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李春鸣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地求索中,从一个山村的民办教师,成长为远近闻名的中学特级教师,成长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

  李春鸣出生在黑龙江省延寿县安山乡的一个闭塞的不满五十户的小山村。小山村七沟八梁,傍山而立。松涛阵阵,麦浪滚滚,淳朴勤劳的民风养就了春鸣从小就刻苦好学的品质。可是,刚刚读到初中一年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就以初中一年级的学历回乡当了农民。小小年纪的大学梦破灭了。他痛苦,他彷徨,他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而未来就更加遥远。每当他从村里小学校路过,他总要趴在玻璃窗前向教室里久久凝望,那一张张桌椅曾寄寓着他的憧憬他的追求,可“造反有理”破灭了他的理想,他拍拍身上的尘土,一步三回头地依依不舍地回到家里。

  他不甘落泊,不甘停滞。劳动之余,夜晚,伴着煤油灯读鲁迅读茅盾,阴雨天,他用废报纸练书法练美术,他成了小山村人人夸奖的小才子。1969年,大队聘他在小山村里教本村的孩子们。他又重新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教室,登上了渴望已久的讲台。

 1599224644137116.jpg 他最初教的是1-3年级的三组复式班。所谓“复式”,就是三个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班一起上课。应接不暇顾此失彼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提高教学质量,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总结出了“三搭配” (动静搭配、文理搭配、讲练搭配)的复式班教学方法。他还独出心裁地在教室的前后各挂上一块黑板,讲课的年级和练习的年级背向而坐,讲练各不相扰。一个年级讲课,另外两个年级写作业;一个年级讲语文,另外两个年级做算术题。课堂上,一边热热闹闹,一边静静悄悄。好一个“三搭配”,竟如此协调!这个方法在全公社推广,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要学之不如好学之,好学之不如乐学之”。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李春鸣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求索出一套“兴趣教学法”。他凭借着深厚的书法和绘画技能,在课堂上用简明的图画进行讲解,亦图亦文,孩子们兴趣盎然,接受得快,记忆得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李春鸣老师体会到,教授学习方法比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 才是学生的急需。至此,“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就成为了李春鸣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求索的方向。他调到大队学校,以致调到公社中学以后,一直努力研究积极求索的课题。

  到了公社中学,李春鸣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视野狭隘,远远跟不上工作的需要,他急需找到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专业。

微信图片_20200908200945.jpg

  三年的函授学习,李春鸣积淀了知识的储备,开阔了教学改革的新视野。为了更多更有效地借鉴他山之石,他拿出微薄的工资,自费订阅了《语文学习》(上海)《语文教学通讯》(山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等刊物。从刊物中,他认真地学习钱梦龙、于漪、欧阳黛娜、魏书生等知名教师的教学经验,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试验应用。他自觉地将钱梦龙的“三读课”( 预读课、导读课和练读课)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地体现了“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他的教改的求索由自发提到了自觉的高度。

  1983年,李春鸣考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班。本科的系统学习,让他更加充实更加丰满了。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系统学习,帮助他更自觉地认识教育对象,更自觉地研究学生心理,更有信心地求索教学改革的阳光大道。

  1983年末,李春鸣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拳。作为共产党员,他深知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站得高了就看得远了。他的苦苦求索终于收到了显著成果。从1984年到1986年三年期间,他在新村中学教初三毕业班的语文课,在中考中,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他不仅仍然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辛勤求索,又开始了从理论上研究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

  1985年,他的第一篇教学改革论文《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论文,在松花江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被评上了优秀论文。当他宣读论文的时候,满场的来自全地区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和光临年会的语文教学专家,肃然起敬,一个没有任何深质的年轻人,就这样登上了全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高的荣誉殿堂!

  1986年9月,李春鸣从新村中学调入延寿一中。一中是全县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从初中到高中,环境变了,教育的对象变了。长期在初中积累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高中教学的需要。李春鸣又开始了新的求索。

1599224730197515.jpg

  1987年10月,松花江地区中语会第四届年会在延寿召开。会上,李春鸣选择莫泊桑的《项链》为年会上了一堂示范课,以汇报自己教改的成果。导读课上,他启发学生绘制小说的情节曲线。黑板上,“想项链”“用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五个黄点“平、上、下、又上、更下”分布着,李老师用紫色的粉笔连接起起起伏伏的五个黄点,小说情节的跌宕性跃然板上。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一目了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争论后,李老师又启发学生以《假的……》为题续写小说。课堂上的生动活泼,课堂下的延伸联想,博得了与会老师们的一致赞赏。一个学生在他的《成功者的轨迹》一文中对这堂课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课堂上,老师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整个过程教师像一个站在幕后的导演,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1989年,李春鸣在黑龙江省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这一年的教师节,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荣誉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同志们的赞誉越来越多,领导们的评价越来越高。可他清楚地知道,前行的道路还很漫长,肩上的担子还很沉重。他不能停下求索的脚步。

  1990年,他被任命为延寿一中的教导处副主任,不久又任教务处主任。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指导。角色的又一次转变,他觉得任务越来越重了。如果说,以前的求索还是个人的行为,而现在肩负着全校教学改革的重任,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为了更直接地掌握教学改革的第一手材料,李春鸣坚持在第一线带班上课。期间,他围绕着“在高三复习中培养自学能力”和“分层次教学”两个教改课题,带领全校教师积极求索认真总结。

  1994年,他们的教改成果通过了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检验,获得了成功。这一年,李春鸣评上了“特级教师”。 1998年,获得了享受省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奖励。2004年,获得哈尔滨市功勋教师的光荣称号。 

1599224815137895.jpg

  一个又一个的荣誉称号,像闪闪的光环笼罩着这个大山里走出来的求索者。在荣誉面前,李春鸣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说:一切都是过去,要前进就得从头再来。

  2005年,他整理了几十年的教改经验和求索体会,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教学专著《教苑耕耘录》。这部专著凝结了他几十年伏案耕耘孜孜求索的汗水和心血。教苑茵茵,耕耘殷殷。《教苑耕耘录》对自己是份总结是份交待,是回眸是反思。对他人,特别是对年轻的教师是份经验是份指导,是借鉴是财富。“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2012年他退休了。回眸几十年的勤奋求索,他感慨万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说,“三十功名”无足轻重,不足挂齿,愿化尘土,灰飞烟灭;而“八千里路”,斗转星移,穿云破月,蹒跚拾级,绝顶俯瞰,倒是值得一忆。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他先后在县政协县科协县志办县党史办编写史料志文。《延寿之光》《延寿政协三十五年》《腾飞延寿》《延寿文史资料》《延寿县电业志》等文集和资料汇编都洒下了他的辛勤汗水。他先后出版的《蓦然回首》《野鹤闲云》等文集,记录了他几十年的人生经历,闪烁着他几十年不断求索的脚印。

  又一个教师节到了。这些天,李春鸣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的问候和祝福,捧着这些热情洋溢的贺卡,读着这些诚挚温馨的微信,李春鸣仰卧在沙发椅上,两行清泪簌簌而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