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到2000年,天命之龄的我正值人生阅历丰富和艺术修养提高时期。这期间,许多工作和生活的事情常使我诗兴油然而生,随笔录下所感所悟。这些诗词本来是自我欣赏之作,可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或朋友的要求,竟承蒙三位作曲的倾力相助,先后有七首诗词被谱曲成为歌曲。这些歌曲不但丰富了木兰县的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有的还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弘扬主旋律,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日木兰县工会主席韩玉杰同志约请我为其举办个人歌曲创作演唱会提供歌曲创作的背景资料。借此机会,将相关情况一并写出。

一、踏青山兴旅游,吟唱《木兰风光赞》

1997年元月,我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参加领导科学理论研讨会时,与省旅游局长宁士敏同志相识。会议期间,就木兰县鸡冠山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笔者向宁局长请教。为增加可信度,我让建国乡同志带去鸡冠山照片请宁局长观赏。宁局长对木兰鸡冠山旅游资源很感兴趣。是年5月,笔者受时任县长张克同志之托到牡丹江市参加全省旅游工作汇报会。会上承蒙宁世敏局长批准向与会人员放映由笔者监制电视专题片《北国旅游奇观》。这部电视专题片在省旅游局同志头脑中加深对木兰县风格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印象。为加大木兰县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从牡丹江市开会归来,笔者即被吸收到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任副组长,协助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贾宝纯同志主抓旅游资源的踏察和宣传。为掌握木兰县旅游资源第一手资料,从5月中旬起,笔者开始以鸡冠山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踏察工作。对于坐惯办公室的人来说,回归大自然是享受,何况木兰县鸡冠山春季自然景观又特别奇妙。笔者与县旅游局申建华、建国乡幺彦喜和组织部宋志文等同志连续三天吃住在大山里,起早贪晚登山踏察旅游路线,拍摄景点照片和录像。一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也没有空闲时间吟诗放歌。    

那么,笔者创作的第一首歌词《木兰风光赞》是如何而来的呢?这要从省旅游局长宁士敏一行到木兰县踏察旅游资源一事说起。

受牡丹江旅游工作汇报会上放映《北国旅游奇观》电视专题片启发和省旅游局资源处郭云鹏处长推荐,1997年7月上旬省旅游局全体同志到木兰县踏察旅游资源。带队的宁士敏局长爱好诗词,登鸡冠山时,每看到一处独特的景点,他总要认真打听向导一番,然后在小笔记本上记上几句。有时他还要即兴吟出几句。既然来客中有喜欢诗词的,木兰的同志也应该有所应和才是。于是笔者根据省旅游局同志们这次到木兰县踏察旅游资源到鸡冠山和香磨山水库所能看到的著名景点为题材赶写一首《木兰风光赞》:

雄鸡一唱春光好,蛟龙两卧景色新。

一帆风顺吉祥地,双塔雪瑞如意身。

宝刹巍峨夏风爽,玉湖荡漾秋水深。

龙江旅游独一处,北国奇观醉游人。

第二天上午,省旅游三位局长和各位处长在香磨山水库会议室同木兰县同志共同研究旅游资源宣传、开发和保护的问题。宁士敏局长主持会议,木兰县人民政府县长、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张克同志作汇报。我在介绍相关情况时,特意朗诵《木兰风光赞》这首诗。宁士敏局长向我索要了这个诗稿。这首诗配我拍摄的《一帆风顺》照片后来先后在多家省内外报刊发表。

这首《木兰风光赞》诗歌又是如何变成歌词的呢?这要从编辑电视风光专题片《风景这边独好》谈起。为加大对外宣传旅游资源力度,根据省市旅游部门要求,1998年初,县里制作旅游专题电视片《风景这边独好》。为增强专题片的效果,我采纳同志们的建议为专题片配上插曲。《木兰风光赞》被作为首选歌词。根据同志们的推荐,作曲的任务落到时任县信访办主任韩玉杰同志名下。

接受任务后,韩玉杰同志提出:“作为歌词,《木兰风光赞》还应该续写一段词,不然的话,曲子不好谱,歌也不好唱。”

我采纳其建议,根据木兰县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未来发展和木兰民俗特点又创作一段歌词:

飞舟剪皱松江水,风车摇散蒙山云。

碧波垂钓觅乐趣,红叶登攀强身心。

元宵滚冰誉中外,中秋放灯泣鬼神。

龙江旅游独一处,北国奇观醉游人。

不几天,韩玉杰同志就完成这首歌词的谱曲工作。经过文工团演员的试唱,大家都表示满意。1998年春节期间,这部风光电视专题片《风景这边独好》作为春节贺礼在荧屏上与广大木兰观众见面。县文工团独唱演员王文学同志在春节团拜会上还激情演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在木兰产生广泛影响,增强了木兰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县里以后招商引资工作中,这部电视风光专题片曾多次向外地客商播放,加深他们对木兰的了解,增进和木兰同志的友谊。

“风车摇散蒙山云”,这句歌词指的是开发蒙古山风力资源建设风力发电站。当时这一目标还仅仅是是招商引资的想法。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愿望变成现实。这首歌曲是我与作曲家合作创作的第一首歌曲。这段创作实践使我体会到从事歌曲创作的莫大乐趣,感受到一首健康的歌曲赋予人们的精神力量,由此萌生了与作曲家合作继续创作格调高雅歌曲的念头。

二、勇抗洪抒豪情,《水调歌头》显风流

1998年是让人们终生难以忘怀的年份。因为凡是亲身参与那场气壮山河的抗洪斗争的人们无一不被伟大的抗洪精神所感动所激励。以至多年过去,每每谈及此事哪位抗洪将士不为之动容?我作为木兰县九八年抗洪大军的一员,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有幸在松花江畔奋战了近两个月时间。不论是负责指挥洪泛区群众安全转移,还是负责指挥木兰镇东部战区抢险保坝,都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在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前向党和人民交了合格的答卷。当26万英雄的木兰儿女用20年一遇标准的堤坝成功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时,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之情即兴填写了《 水调歌头·抗洪98》,纵情讴歌木兰人民抗洪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水调歌头·抗洪98

洪怪作妖浪,

肆虐遍城乡。

鄂湘抢险火急,

水患窜龙江。

浊浪排空难当,

水位居高不让,

松嫩逞凶狂。

小试擒龙手,

看吾好儿郎。

 

固堤坝,

看弱段,

打围桩。

干群上阵,

决一死战气昂昂。

才闻冰城消险,

又见木兰无恙,

告慰党中央。

奇迹惊全省,

青史写华章。

1998年9月初,这首词在哈尔滨市《城乡时报》发表。1998年9月21日,木兰县委、县政府召开战胜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总结表彰大会。县文工团在为这次大会准备节目时,该团同志向我索要歌词。这首《水调歌头·抗洪98》又交给韩玉杰同志。他满怀激情为这首词谱了曲。那天演出时,全场观众的情绪都十分激昂。会场上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当演员演唱《水调歌头·抗洪九八》时,笔者的热泪禁不住潸然流下,眼前浮现出两个月来,抗洪斗争中干群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勇斗洪水的一个个难忘的场面。

1999年新年前,为准备县委、县政府春节团拜会的节目,县文工团的同志又找到我的头上。九八抗洪斗争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那些动人的场面仍然使我十分留恋,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一首反映木兰人民九八抗洪斗争的歌词《抗洪赞》:

木兰儿女心花放,

抗洪九八铸辉煌。

万众一心战洪虐,

降龙伏虎慨而慷。

公仆们,好榜样,

挺起铁脊梁。

突击队

打硬仗

血汗洒堤上。

老百姓,

跟党走,

誓死保家乡。

战洪虐、斗恶浪,

大智大勇锁大江。

蒙山巍巍松水长,

木兰人皆好儿郎。

齐挥抗洪英雄手,

快马加鞭奔小康。

这首歌词经韩玉杰同志谱曲,在县里1999年春节团拜会上演出。感人的歌词、高亢的旋律,加上演员动情的演唱引来观众席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而词作者本人则眼噙泪花沉浸在对九八抗洪斗争往事的回忆之中。感觉告诉我,一首能够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的歌曲才有可能是一首受到大众欢迎的歌曲。

三、爱祖国做赤子,《为祖国留下什么》

2001年9月21日是笔者五十三岁生日。对于“而知天命”的人来说,在悄悄度过自己生日之际,一个强烈的念头在心中涌动,那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才更有意义?特别是在生命之舟已驶过大半航程,剩下的航程如何前行,才能使人生的价值更加辉煌?才能给后人留下无悔的交代?那天夜里,趁着酒兴我在灯下即兴写下这首《我们为祖国留下什么》,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志向,同时也以此与同志、朋友和亲人共勉。

一张普通的问卷,

终生伴随你和我。

你我用无悔的年华来回答,

我们为祖国留下什么?

我们留下辛勤的汗水,

我们留下欣慰的收获。

我们留下忠贞的儿女,

我们留下宝贵的探索。

我们留下高山的理想,

我们留下执著的拼搏。

我们留下大海的胸怀,

我们留下壮美的楷模。

啊!

我和你,你和我,

我们把责任和奉献

留给伟大的祖国。

 

无数杰出的答卷,

会聚亿万你和我。

你我用赤子的忠诚来回答,

我们为祖国发尽光和热。

汗水浇灌出神州的美景,

收获凝结成华夏的硕果。

儿女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探索激荡起科学的凯歌。

理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拼搏是我们人生的欢乐。

胸坏让我们无私坦荡,

楷模激我们赴汤蹈火。

啊!

我和你,

你和我,

我们把光荣和自豪

留给伟大的祖国。

歌词写成之后,韩玉杰同志为其谱了曲。从《木兰风光赞》到《我们为祖国留下什么》,韩玉杰同志先后为笔者谱写了四首歌的曲子。对于该同志的辛勤付出在此谨表谢意。

四、赞高风学楷模,即兴捧出《爱国曲》

1998年,木兰县一位普通乡镇干部经组织部同志介绍进入我的视野。这位同志名叫柏晓郁。当时在吉兴乡政府任武装部长助理之职。    

对于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的笔者来说,之所以对这位同志感兴趣,主要原因在于他主动放弃到日本国定居的机会,携日籍妻子回家乡效力之举。柏晓郁同志在日本一个月的收入相当国内年工资的总和。可是他热爱祖国意切,报效家乡情真,毅然决然携妻带女从日本国回到祖国参加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他在乡镇的工作十分出色,多次受到人武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出于对该同志的敬重,我责成组织部电教办的同志积累了该同志的录像资料,准备适当时候编制电视专题片。为此笔者还满怀敬意创作歌词《爱国曲》:

东瀛虽富庶,难弃爱国心。

振兴中华日,今生当打拼。

离愁人共有,谁不泪沾襟?

事业祖国植,家乡是我根。

能酬报国志,一笑动乾坤。

 

情牵黑土地,致富众乡亲。

挑战新世纪,纵览四海云。

民族复兴业,吾辈建功勋。

宗旨常牢记,爱民为我魂。

能酬报国志,一笑动乾坤。

在准备摄制电教片的过程中,笔者约请县文工团王思竹同志为这首歌词谱曲。尽管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部电视专题片没有拍成,但是这首《爱国曲》不但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对于柏晓郁同志也是莫大的鼓励、鞭策和宽慰。

五、建美城讲奉献,高唱《环卫工之歌》

宴请王思竹同志。席间他建议我为木兰县环卫工人创作一首歌词,谱曲由他来承担。我欣然答应这一建议。为创作好这首歌词,笔者组织县委组织部全体同志到环卫队参加劳动、体验生活。

木兰镇环卫工人工作十分辛劳,成就非常显著。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全镇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劳动工作环境,他们赢得了全镇人民的尊敬。木兰镇能够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一百个文明城镇建设示范点之一,环卫工人功不可没。当晚,笔者夜不能寐,挥笔创作了《环卫工人之歌》:    

头戴晓月起,身披繁星归。

手清百街垢,车运万户灰。

酷夏汗湿背,严冬霜染眉。

苦了我一个,小城更秀美。

儿女少调教,伴侣缺依偎。

业中甘吃苦,人后曾垂泪。

劳动得认可,择业不后悔。

小城换新貌,奉献铸丰碑。

这首歌曲被县文工团演员演唱时,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木兰县十佳公仆、原木兰镇镇长、党委副书记魏成章带领环卫工人十多年如一日辛勤劳动,把木兰镇的环卫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2002年县委组织部为魏成章同志拍了党员电教片。这首歌作为插曲为专题片增色不少。

哈尔滨市电教片评选,这支插曲受到专家们好评。该诗在首届全国“秦皇杯”保护地球诗文大奖赛获奖,北京墨斯图书编著中心将其选入《民族魂—“人物颂”诗词联大观》一书。

六、聚团队扬士气,推出《人民摄影家之歌

2000年12月中旬,木兰县摄影家协会筹备与兆麟小学教师新年联欢的活动。影友们排练节目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年龄大的影友会老歌不会新歌,年纪小的影友会新歌不会老歌。为确定合唱的两首曲目当时费了一番周折。

“有没有摄影爱好者自己的歌曲?”

我向在场的影友们问了一句。大家互相瞅一瞅,然后摇摇头都说没听说过。这时,木兰县博物馆长姜占忠同志说:“周部长,你写歌词我谱曲,为咱们摄影爱好者创作一首自己的歌曲怎么样?”其他影友也表示赞同。

“好,一言为定。”

笔者当时就把创作歌词的事应承下来。当晚,笔者夜不能寐,思绪万千。多年来,我了解到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建国初期,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几代摄影人流血牺牲、前赴后继、顽强拚搏、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和感人事迹象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笔者的脑海中闪现出来。

第二天,凌晨四时,我披衣起床,将《人民摄影家之歌》一气呵成:

连天的炮火中有我无畏的身影,

怀里的相机摄下了勇士的忠诚。

开国大典上有我滚烫的热泪,

相机的镜头注视着民族的升腾。

艰难的征程,

我留恋领袖坚毅的面孔,

胜利的时候,

我欣慰民众喜悦的笑容。

啊!我是英雄的人民摄影家,

为了祖国,

我和战友们一起冲锋!

 

江南的农庄里有我矫健的身影,

心中的光圈锁定了金色的收成。

塞北的油田里有我爽朗的笑语,

脑里的底片描绘出大庆的黎明。

辉煌的岁月,

我讴歌神州崭新的风貌,

和平的年代,

我领略军民冲天的豪情。

啊!我是光荣的人民摄影家,

振兴中华,

我为共和国蓝天披彩虹。

 

三江的大堤上有我拚搏的身影,

手里的相机结识了抗洪的英雄。

回归的盛典上有我沸腾的热血,

手中的相机见证了历史的光荣。

秀美的山川,

我感悟出华夏的魂魄,

壮丽的奥运,

我拥抱起腾飞的巨龙。

啊!我是幸福的人民摄影家,

世纪之交,

我和伙伴们为祖国庆功!

最后一句歌词写完,热泪浸湿了我的脸颊。2000年12月30日,我在这次新年联欢活动中激情朗诵了这首歌词。影友和教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2001年春节期间,我从《大众摄影》杂志看到介绍包头市漫瀚剧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关益全先生舞台摄影的报道。即刻萌生了邀请既懂摄影又懂音乐的关益全先生为《人民摄影家之歌》谱曲的念头。   

我用电脑打了包括春节问候还不到一百字的信件,花八角钱的邮资给关先生寄去了。

三个月后,关益全先生把《人民摄影家之歌》的歌曲寄来了,随包裹还寄来他的歌曲集和一封热情洋溢的亲笔信。事后,我给关益全先生回信表示衷心的感谢。笔者欲付报酬之举动,被关益全先生宛然谢绝。

2001年6月下旬,这首中国摄影爱好者自己的歌曲首先在木兰县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大会上的公开演唱。2002年3月,笔者作为中国摄影家代表团成员在新加坡马来园举行的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摄影爱好者联欢晚会上激情朗诵了这首歌词。中新两国近百位影友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随身携带的数十份《人民摄影家之歌》歌单,经我签名后,被十几个省市的影友们索要珍藏。

该诗 2001年2月在《哈尔滨日报》发表。2003年6月中国作家世纪论坛评为二等奖,2004年选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编的中国第一部业余作者的音乐专辑《神州歌海——中国优秀群众创作歌曲选》,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这四年我创作的七歌词都谱曲演唱了。这段创作实践使我初步体会到歌词创作过程首先是升华作者家国情怀的过程。歌词只有首先震撼作者的心灵,才会真正感动得了别人,才会是一首大众喜爱的好歌词。同时,我也体会到火热的生活是歌词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才能适时捕捉到好题材,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特点的好作品。

  新世纪传播正能量,新长征发出好声音。展望未来,笔耕前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