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怀念自己的青春时光。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做了一名知青,下乡一年后,有幸分配到了莱阳第一人民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后来又经过了三个月的脱岗培训,正式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那时的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都在一块,共有六十五张病床,病号多的时候加床可以加到十五张床,共有八十张床位,全院加上手术室和供应室一共有二十个护士。

  刚入职时,老护士们不仅不厌其烦得手把手教给我打针操作,还非常关心我的生活。老护士王玉美和冯丽君和我很好,经常约我到她们家吃饭,她们知道了我不吃肉的事。很快,解同华院长也知道了此事,他特别叮嘱伙房炊事班长张师傅,开饭时专门给我把没放肉的菜盛出来,令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两位同事和解院长,解同华院长是一位1947年参军的老兵,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院长,他经常为病人垫付医疗费。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初明玺主任,他毕业于著名的医科大学。虽然他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知识,但他仍然非常好学,办公桌上放的都是厚厚的医学书籍,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看书,用他的话说:“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只有盘中餐”。遇到疑难杂症,他就翻资料查书,如果还找不出原因,就骑自行车往返几十公里到城里找大医院的同学研究病情,他能连续几天都在病房陪着病人。

  遇到危重病人,他更是一边抢救病人,一边给我们讲课。每晚下班后,他还召集医护人员一起学习医学知识。这样有责任心的的主任和医生,除了初明玺,还有内科大夫毕会政,当时他很年青,每天都在病房里观察病人病情,如果碰上病房很忙,他就临时搭把手帮帮忙,外科医生祝雪华、钟玉成,每次给病人做完手术后,都不顾疲劳地到病房亲自陪床,一直等待病人麻醉苏醒过来,才肯下班吃饭休息……

  那时的医院是不存在自负盈亏问题的,也不存在“回扣”一说,对医生护士来说,治愈好病人就是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医院里的职工结婚后可以分到住房,虽说工资不多,但也是衣食无忧,能维持很简单却很快乐的生活。医生和护士对病人也是很耐心,虽然只是望闻问切听,但都会很耐心的问诊、把脉、诊断、开方,尽量让病人花很少的钱。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每天除去上班就是唱歌或者到医院的大门口打排球,但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有重病人入院,我们就马上穿上工作服上班抢救。病人和家属对医院很信任,对医生和护士也很放心。同样,医生护士也以真心对待每一个病人,努力让病人花最少或不花钱把病看好。曾有一位中年妇女来医院就诊,她始终说不清自己的病情,一会说这痛一会又说那痛,还让坐诊的初明玺主任给她开点贵药,初主任心里已经有底,对她说:“没有关系的,你没什么病,只是有心事睡眠不足导致的,也不用吃什么安眠药,喝点小米粥就好了……”后来回访得知,这位病人服了初主任的“药方”,果然好了。

  那时除了严重的感染外,一般都不给病人输液,只开点口服药或者打个肌肉针即可。护士也没什么责任制护理、整体制护理,因为整个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视病人如家人。有一回,有病人来医院看病,穿的太少,护士长黄翠兰二话不说,把自己的衣服让病人穿上了;遇到没有陪床的病人住院,医生、护士都会以交接班形式轮流为病人送饭,还为病人擦洗身体,端屎端尿,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有一位患有心源性哮喘病的赵老师来医院就诊,她犯病时躺不下去,我们护士就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她的靠背让她倚坐着,然后医生和另一个护士为她治疗,赵老师恢复后,拉着护士的手说不尽的感激话。正因我们的医生护士把每个病人都当成家人,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也与我们医生和护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回忆那个时代,回味那段纯真的时光,真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为自己能把青春奉献给这样的时代而倍感光荣和自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