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是天南星科芋属植物的地下球茎。基本产于南方,北方人是因为近些年交通发达之后才开始少量谨慎食用芋头的。

    我自然是在南方见得芋头,有成片长的,有田间地头的,也有在路边的,丛生的,没有枝干,就是长长结实的叶柄擎起硕大的叶片,叶子盾形,很威武,很霸道,地下的球茎也很肥大,壮阔,比红薯整齐,也更饱满。

    芋头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像红薯一样蒸熟了吃,绵软香甜,但甜度没有红薯高。至于芋头炖肉等等做法那是南方人的吃法,北方人基本停留在比照红薯吃法的阶段。

    芋头并不是外来品种,只不过对北方人而言陌生一些。但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了芋头的实际作用,并很早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早在《史记》时代就记载了芋头,不过当时不叫芋头,而是叫“蹲鸱”这样看起来很特别的名字,蹲鸱表面上解释就是蹲着的猫头鹰,仔细想芋头的模样倒也有几分相像。《史记》这样说到“蹲鸱”——芋头:“卓氏云∶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就是说因为有芋头,没有人会饿死,可见芋头是被当做粮食的。

    《汉书》称为“芋魁”,以及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芋艿(《中国医学大辞典》)等接近现在的名字。

    芋头除了球茎能吃,它的茎叶还能治病。沈括《笔谈》云∶“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见一蜘蛛为蜂所螫,坠地, 腹鼓欲裂,徐行入草,啮破芋梗,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消如故。”当然处士就比照使用了,实践说明,顶用。

    到了唐代,芋头没变,仍然是重要的食品,只不过入唐诗人的眼少。

    首先请出的是王维,他在《送梓州李使君》中提到芋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王维的朋友李使君去到梓州(四川三台)为官,那里是蜀地,少数民族聚居区,他要对老朋友劝勉几句。

     劝勉是从景物描写开始的,蜀地风光秀丽俊美,万壑千山,古木参天,万山丛中回乡着杜鹃的啼鸣。此时山中下了一夜的雨,树梢上流淌的雨水犹如瀑布飞下。你去的这个地方正是这样俊美的地方,但那里人员组成复杂,汉女主要是辛勤织布,巴人往往会因为种芋头的田地争讼。你去了要向汉景帝是的蜀郡太守文翁那样,兴学育才,蜀郡“由是大化”。只有做的更好,才能不负先贤。

    从诗中就可以看出,那时的属地,芋头是作为主要粮食的,会因为芋头田的多少发生争执。

     我们可亲可敬的杜甫也写到芋头,他也在蜀地。

    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从诗里看,杜先生心情挺好,他去邻居锦里先生家做客,锦里先生家正收芋头和栗子,虽然他家境贫寒,但因为有了芋头和栗子也能过的去。家里的儿童常见宾客,而且见了宾客很是欢喜,台阶上的鸟雀正在啄食,也不怕人,可见这家人气很好,是安贫乐道的好人家。

     我该告别了,此时是秋天,锦里先生家门前的小河不深,小舟刚能盛下两三人。依依惜别时但只见白沙、翠竹、村子笼罩在暮色中,送别在柴门,月儿当头照,主人殷勤留。

     很温馨的场景,此中的芋头也是粮食,但不会因此而争讼,只是一家人果腹,岁月静好式的果腹,虽然,并不富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