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了《漫谈节约》一文,瞬间撞开了我记忆库房的大门——想起了一首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记得很清楚,那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恰在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一九六零年),唱歌老师教了一首歌曲,即上面提到的“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为什么印象深刻呢,因为就在那学期,学校举办了一次歌咏比赛,我们班在班主任李香绵老师的带领下搞了一个诗歌联唱,结果得了全校第一名。上节目有时间限制的,因此李老师选了两首歌曲,一是上述的,二是《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歌颂农业“八字宪法”颁布的歌曲。记得很清楚,诗歌由女同学赵乾珠朗诵,唱歌由男同学林成星领唱。

  歌词的第一段现仍记忆犹新,不妨记下来与大家再次温习共享: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哎咳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不能一日烧。第二段,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后面的词确实记不住了,毕竟六十年了。然而笔者以为,单单这一段就足够了。虽然歌曲诞生于举国人民需要勒紧裤带的那个年代,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在当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天过上了好日子,就可以摒弃勤俭了吗?如果有人这样想,那我们怎么面对先人“未雨绸缪”的教诲呢?又怎么领会毛主席曾经教导过我们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呢?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制裁、抹黑、打压无非螳臂当车,泥牛入海罢了,十四亿中国人民照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是第一层,是从物质方面探讨,下面我们不妨探讨一下第二层的内涵。

  漫谈,笔者以为用词既恰当又贴切:“漫”者,泛泛也。可以宽泛的从各个角度去论证一个道理或者叫作观点(现在习惯上称为理念),什么理念呢?文章说的很清楚——站在时间的长轴里看问题。既如此,那就让我们看看正派的、有志的,有事业心的人们是怎样给时间定义的:

  文学家说:时间是跳跃的文字。

  医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

  教育家说:时间就是知识。

  军事家说:时间就是胜利。

  史学家说:时间是公正的法官。

  哲学家说:时间是真理的载体。

  美学家说:时间是生活的希望。

  工人说:时间就是财富。

  农民说:时间就是粮食。

  经济学家说:时间就是资本。

  那好,让我们用反证法去逐一理解好了:难道文学家的每部作品不是时间的积累么?难道医学家不是用争分夺秒去挽救生命么?难道教育家传授知识给我们不是时间的延展么?难道军事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是时间的决断么?难道史学家的“盖棺定论”不是时间的验证么?难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需要时间这个载体去证明这一真理么?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小康生活,难道这不正是美学家们所期望的么?倪志福钻头的发明(在倪志福的提议下,现在称为群钻),让机械工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十几倍,乃至几十倍,难道不需要用时间来计算么?春种晚一天,秋收晚十日,这是最基本的农业常识,难道说时间就是粮食没有道理么?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四十年的时间不是资本么?

  不言而喻,文章的“节约”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而是劝诫我们要在方方面面都应养成节约的习惯,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了一种不需约束的高尚素养。愚人浅见,这才是作者赋予本文的用心所在。

  故此,不才由衷的为此文点一个大大的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