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前线!前线!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闫合德老人回忆

  跨过鸭绿江,战争气息扑面而来,传说美军的先头部队已逼近鸭绿江。江这边中国的新义州、安东、丹东等边境城市常常有敌机轰炸;江那边的朝鲜每天多架次美国飞机一直在空中扔炸弹扫机枪,无差别轰炸已将朝鲜炸得一片焦土,无完好的民房。闫合德所在的炮2师是摩托化炮兵师,比步兵师防空更困难,车辆多、辎重多,装备笨重,一个师往往得延绵几公里,防空安全隐患极大。他们不能生火不能抽烟,甚至不能高声喧哗。4野炮兵是解放军野战军炮兵最强的,装备好种类多,大部分是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战利品。这些我军最好的装备、最强的部队在第一时间派往朝鲜,可见中央抗美援朝决心之大。炮2师和所有的入朝部队一样,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先头部队提前看好隐蔽场所,在天没亮时所有装备车辆和人员按指定地点隐蔽。隐蔽纪律十分严格,干部们跑前跑后检查督促,反复强调:“绝对不能暴露目标,暴露的不是你一个人,是整个部队。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全。”

  夜间行军难度很大,朝鲜多山,山道在半山腰上,还有很多小山坡,保证炮2师的辎重、汽车、火炮安全行驶,不光是驾驶员,是整个部队的重中之重。干部监督到岗,指战员处处小心;不仅战斗部队,机关也是如此。部队行军时,29团政治部王主任一直站在山路旁,看着政治部安全通过后才起身离开,没想到路旁美国飞机投掷的定时炸弹炸响了,王主任当场牺牲。

1598796214127244.jpg

  当大批志愿军部队入朝后,原4野的三个炮兵师:1师、2师、3师划归志愿军炮司统一指挥,炮2师大多是口径超过105-155的榴弹炮等,行进时需要公路,作战时需要沙袋构筑工事。解放战争时攻打天津、尤其是太原阎锡山坚固的工事炮2师立了大功。入朝后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三个炮兵师都没有参战。那时志愿军步兵部队与美军作战多为打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携带的是野战时使用的、便于携带的60、82等小型迫击炮,大口径战防炮榴弹炮等派不上用场;直到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突破临津江,3个炮师才正式参战,当时万炮齐发的场面很是壮观。炮2师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直到1953年10月29日才全部回国,到河南许昌归建。

  入朝初期,炮2师各部主要是隐蔽、防空。团政治部王主任牺牲后部队加强对美国飞机投掷各种炸弹的防范。在漫天大雪的朝鲜,雪地最好的隐蔽方式是用白布单将大炮盖起来,美国飞机在一定高度上就丧失了识别度。但无差别轰炸最大的目标是民房,即便是简陋的草房也是美国飞机攻击的目标。攻击所有地面目标,宣传队3班的战友王志勤就是这样牺牲的。

  11月底,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的一个清晨,天蒙蒙亮飞机就来了,大家刚跑出草房,投下的燃烧弹就点着了房子封住了门口,王志勤转向窗户时被落下来熊熊燃烧的横梁捂在里面活活烧死。王志勤1948年参军,一个多月临出国前,王志勤妈妈找到部队,说要王志勤回家结婚,他是独子,老人在家里给他说了媳妇。王志勤表示先打仗后成家,等胜利回来再说。70年的今天,说起战友的牺牲,闫合德数度哽咽,战友下葬时烧得面目全非的模样,王妈妈失去儿子的艰难全部浮现在眼前。战友们安葬了王志勤,给他立了个木碑。时间长了也找不到了。志愿军在朝鲜牺牲了19万人,只有少数安葬在朝鲜烈士陵园里,大部分都散落在战场上,马革裹尸死不还乡。

  入朝作战初期,斯大林说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没有给中国援助。4野的装备是解放军几个野战部队中最好的,但比起美国的武器,甚至朝鲜人民军的武器还是有很大差距。当时朝鲜人民军已装备了苏式转盘枪,可50发连发,我军仍使用着解放战争缴获的武器,有的还在使用三八大盖、中正式。我们的运输车辆远远不够,在美国“空中优势”的打击下,大部分运输又损失殆尽。50万民工入朝,冒着敌机的轰炸,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忍饥挨冻,靠肩扛手提,靠着人力把数十万大军的弹药、粮食、医药器械、生活必需品送到前线;把几十万伤员从前线送到野战医院,送到回国的车站。祖国人民是志愿军最坚强的后盾,经过多少年战乱的中国还没有开始建设,不得不再一次发动反侵略战争,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发动、组织和领导下,人民,给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最大的支援和保障。

  这个情况直到1951年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才改变。看到志愿军打了胜仗,苏联出动空军支援抗美援朝,给了志愿军3000辆吉普车,36个师的装备。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有所改善,也不再只吃炒米炒面,有了压缩饼干和罐头食品。

  闫合德患了淋巴结核已经溃烂,这个病有传染性。于是1950年12月中旬他奉命回国治病。归国途中他与大量伤兵同行,很多都是冻伤。那些冻得发黑的腿和脚,回国后只能截肢。年轻的战士们啊,就是这样把自己奉献给了祖国和朝鲜人民。

1598794277453511.jpg

  和闫合德同一批次入朝的弟弟闫立德在39军基层连队当文书,参加第一次战役时负伤,也在1950年12月回国治疗。直到回国后兄弟俩才知道了彼此情况。


  征程漫漫,直到1951年1月4日,闫合德才回到祖国。住院治疗痊愈后,像他这样康复的病员都进了志愿军干部培训学校培训,准备二次入朝作战。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回到辽阳炮2师留守处的速成中学当教员,教出来的学员有一部分考上了大学。1952年底,朝鲜局势又一次紧张,美国决定利用海空优势,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同时轰炸中国的东北。为此,联合国军频繁调动。这次行动志愿军战士们称作“第二次仁川登陆”。为了应对美国的第二次仁川登陆,志愿军做了思想动员、组织部署、工事构筑、物资准备及战备训练等大量的准备,志愿军和人民军共同组织了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部队调集到位。东北军区地处前线,非作战部队后勤、伤病员、机关一律后撤,闫合德随机关撤到西北军区,这一次,他换成了解放军军装,结束了志愿军军旅生活。


        杨思泉老人回忆

        1950年11月,穿着单军装进入朝鲜的杨思泉刚刚18岁,最有体会的一句话是:“朝鲜战场没有前方后方。”华野9兵团,原定解放台湾的主力部队之一,志愿军首批次入朝时就被抽调,到达朝鲜战场上时还没有来得及换装。长津湖战役,在朝鲜零下40°的极寒地带,雪地设伏的三个连兵力(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阻击逃敌,以埋伏的姿势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爱兵的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为此心痛地和彭老总生了气:“我的兵不是战死的,是活活冻死的。”也许从那时起,杨思泉就懂得了后勤工作的重要。

  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分工由周恩来总理负责志愿军后勤工作,聂荣臻元帅负责解放军的改组、编制和训练。抽调战斗部队到后勤,也是需要加强的工作之一。年轻的杨思泉尽管很向往与敌人厮杀拼搏的战斗,但朴实的老区子弟兵还是服从了战争的需要,踏实认真地完成每一次上级交给的任务。他毫无怨言地服从一切调动:开始入朝时他跟着志愿军后勤部长官宗礼的警卫连,后来去了后勤部的29大站,从19医院到37医院,又到了3412医院。他是共产党员,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

  因为调动频繁,他亲眼看到了后勤部队如何适应打仗而不断整合改变编制:为了更轻便地跟随战斗部队到前线,野战医院化整为零,从综合性大医院变成以创伤、烧伤、冻伤、战伤为主的多个小型医院,编制120-200人左右;设备和人员45辆嘎斯51就可以装走。前线部队打到哪儿,野战医院跟到哪儿,保证前线伤病员及时得到救治护理。

1598794468610104.jpg

  朝鲜战场没有前方后方,野战医院也经常遭到敌军的轰炸和偷袭,运送伤病员的过程不啻于一场战斗。杨思泉说抗美援朝时我们的空军刚刚建立,飞机数量少,机型落后,一开战美国就掌控了制空权。美国飞机可猖狂了,随时都会来扔炸弹。我军在前线战斗部队牺牲,在野战医院救治伤员的后勤人员也牺牲。情况基本差不多。1950年底到1953年停战前,野战医院始终保持着战斗的警惕。杨思泉在医院警通班,每次外出送信遇到美国飞机的轰炸时都能沉着应对。他是老兵,战场经验丰富,每次能机智躲过敌人的炮火和攻击,安全把信送到。

  当年在头顶上飞得最多的是F84战斗机,杨老兵说,战士们管它叫“油挑子”,官名叫“雷电喷气”,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个坏家伙使用炸弹、火箭和凝固汽油弹攻击北朝鲜的铁路、桥梁、后勤物资供应处和行进部队。“就是电视里放的那个样子,很多时候我们用骡马运粮食物质、伤员;结果….”在朝鲜他真正体会到“空中优势”对志愿军的威胁。每次外出执行任务都有空袭,无论是补给养、砍柴、割草,送信、还是送伤员。有一次他在运粮途中遇到4架低空俯冲的“油挑子”,不停地扔炸弹,用12.7毫米的机枪扫射,战士和骡马都有牺牲。F84的声音特别难听,速度很快,有时我军的防空哨刚发出警告,飞机已飞达头顶,狼嚎般呼啸声在整个山谷里回响。“油挑子”那天飞得很低,斜着翅膀冲过来,炸弹冲着头顶砸下来,一声巨响,心想这次光荣了。飞机走后半天爬不起来,原来头顶下来的炸弹在旁边炸了好大的洞,“我被土埋了,扒出身子一看没死,继续走啊。”杨老兵说得很豪迈。回顾那个时期,他说牺牲的人很多,不光是志愿军和朝鲜军民。1951年3月2日到5月底,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23人中有4人牺牲在敌机轰炸中:第二分团副团长、平原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廖亨禄,著名相声演员、曲艺大队副大队长常宝堃,琴师程树棠,参加慰问团汽车运输工作的副连长王利高。杨思泉记得最清楚的是常宝堃,在演出时遭敌机轰炸牺牲的。 

  “那时入党很难,是党员就要事事带头,处处领先,每次最苦的活最危险的工作我争着去干。”在他的带动下,年轻战士争先恐后,积极向上,任务完成得很好。他的吃苦精神,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带动了一大片部队的年轻人。

1598796370926216.jpg

  朝鲜停战前,常常有大批志愿军伤病员需要转移回国,送伤病员回国是后勤最艰巨的任务。白天美国飞机专炸桥梁、铁路和运输工具;运送伤员的列车只能晚上开,白天进山洞隐蔽。1953年年初的那一次杨思泉参加送伤员,列车开了6天,凌晨进洞隐蔽时,一个山洞竟然陆续进了6个火车头。当时火车烧煤,6个火车头吐出的黑烟全在山洞里,晚上11点时很多伤员开始上吐下泻,集体煤气中了毒。护送伤员的领导决定派最有经验的通讯员向最近的综合医院求援。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90里山路要求7个小时内赶到,否则媒体中毒就救不过来了。19岁的杨思泉接到任务马上出发,综合医院只有个大致方向,怎么走全靠通讯员的经验及对方向的判断。杨思泉在大雨和泥泞中拼命赶路,山路崎岖,整整一夜路上只遇到过一个人。凌晨他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医院,没喝一口水,向院领导报告了山洞的位置和求救情况后便一头扎在地下,整整11个小时才醒过来。为了完成任务,他满身泥泞拼到累晕的状况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医院紧急赶到山洞,煤气中毒的伤病员全部获救。


  杨思泉一直用这种拼命精神工作。志愿军中有很多和他同样出身贫苦没有机会读书的文盲士兵,部队为此业余时间开展学文化扫盲运动。杨思泉底子薄却不服输,又以拼命的精神学习文化,他一次次地写、读、练习,白天照样不落人后的工作,常常读书到夜里两点,不服输的拼命精神又一次让他成为医院的学习标兵。1955年,曾大字不识几个的杨思泉文化考试合格,被部队保送回国到后勤学院学习营养学,他成了专业人才。


  由于工作出色的表现和对党和军队的忠诚,杨思泉在1953年停战前后两次立功,并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两枚军功章。


      张建国老人回忆

  当17岁的张建国跨过鸭绿江时,台长就交给他一部八一报务机(通话、收发报两用),要他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它。从此八一报务机就被他看得比生命还重。行军时报务机抱在怀里,有了空袭警报,机灵的张建国抱起报务机冲进山洞里隐蔽。有时美国飞机来得太快,还没跑到山洞里炸弹就下来了。他立刻在最近的斜坡旁卧倒,将报务机死死压在身下,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炸死我也不能炸坏机器。”

  抱着这样的信念,个子小小的张建国走到哪里怀里都抱着报务机,他太懂得报务机对炮兵部队的重要,没有报务机,炮兵作战时就成了聋子和瞎子。炮33师是反坦克炮兵,入朝后已入朝作战的反坦克炮兵401团、404团、405团、406团划归炮33师建制。各团各有战斗任务,跟着步兵部队前进,步兵打到哪里,反坦克炮火支援就跟到哪里。直属师部与各团的联系全靠指挥连的通讯排的电台电波,上连接着志愿军司令部,下接着在前线作战的各团;张建国的工作很重要,时刻将志司的作战命令下达给分散作战的6个团,同时将各团前线战况和敌情上达到志司。

1598794686653695.jpg

  过了鸭绿江,张建国就看到和祖国和平安宁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景象,新义州满目疮痍,炮火下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为了保密,所有志愿军部队都是夜里行军,白天隐蔽在树林里。不能有声音,不能点火,只能喝冷水,啃硬干粮或者吃炒面。这样的行军时间往往一个多月,基本上看不到人。偶尔路过村子,留下的也是为数不多的阿妈妮(朝语:老大妈),个别是阿爸基(朝语:老大爷),年轻人都上前线了,很多阿爸基也去了。朝鲜老乡对志愿军很亲,他们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志愿军住,已经给战争毁掉的家,剩了一口东西也拿出来给志愿军。


  朝鲜的经历令张建国终身难忘。回忆当年的日子,他总结到:当兵第一要能吃苦,什么困难都不怕;第二要听话,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讲价钱,保证完成。随着炮33师6个团的推进,所属401炮团已经靠近了三八线。那时的张建国已经由一个成熟的报务员成长为师直指挥连通讯排排长、电台台长,他用老台长带他的方法带新同志,重要的电报,加急电报由他处理,普通电报、一般的收抄报让新同志学习处理。他常对新同志说,做一个合格的报务员必须做到两点:1 报务工作无小事,一点都不能错。要谨慎细心。2 对党和军队绝对忠诚,永不背叛。报务员接触的是炮兵最高机密,一点差错会给部队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思想作风都要过硬。决不能当俘虏,宁可牺牲也不能出卖部队机密。新同志按照台长的要求努力地学习收发报技术,张建国带的新同志半个月就能收发报了。

1598796551119038.jpg


 通讯排和师部有一段距离,电台电波最容易被发现被攻击,一旦被敌人侦听到,整个指挥部就会遭到猛烈的炮击和空袭。如何选择地点,架设和隐蔽天线是专门的技术。美国飞机的空袭、炮弹常常炸断天线。为了保证通讯通畅,张建国去查天线的时候,常常也会遇到危险。

  电台密码比较复杂,师直电台与下属团部电台,师直电台与志司电台的密码要经常核对,不能出错。而且,志愿军炮司通讯密码还要经常更新,张建国是编新密码的技术员之一,常参与其中。从前线到后方志愿军司令部,张建国沿途就餐使用的是志愿军后勤部统一发放的饭票,其中含着粮票和菜金。习惯于妥善保管电报的张建国,仔细收好志愿军的饭票,在往返志愿军炮司20多天之后,剩余的3张被他保存了70年崭新如初,他拿出来的一刹那,震撼了时光。

张建国保存极好的志愿军饭票.jpg

  张建国立功入党了,像杨思泉一样他特别能吃苦,工作主动积极,爱帮战友,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报话机。他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1955年10月,部队送他回国到重庆炮校读书,他表现优异,毕业后留校任区队长、射击教员。

(张建国保存极好的志愿军饭票,珍贵的文物)

  和平日子里生活和成长的年青一代,很难想象到70年前的年轻人曾以怎样的胸怀和志气,面对张牙舞爪的外国侵略者?他们把最好的年华,最珍贵的生命和健康拿出来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参加战争的目的,最终消灭了战争。不可一世的世界老大美国,以最先进的武器,最强大的经济,最训练有素并在二战时博得世界声誉的军队,仅两年半的时间就败在了非现代化的、武器落后、后勤运输力量单薄、没有空军支援的志愿军手中。那些只懂得的书本知识,对军队缺少感知缺少感情的人完全不知道战场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军人生来为战胜,上战场就意味着牺牲。西外的五名志愿军老兵不是惨烈搏杀的战斗部队,但他们同样经历了爬冰卧雪、血雨腥风,经历了战火重生。那时候,他们被全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