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8951908479761.jpg


       “高原红,美丽的高原红。煮了又煮的酥油茶,还是当年那样浓。高原红,梦里的高原红。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让我醉在不眠中。”一首“高原红”唱的老铁道兵热血沸腾,激情满怀。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而这条路线上的关角隧道,更是被称为 “登天的梯子”。隧道全长32.690公里,海拔3780米,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道,火车穿越需20分钟。当年为了修通这条青藏铁路的大隧道,英雄铁道兵在这冰天雪地、高原缺氧的环境当中英勇奋战,不怕流血牺牲,奏响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浩歌。

        如今每年春运,青藏铁路发送旅客超过百万人,从2006年到现在,旅客发送人数每年都在迅速增长,极大地带动了雪域高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连串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青藏铁路筑路官兵的默默奉献。

        当您坐在列车行驶在美丽的雪域高原,无论您是高高兴兴回家过年,还是去美丽的布达拉宫旅游,如果穿越这条大隧道,或看见列车旁边还有辛勤工作的铁路人,记得和他们挥挥手,送上一份真诚的祝福。

        关角隧道位于青藏铁路西格段的青海省天峻县内,关角隧道分新旧两条隧道。老关角隧道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0℃,最低温度为零下37.5℃,四季飘雪,长冬无夏,即使在七八月份隧道内还必须穿棉衣。

        老关角隧道1958年开工建设,由原铁道兵承担施工。指战员们克服艰难险阻,20年后于1977年6月16日完成主体工程,老关角隧道的施工前后历时30多年,除文革停工的13年外,正式开挖建设5年半,而整治病害耗时9年多,可见隧道地质构造之复杂、气候条件的恶劣和病害的严重。

        新关角隧道,作为西格铁路二线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采用钻爆法施工, 2014年4月15日,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全线贯通。正式运行后,列车穿越关角山将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为20分钟。

        新关角隧道属世界高海拔特长隧道,是国内第一长隧,素有隧道建设史上的地质博物馆之称。它的建成证明我国迈入世界高海拔特长大隧道行列国家之一。1599101233112541.jpeg

        关角,仅从名字就足见这里地势的高峻险要。这条祁连山的余脉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冰天雪地、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像一座天然屏风,横亘在天峻草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挡住了古时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直到40多年前,关角隧道贯通,“天梯”变成了“通途”。而这条隧道的贯通,成为了老铁道兵的青春记忆。

        关角隧道是整条青藏铁路运输线的节点工程。但在1978年隧道通车后,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和当时技术条件所限,隧道出现道床开裂上臌、水沟破裂等病害,严重威胁到列车通行安全。

        为了使关角隧道早日达到安全通车条件,铁道兵战友们一到场就投入紧张的隧道检修中。白天,他们靠肩扛担挑把风枪风镐、袋装水泥等物资设备运入施工现场,在隧道内连续高强度作业,晚上,他们聚在一起开会,学习各类知识,有时还听取技术专家指导,讨论隧洞病害治理方法。

        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错过饭点或在隧道里草草的吃一口饭继续赶工更是常有之事。长期高海拔和超负荷的工作,使得很多战友累倒了,但是稍有恢复,他们又全身心扑向工作,复杂的环境和恶劣的气候丝毫没有动摇这群年轻战士为祖国奉献的决心。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隧道施工随时会面临水涌、塌方、落石等各种危险。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和往常一样,正在紧张的作业施工,运输车辆人员来往不断。10:40,一个班长正准备着推车从关角隧道往外推石渣,突然听到山洞里传来呼呼的响声,还未等他反应过来,后面就轰的一声塌了下来。

        原来关角隧道出口30米处的边墙倒塌,引起了拱架倒塌。1600多立方米的岩石从洞顶落了下来。这里有铁47团一营100多名隧道深处施工的铁道兵战士被严严实实地堵在里面了,生死未卜。

        险情突如其来。虽然说铁道兵对于塌方已经司空见惯,但这样的大塌方明显变得不同以往,甚至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远在北京的国务院领导也得知了此事。立即安排飞机,将中央军委和铁道兵领导机关的首长送到现场指挥抢救。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营救就立即在洞外展开了,在现场营救的战友们心急如焚,100多名指战员生死不明,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的人都疯了似的,在松散破碎的塌方体中挖掘绝境,要命的是由于上午赶着施工,没有清点人数,只知道隧道里困住了100多人,具体是多少人,一时间也无法搞清,更要命的是关角隧道内成了封闭体,必然严重缺氧,平时这里和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缺氧量相似。当年曾经做过试验,几根火柴捆在一起点都点不着。

        而此时,洞外的人对隧道内的情况竟然一无所知,不知道这次特大塌方是否已经将里面的战士全部砸住了。本来就缺氧,被落石堵死的隧道,只要没有新鲜空气可以送进去后果不可想象。大家不敢多想,这是100多条鲜活的生命啊!洞内的党员干部迅速组成了敢死队。冒着浸水,冒着随时再次塌方的危险,一步一步向隧道深处去探索。

1598952023137624.jpg

        初步探明了隧道向外形成了约50米的塌方体,50米的距离并不长,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打通这条完全封堵的石路,让困在隧道里的官兵们脱身难度是相当大的。首要的是让隧道内要有新鲜的空气。有人提出碎石一时间难以挪开,而钢管是空心的,可以用长长的钢管从塌方的碎石间隙里面强行往里送风,用鼓风机通过钢管向洞内鼓风以赢得抢救的宝贵时间。

        这个措施太给力了,英雄的铁道兵前无险阻,不管在任何极端的情况下,总是能想出办法来解决,很快一节一节钢管连接了起来,在塌方的碎石空隙当中完成了挺进传递,新鲜的风就从狭小的空心管里源源不断地吹了进去。

        就在特大塌方发生的同时,黑暗的隧道里,伴随着巨耳欲聋的惊天巨响,正在忙碌施工的队伍霎时间寂寞无声,所有的人全都惊呆了。短暂的惊愕之后,里面的铁道兵明白。我们一定是出事儿了,出大事了。在灾难面前,铁道兵首先想到的说起来今天的人们也许不能相信,居然是先保护好施工机械设备,他们摸着黑儿把风枪风镐等工具一件一件拢在一起,再挪到了高处。

        长长的通风钢管,从塌方上方的间隙中艰难地伸了进去,奇妙的是此刻空心的钢管,同时也成了内外联系的传声筒,当隧道深处的声音传递出来的时候,就像黑夜里突然有了亮光,心急如焚的铁道兵首长急切地询问里面有多少人,有没有伤亡。

        塌方刚发生时,承担施工任务的两个营立即清点洞外的人数。这一查,说最少里面还有200多人。后来又找到一些,反复几次,直到太阳下山,外面人员才全部归队,最终确认少了127个战士。

        当时听到隧道里面正好是127人,且无一人伤亡时,整个救援现场出现了难得的轻松,士气大为振奋。不幸中的万幸,尽管暂时没有出现伤亡,但是这次塌方面积之大令人震惊,如果不尽快营救出来,被困的战友们在缺氧的状态下,他们也支撑不了多久。

1598952108123264.jpg       外面的抢修突击队争分夺秒,工具缺乏,场地狭窄,只能用手或短锹将石头敲碎,再用脚蹬到后边,由后面的战士接力搬走。整整一个夜晚,所有的人都没有合眼,只是拼命地掘进,再掘进,那真是撕心裂肺的一夜,牵肠挂肚的一夜,与死神搏斗的一夜。与时间赛跑的一夜。

        运动员出身的副班长一直冲在救援队的前头,从上午十点发生大塌方,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多,仍然在用力的扒着碎石。班长看他太辛苦,让他下来休息,他说我学过武术,身体素质好,坚持着不下来。

        像这样的抢救战友例子还有很多。此外,洞内也组织了突击队在塌方体拱顶向外突击,经过14个小时的内外抢救和突击掘进,塌方的山洞里终于被捅开了一条两米多长,直径有脸盆大小的通道,洞内洞外一起掘进,终于一个小洞被打通了,心急的人就把头探了进去,看到了被困在洞里熟悉的战友们。

        生命线终于贯通了,127名战友就从这个小洞里挨个爬出来,长时间的虚弱,他们一见太阳全部昏倒在地,洞口前躺倒了一大片。抢救结束了,领导让被救的战士们好好休息一下。很多人躺倒了,这一睡,就是三天三夜,中途不曾醒来。

        关角大塌方时,洞内8名党员干部自觉地聚到一起,在黑暗中召开了紧急党支部扩大会议,做出两项决定:一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大家的情绪;二是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带领大家寻找突围口。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127名官兵组成梯队,摸黑爬上拱顶扒碴,向外寻找出口和通气孔,人人都争着把生的希望让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1598952167119826.jpg

       这个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在整个兵种激起了巨大涟漪。在他们看来,和这样的干部、战士并肩作战,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有什么高山、戈壁、沙漠、盐湖,能挡住铁道兵前进的步伐?

        凭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永不言败的精神,1983年5月,铁道兵战友们完成关角隧道病害整治。1984年初西宁至格尔木段全线刚通车,铁道兵却奉命撤编,很多士兵流着热泪向军旗告别,旋即转为筑路工人,根据上级安排前往陕西白水,离开了这个承载他们五六年军旅青春记忆的地方。

        今天,新的关角隧道已经贯通,老关角隧道将会废弃,曾经的记忆和情怀只能在遗址中寻找,但是老关角隧道将永远是铁道兵不朽的纪念丰碑。流淌着“铁军”血脉的新一代中铁建人正满怀激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谱写新的华章。

        至今,已经年过花甲接近古稀的老兵,在和年轻后辈聊天时,依然会讲起关角隧道,讲起那时的战友们,讲起曾经的激情岁月。他们常说退休了,总会再次踏上青藏高原,走近老关角隧道,看一看那个让他们生死依托,梦魂牵绕的地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