密集砂桩的办法。就是用砂桩机把砂粒灌入地层中筑成一排排的砂桩骨架,使火车在经过时,它的震动力能够分散在密实的砂桩上,以消除震动引起的液化现象。

  这个方案能不能付诸实践?施工中依靠什么技术规范?这都是未知数。在这个节骨眼上。铁道建筑科研院的人员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了工地。四月的盐湖寒凝大地,白天工地上无遮无拦,狂风怒吼,夜里气温急剧下降,研究人员和战士们一样住在军用帐篷里,白天迎着风沙上工地指导实验工程,晚上他们就在帐篷里掌灯夜战。查阅国内外资料,研究施工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难题。

  研究人员在盐湖上度过了100多个紧张的日日夜夜,在铁道兵第七师指战员的协助下完成了紧密砂桩的实验工程,他们经过技术攻关,采取紧密砂桩和加密地层施工办法,成功征服了地下溶洞和粉细砂震动液化地带。

  工程艰难并不是唯一的困难,让人难忍的还有盐湖恶劣的自然环境,盐湖坦荡无垠。地上不长草,天上不飞鸟,风吹满湖沙。在太阳的照射下,湖中高浓度的盐碱气体大量蒸发。长期受这种盐碱气体的熏蒸,常常让战士们头晕,四肢无力眼睛红肿,身上长疥疮流黄水。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巨的工程任务。官兵们毫不退却,大家只有一个愿望,早一天完成青藏铁路的工程任务,造福于祖国和人民。察汗盐湖铁路路基工程受到当时国家建委的表扬,先后获得了铁道部优秀设计奖、铁道部优质工程甲级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铁道兵第七师被称为高原筑路雄狮

  国内没有定型的即密砂桩设备。铁路建设者就学习外地在淤泥里打砂桩的经验,自制了四台龙门架式的振动挤密砂桩机。由于这里的自然条件不同,砂桩机的活塞容易脱落,为了试制出适应这种特殊地层的砂桩机,人们废寝忘食地去攻克难关。经过反复试验,他们试验出了三种新的砂桩机刀具,十分锋利,装载在砂桩机上能够像尖刀一样直插地层的深处。经过十个多月的奋战,铁道兵部队在五公里长的饱和粉细砂震动液化地带,共打入了密集的砂桩57000多根,相当于钻透了15座珠穆朗玛峰。

  闯过一道难关,又遇上一个拦路虎。在盐湖北部边缘铁道兵和溶洞区相遇了,1.76公里长的路上分布着数以千计的溶洞,很显然在溶洞上不可能筑起稳固的铁路路基。要处理这些溶洞必须先摸清溶洞里面的分布情况。明洞好找,要找没有露出地表面的暗洞可不容易。战士们就在岩层里头“扎千针”加密钻孔,首先弄清楚了大溶洞的分布。在填补溶洞时担负这项任务的19连战士们穿上高筒的水靴,泡在浓盐水卤水当中。手持钢钎铁棍,七八个人站成一排,像探查地雷那样一寸一寸的向前试探,再小的溶洞也绝不能放过。

  溶洞情况摸清以后,接着就得填补。可是湖面上一望无际的都是茫茫的卤水,上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沙土和石头呢。就在战士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几位技术人员想到了离铁路线不远的青藏公路。他们知道修建公路时,施工队伍用盐湖水蒸发量大的原理先在路面上铺上盐砟,再浇上卤水,干了以后就成为坚硬而又平整的道路了。这种道路甚至在维修时候也不用沙土和沥青,直接从附近捡一些盐盖铺到路上,从路边的盐水坑里拉来卤水浇上,很快的就能把公路整得平整。也不需要花费什么其他的材料。

c74ff201d7200001137b170f1c0b6f70.jpg

  想到这里铁建技术人员的眼睛亮了。如果也能就地取材用盐块来铺筑,路基承载力或许比土质的路基更大,跑火车也应该没有问题。有时候想法是美好的,却在实践当中遇到了麻烦。进入盐湖。湖面上那层盐就好像铁板一块,有什么办法能够把坚硬的掩盖破碎,再用它筑成路基呢?传统的办法根本不奏效。推土机加足马力只能在盐盖上刮出一道道的白印。打眼儿放炮,一炮也只能蹦一个鸡窝大的洞。战士们向养路工人学习施工经验。养路工人说要用水攻。由于盐湖上没有淡水,战士们就炸开了冰盖。取出了黄绿色的卤水。神了,这一试果然好用。

  那些日子里,盐湖天天刮着五六级的大风,卤水刮到战士们的脸上,顷刻间便是一片红肿,卤水溅到衣服上,衣服就像刷了一层白漆。当战士们冒着大风和卤水打交道的时候,恰好下了两场难得的及时雨,

  战士们高兴的忘掉了疲劳,抓紧大好时机冒水作业,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终于啃掉了这块硬骨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察尔汗盐湖上终于架起了一座钢铁的长虹。

  铁兵血战关角山隧道

  高原海拔第一场铁路会战,当翻越了海拔3847米的关角山垭口以后,满眼都是怪石嶙峋,狰狞而立。白雪皑皑的连绵高山,在号称天路的青藏线上,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关角隧道就在天峻县通过。50多年前铁道兵在这里修建了一条长4.4公里的隧道。在世界铁路史上被称为是神话。

  50多年以后。当青藏铁路再次上马的时候。中国铁路建设者再次在这里续写了奇迹和神话。他们在关角山的肚子里修建了一条长度为33公里的双洞单线隧道。目前这样的高原隧道已经拥有了三个桂冠。一是中国第一长隧,二是世界在建第一长隧,三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

  50多年来,几代铁道兵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建设青藏铁路,值得回顾和纪念的事件真是太多太多了。转制以后的铁道兵,现在是中铁17局、20局、16局集团作为青藏铁路建设的功勋部队,书写建设青藏铁路的悲壮历史,已经成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跨世纪的绝唱,永载国家史册。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当中,这支英雄的群体先后建成了20世纪号称世界第一高隧的关角隧道和本世纪世界第一高风火山隧道。这两项工程的里程碑,代表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两个时代。从技术管理和施工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的时代印记已经成为两个时代最典型的代表作品。

  当火车过了天峻,就逐渐离开了环青海湖的牧场,到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着就会通过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路段海拔最高的关角隧道。50多年来,虽然脱下了军装的铁道兵转制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军魂不散的中国铁建的劲旅雄风,继续在这里续写着奇迹和神话。

  他们在这登天的梯子上又修建了一条长度近33公里的地下长廊。从而让山不在高,让路不在远,使得青藏铁路一直通向目的地。关角隧道老线全长4000米。新关角隧道作为西宁到格尔木铁路二线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转制后的铁道兵采用钻爆法施工。全程33公里隧道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负责设计。到2011年9月1日中国铁建16局集团。参建员工在平均海拔3600余米的高原缺氧地带,在关角隧道进口段打赢了第一场攻坚战。

  新关角隧道建成以后,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的运输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列车冲过关角隧道的时间将由原来的两个小时缩短为20分钟。青藏铁路哈格段的隧道工程全部集中在关角沟和锡铁山。总共有隧道16座。总长度6969米。

  关角隧道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当年筑路大军如同红军长征的湘江之战一样。铁道兵曾经在这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铁道兵的浴血奋战,就没有青藏铁路的胜利通车。为此,55条年轻的军人生命永远长眠在了雪域高原。烈士们把伟大的关角隧道留在了这个世界上,也把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痛留给了他们自己的亲人。

  天峻县为了纪念和凭吊牺牲的55名战士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烈士所属单位是原铁道兵第十师46团89346部队,原铁道兵第十师47团89347部队。抚今追昔,令人心怀激荡。共和国的大道下,有多少铁道兵铺就的石砟。共和国的大厦上有多少铁道兵添加的砖瓦?这足以让铁道兵战士们引为自豪。

  兵歌雄壮的旋律像一股巨大的旋风,直冲九霄,横扫昆仑,回荡在天地之间。铁道兵在青藏线一期建设的全部过程当中。共牺牲了309名战士。其中,铁道兵第十师牺牲201人。第七师牺牲108日。当寻找这108位战友名字的时候,发现他们入伍的地方都不一样,而牺牲的地点却是一样的。全部都填写着青海省大柴旦。大柴旦是他们的归宿之地。也是他们的再生之地。他们牺牲以后。多半埋葬在荒原当中。鉴于当时的困难,战友们只好插上一块木牌,写上他们的名字,就算是他们的墓碑了。

  2000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上马的时候,以铁七师为首的中铁建17局集团决定沿青藏线,要寻找早些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们。让英魂到格尔木的铁道兵烈士陵园报到。青藏铁路应该是他们的再生之地。青藏线上的老铁道兵说过,“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铁道兵的意志更强,海拔高,我们的追求更高“”。从铁道兵建设者的口号当中,人们看到了什么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面对生命禁区的严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面对技术更复杂,条件更恶劣,保障更困难,任务更艰巨的严峻工程考验,10万筑路大军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三次进军青藏高原,改写了世界铁路的英雄篇章。

微信图片_20200915074607.jpg

  铁道兵说,上了青藏线,就是要做奉献。很多人感叹,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力,没有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高原铁路的人间奇迹。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2000年前的屈原留下了脚踏祥云,游览昆仑的梦想。今天在可望可想而不可及的世界第三极,在铁道兵战士的奋争下,青藏铁路娇若游龙,飞舞于世界屋脊之巅。建设青藏铁路过程当中。铁道兵锤炼的那种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作为民族记忆镌刻在了地球之巅,回荡在江河之源。

  今天青藏铁路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致富路,连心路。团结路、幸福路。抚今追昔,让我们向远去的铁道兵种致敬,向长眠在雪域高原英勇献身的筑路英雄脱帽默哀,致以军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