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当时紫禁城内是一片混乱,宫内诸多人因前途未卜而惶惶不可终日。在皇宫御膳房谋差的郑氏三兄弟,收拾好细软以及平时皇上赏赐的各种宝贝,准备逃离皇宫回老家。此时一位年长的太监发现了端倪,就警告他们说:你们逃出去也活不长。其一,你们携带这么多金银财宝会让歹人见财起意,定将招来杀身之祸;其二,你们命中注定是伺候皇上的,应该随皇上而去,离开了皇宫也是死路一条。听了老太监的话,三兄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三兄弟琢磨半宿,最后还是郑家老大发了话,留下肯定是必死无疑,逃出去或许会有一线生机,索性出去试试,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这样郑家三兄弟收拾妥当,花银子雇了两辆马车趁夜色向老家奔去……

一路上风餐露宿,昼营夜行,历经风雨艰险,终于到达家乡山东登州。

由于三兄弟少时离家,此时家乡已无亲人,村子里也无栖身之地,只得租住乡亲的闲置房舍,暂时安顿下来。

某日,郑家老二领回一位沿街乞讨的老者,此人虽形体枯瘦却鹤发童颜,须眉皓然,一副仙风道骨形象。落座后,郑家并没有因为老者衣衫褴褛而慢待他,厨师出身的老三很快就将可口的饭菜端上饭桌。老人也不客气,吃饱喝足,端茶自饮,边品边摇头晃脑自我陶醉,约三盏茶功夫,老者说话了:“三位先生当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但你们都无子嗣,落地无根呀。”话音一落,三兄弟大吃一惊,急忙跪地便拜:“请仙师给指条明路!”

老者起身便向外走,身后飘来一句:“随我来!”

郑家三兄弟不敢怠慢,紧随其后,亦步亦趋,来到芝水河南岸一处荒野山沟停下来。老者右手指着两边并不太高的山,左手捋着半尺长的胡须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看到两边的山了吗?此处名曰龙凤沟。每到夏秋之交,雾气氤氲,远处便可看到龙凤飞舞,相互嬉戏,但若走到近处却是一片茫茫,此乃吉祥福地。你们在此落地,也算是侍君尽忠了,去找地主商议购置吧。”

老者谢绝了答谢银两,嘱咐他们勤俭持家,发达后要多做济世扶贫之善举,便云游四方去了。

因此处土地贫瘠,郑家兄弟出的价钱也不低,土地交易异常顺利。

郑家三兄弟购置下这一方土地,很快就在此处建起了青砖瓦舍,在周边又购置了五十亩田地,雇了把头、长工。三兄弟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与长工一样起早贪黑,跟他们学习种田耙犁,一年下来,三兄弟都成了种庄家的行家里手。两年后,郑家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娶了媳妇成了家。成家后的三兄弟虽然分户居住,但并未分家,兄弟齐心协力共同为这个大家庭出谋划策,不断地购置土地,驴骡牛马,很快便成了富甲一方的财主。

此时的郑家所消耗金银财宝仅为从宫庭带来的三分之一,但已经拥土地七百余亩,牲畜五十多匹。郑家老三脑瓜比较灵活,农闲季节,他将家中的骡马组建马帮,做起贩运生意,将农副产品运往远处的城镇,把城镇的小商品、食盐、酱醋等带回周边村落。市场需求的回报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丰富,商机越来越多,郑家兄弟商定,添置两挂马车扩大运输,由郑老三专门负责经营,不再参与农业生产。郑家的产业从农业拓展到了运输业,在周边十里八乡,名气大震。

郑家人始终铭记老仙师的警言,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深受当地人尊重。

至四十年代,经过郑家人的苦心经营,郑家当初的的几处青瓦房已经发展成为气势宏伟的郑家庄园。郑家人也按支分居各操其业,随着工业化进程和近代科学的发展,郑家后人有的离开家乡在外为官;有的在外经商;有的在经营煤炭开采运输;有的在家经营门下的七百余亩土地,可谓仕农工商一应俱全。

在村务农的是郑老大的儿子郑裕民,郑裕民有三儿一女,大儿子已成家,二儿子在外地上学,三儿在本村学堂就读,最小的女儿尚未成年。因为只有一个宝贝女儿,两口子视若掌上明珠,常常不舍左右。多年前郑裕民秉承祖训,在当地办起了学堂,教书先生的工资,食宿费用一概由郑家负担。凡学生不论贫富,只要学习优等便免收一切学杂费。

抗战胜利后,郑家三兄弟相继过世,但他们从宫庭带出来的宝贝,偶遇高人的指点选中风水宝地的事迹,早被传的神乎其神,人人皆知。当地县城新上任的县长闻听此事,便动了歪心思,想将郑家的宝贝据为已有。

县长以体察民情的名义到龙凤沟走访,接待县长的义务自然就落到了郑家头上,一来而往,县长就与郑家熟络起来了,县长光顾郑家的次数也就更加频繁了,每次来到龙凤沟,县长并不出去体察民情,却在郑家庄园到处闲逛,小眼睛四处寻觅。

郑裕民的长媳是临县富商郭家的女儿,名叫郭淑娴。此女子上过女校,人不但长得漂亮,也特别精明,颇有见识。过门以来,孝敬公婆,知书达礼,与兄弟姊妹相处和睦,是个秀外惠中的贤妻良母。当初她嫁到郑家的时候,婆婆郑黄氏曾给她讲过郑家的历史,也提到过宫庭的宝贝,当初分家时郑家三兄弟共同主持,各房均分了那些金银财宝,并一再嘱咐,郑家所有后人,不到万不得已,危急存亡时刻,切不可动用。

县长的一举一动,她早已明白了八九分却不露声色,私下里嘱咐家人,千万别透露任何宫庭宝贝的事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按捺不住的县长终于在一次酒后开始打探有关宝贝的事情,郑家人众口一词,都说那只是一个传说 ,实际上并无此事。

县长怏怏离去之后,郑家门口便经常出现一些陌生面孔,鬼头鬼脑地窥察,好不让人心烦。

郭淑娴心生一计,悄悄与丈夫商议,郑家长子听后诚惶诚恐,起身便去找父亲郑裕民。几天后,郑家上下突然吵吵嚷嚷地说小女儿病了,病情很严重,于是郑裕民长子和父亲便套上马车带小妹妹去县城看病去了。两日后,郑家父子哭丧着脸拉回了一口小棺材,宝贝女儿因病死了。母亲郑黄氏哭得肝肠寸断,死去活来,郑家上下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

因女儿属未成年夭折,尚未婚配,按规矩应当送于乱葬岗。郑黄氏不同意心爱的宝贝变成孤魂野鬼,死活不同意,于是郑裕民就依妻子的意愿,将女儿葬在自家后花园里,这样郑黄氏也会经常看望女儿。

几次三番,县长均无所获,便想了一个恶毒的主意,想以此要挟郑家主动献出宝贝。

不久,县长以郑老三之子郑裕国与日本人合伙开采煤矿倒卖国家资源属卖国重罪,郑裕民受连坐之灾,将郑裕民抓捕入狱。

郭淑娴回娘家托人斡旋,使了银子,言明郑裕国虽有勾结外夷之嫌,但郑裕民与他并非嫡亲且早已分门立户。县长虽然心里有鬼却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得罪这些乡绅贵族,便假意送个人情,答应放人。但提出:郑家庄园系郑家祖上遗产,当与郑裕国有关,按律当属汉奸资产,予以没收充公。就这样免去牢狱之灾的郑裕民不得不带领全家人搬出老宅子,住到了三里之外的饲养场。郑家还有土地,他们过起了耕田种地的平淡生活。一年之后,郑裕民带着郑黄氏和他三儿子不知去向,只留下大儿子一家在打理田地。

话说自从赶走了郑家后人,县长就高兴地睡不着觉,好似这宫庭宝贝已成了他囊中之物,很快县长就带着他的亲信随从来到郑家庄园开始东挖西刨,摧垣断壁,将郑裕民住过的宅子弄得七零八落。终于他在郑家供奉祖先的牌位下,找到了一个地窨子。县长激动地分开众人想亲眼目睹一下即将面世见光的宝贝,他走到近前,发现了一个长约近两米的木箱子,箱子上有四方型钢圈加固,顶头的钢圈上立着一排青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用极为平静却又颤抖的声音说:“将箱子拉出来!”随从们立马动手去拉箱子,众人用力一拉就听“轰隆”一声,半面房子瞬间倒塌,县长与随从们全部被埋在废墟中……

箱子里是啥?其实里面有一副八扇屏。这八扇乃宫中之物,做工用料相当讲究,材质为黄花梨,一副共八扇,四扇一帘,每扇的的四角都有银器装饰,且各扇不同,有蝙蝠、葫芦、寿桃、双喜字,寓意福禄寿喜。

八扇屏连在一起,扇面上的图画是一架葡萄,藤、蔓、叶皆为雕刻而成,果实是一粒粒用翡翠、珍珠、玛瑙做成的葡萄镶嵌于屏上。箱子里的八扇屏仅剩下木头和银饰,珠宝早被郭淑娴提前取下藏好了。

半面房子为什么突然倒塌 ?是因为主人为防盗专门设计的,箱子顶头钢圈上的青砖,实际上是利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只要把砖拿掉,房子的承重就会以生偏移,瞬间倒塌。知道机关的人,会提前用青砖或其他物品将承重处垫好,也可以将箱子打开,从一边将八扇屏抽出来。县长等人心太急躁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葬身废墟那是必然的。

二十年后,郑家庄园已经分住了十几户人家,残垣断壁供奉先人的灵位的老宅已经杂草丛生,住在附近的人家,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小鸡的叫声,特别清晰。据老人们说,凡是埋在地下的金银珠宝要见天日的时候就会发出像小鸡叫唤的声音,大家将信将疑。

某一天,来了一帮自称是郑家的人,要将当年葬在这里的妹妹的坟迁走,人们发现,郑家人拉走了两个大箱子和一口小棺材,此后再也没有人听到小鸡的叫声。

有人说,郑家的女儿没有夭折,是他大哥将她送到了在外已成家立业的二哥那里读书,长大后去了美国。

后花园的坟实际上是埋藏金银珠宝的地方,而出这主意的正郑家长媳郭淑娴。

这正是:

小说故事劝人方

为富行善尽天良

君子谋财靠勤劳

人间正道是沧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