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原本是校长讲话中的训诫。精练雅致的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学校的育人宗旨和办学方向,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

  记得,在院校任主官时曾给校刊写过《品校训》的文章,旨在用这种无形的力量,来勉励师生和全校人员,同时树立学校良好的外在形象。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毛主席为抗日军政大学亲笔题写的校训。1936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全国人民把期盼的目光聚焦到了陕北,把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毛主席高瞻远瞩地预见到,抗日高潮来临,需要大批的干部去完成这一战略传变。5月中旬,毛主席主持会议决定成立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还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抗大是革命的熔炉,青年人的天地。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唱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抗大校歌》奔向敌后,奔向前方,奔向长城内外,奔向大江南北。抗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北大校训“爱国”包含着“为民,“进步”包含着“改革”,“民主”包含着”闳放”,“科学”包含着“求真”。概括起来:“爱国为民,闳放求真,民主科学,改革进歩”。这一校训产生于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语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増厚美徳,容载万物。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期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中国人民大学把“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毛主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求,“是”就是真理。看似简单的话,却蕴藏着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哲理,为人者不实事求是就难以取信于人,为政者不实事求是就难以取信于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是1915年复旦大学校庆10周年时确立的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的校训。意在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详细地寻求,联系当前实际地思考。告诉同学们不仅要做一个甘于寂寞的学问家,更要成为一个敢于怀疑的思想者。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日复旦兮”的复旦精神。

  “公”和“能”是南开大学的校训,1934年,南开大学创办30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校训。“公”便是无私无我,“能”便是实干苦干。先生提倡“公能”教育,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的为国效劳能力。他详细阐述道:“允公”,是大公;“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便成为南开大学传承的校训。

  我国大学几乎都有校训,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大精深”,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知”,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暨南大学的“忠信、笃敬”,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四川大学的“精韧不舍、日进有功”,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湖南大学的“博学睿思,勤勉致知”,黑龙江大学的“博学慎思、参天尽物”,吉林大学的“求实创新、励学敦行”,北京理工大学的“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等等。

  不仅大学有校训,小学也有。一天,路过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明德至翠 ,笃行于微”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校训紧贴翠微校名,突出德行素质,将校名与德行巧妙衔接实乃妙哉!

  同时,我特别注意到孙女将要上的北京育英中学(小学部)。七十多年来,学校传承发扬西柏坡精神,秉承“去华就实,进德修业,和谐聚力,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理念。践行着“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成为了北京市的知名学校。

  品读上述校训就会发现,这些校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教人志存高远,坚定方向;艰苦奋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独立思考,求实创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从文字角度看,却有很大差别,有的出神入化,妙趣盎然,也有的平白直叙,意思明白。

  开学季校训装入心中,这激励的力量犹如吹响号角,意味着学子将踏上梦想的道路,接受学习的熏陶;插上理想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摸索前进的方向,创造未来的辉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