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的可能性,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梦想是成功的开端,有梦就有希望,梦润人生,有梦就去追,去努力,去奋斗,不管结果如何,这样的人生一定是有意义的。

很多人不再有梦想,可能就是因为曾有过追逐梦想的动机,只因一时环境被打乱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资质,感觉难以成为一个成功者,于是自暴自弃了。然而一个人一旦没有梦想,信心全无,意志衰退,既成为真正的弱者。

年轻人固然是追求梦想的美好年代,但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老夫聊发少年狂”,奋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康承良就是一位怀揣梦想的中老年人,他已经63岁了,前不久他参加了由中宣布,中央精神文明办,文化部,教育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发起的“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将一篇9600字的“奋力打造中国新的自行车文化”的议论文发了出去。

相信读者看到这样的介绍,第一感觉就是老康这个人自不量力,一个名不见经传,且又没有半点后台的小老百姓,竟不知天高地厚,敢往政府最高的理论权威部门投稿,真是不可思议。是的,老康动笔之前也是一番思量,但诚如有位大师讲的:人生在世,要与无数个“不可能”遭遇,若一味的胆怯退缩,那就无法战胜“不可能,”应当永远不要让“我不行”消磨自己的意志。

也许有人说: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瓷器活儿。那么他到底是干什么的?是啊,前几年他曾与一位工作在清华大学的全国政协委员,又与另一位工作在北京轻工学院的市政协委员和北京市总工会的一位副主席分别通过电话,就如何治理雾霾及如何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三位领导均感惊讶,同样问他是干什么的?

当我要解开老康的“金刚钻”之谜时,他首先把我领到了阳台上,看一辆尘封了十八年的儿童自行车,令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这辆车你看出什么门道儿来了吗?”他微笑着问我。我上下左右的打量了一番,困惑地摇了摇头,“这不就是一辆普通的儿童自行车吗。”听了这话,他却笑着也摇了摇头,说道“待会儿我演示给你看。”于是我便耐心的等待他的讲解。

他向我讲述到:2001年,他自己一辆心爱的自行车在楼道里丢失了。此前他曾闻听附近的一所中学在不长的时间内便丢失了30多辆自行车,后遇到一位毛姓青年,他说自己一年内曾丢失14辆自行车。

当成千上万的人面临同一种事情出现的时候,会引出千万种态度。就说丢自行车吧,很多人只是抱怨,也曾有人在墙上写标语诅咒小偷一顿;为防止丢车,也有人将自行车放在树上,被城管发现强迫取下来并被罚款;更有人“以毒攻毒,”你偷我也偷。请问又有多少人决心发明防盗技术以解决全社会丢失自行车的问题呢?

老康则另当别论,他经历了丢失自行车的惆怅,更联想到了全社会成千上万贫困家庭丢失自行车的痛苦,这愈发激励了老康研制防盗自行车的决心。既然防盗锁,报警器都无法遏制住那双罪恶的手,那好,“你魔高一尺,我就道高一丈,到要看看鹿死谁手?!”


一、应运而生的防盗自行车

经过一番思索,他动手了,身影出现在了废品收购站;出现在了公路边的手工作坊;更出现在本单位的机修车间,终于在2002年4月研制出了符合自己心愿,且别具一格的防盗自行车。他庆幸自己几十年来在命运之河中摸着石头深一脚浅一脚的终于爬上了岸。

当技术发明出来后,按理应当报专利,但康承良联系前两项专利技术“一种新型螺丝刀”和“耐扎车轮外胎”转让不出去的教训,决定暂不报专利,先找一找合作厂家再说。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当地“北冰洋电冰箱厂”并得知厂长姓段。

电话联系好,康承良进了段厂长办公室,双方寒暄后,老康开门见山,“段总,我今天来找您协商一件事,现在全社会丢失自行车的情况比较严重,市场上虽然出售多种锁具,可防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认为这是个空白,也是个商机。我最近发明了一种不用锁具防盗的自行车,想跟您搞搞合作,不知您意下如何?”

听了这话,段总脸上先是一惊,然后饶有兴趣的说道:“现在丢自行车的情况确实很严重,我儿子已经丢了3辆自行车了,都是高档车,气得不买了。”然后身体往后一仰说道:“不知道康师傅有什么防盗高招,给我展示展示如何?”

康承良闻言,将信将疑,心想现在还没报专利,不能泄漏一点儿技术秘密。于是婉转地回答:“我的招数是卸掉一个重要的零部件,让小偷偷又不好偷,骑又不好骑,想配零件又不好配。” 段总狡黠的问道 “是啊,那是什么零部件呢?”康承良微微一笑,“既然段总感兴趣,能否表达一下诚意?现在报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需要交纳1370块钱。您能否拿出1370块钱,作为了解这项技术的条件呢?”“哎呀,1370块钱还真不是什么大数,可咱这是国营企业,没法下账啊。”说完眼珠一转,“你让我出钱可以,得把你研制的这项技术拿来让大家看,如果大家认可你这项技术,别说1370块,再多的钱我也出。”

康承良反问:“我现在还没报专利,您让我拿出来给大家看,如果泄了密,谁赔偿我的经济损失啊?”“我赔偿”段总斩钉截铁地说。“您准备赔偿多少钱的损失啊?”“你说吧”“我说100万!”“100万太多了,咱国营企业哪能负担那么大数字的经济损失啊,顶多50万。”“50万就50万,不过咱们得签协议,”段总点头“可以。”康承良将早就准备好的两份协议拿了出来,递给了段总,但他只是轻瞟了一眼,没有一点诚意。

看来不报专利不成,数日后,当康承良拿到专利受理通知书再与段总联系时,他却推托:“再与大家商量商量。”

这是什么样的技术呢?不久A市科技报的一位女记者通过市发明协会透露的信息,与老康取得了联系。因为老康曾到北京发明协会登记过。女记者如约来到了老康家,拍照了专利证书;又要老康把擦拭干净的改装型小自行车推到了客厅。女记者详细的向老康询问了一番,并让他进行了拆装演示,最后让他右手提着拆掉的车把,站在小自行车右面拍了一张彩照。

一个星期后,老康收到了一本北京科技报,说着话老康便拿出当年的报纸给我看,上面是这样介绍的:提到自行车防盗,人们想到的就是给车多加几把锁。但是再好的锁,小偷也有破解之术。到底怎样才能防住小偷呢?

大兴区的康承良先生发明了一种不同以往的防盗之术,抛弃了用车锁锁住自行车的传统方法,用更高明的手段,能有效杜绝或减少自行车被盗情况的发生。防盗措施分为两部分:

(1)车把的拆卸是关键:

经过他改装的自行车,从外表上看不出与其他自行车的区别,但他只动了几下,车把就被轻而易举的拔了下来。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车把的一些部位被改造了。与普通的车把不同,改装后的车把不再是直上直下,而是有一个90度的曲折,像汉字中的“之”字,车把下面的铁杆上还多了一把锁。

“锁是固定车把的,防止车把左右转动。”老康解释说:“这里还有一道机关,就是插销,”只见他从90度转折处的部位拔出一个插销,再将锁打开后,车把就可以拔出了。但记者提出疑问:“车闸把手是固定在车把上的,难道每次都要拆卸固定车闸的螺丝吗?”听闻此话,老康又做了演示,只见在车闸把手与车把接触的部位安装了两个“铁套”,而连接左右车闸把手的两个插头就插在两个“铁套”中。这样每次将车闸把手上的插头拔下来,就可以方便的拆下车把了。

小偷偷车主要是为了卖,没有车把的车,不好偷走,即使偷走也不好配车把,想必也不再被贼人惦记了。

(2)短时间停留还有妙招防贼:

如果骑车买菜或逛超市,带着车把走来走去会很麻烦,老康研制的插销和锁的机关还有另外的作用。他告诉记者,如果不打开车把上的锁,只将插销拔出,车把仍被牢牢控制在车上,只能来回转动,无法控制前轮方向,生人无法拿掉。这样的车,即便小偷开了锁也无法骑走。

(3)插销不可复制,有唯一性。

也许有人担心,小偷随便拿一个直径相近的铁棍插进去,不是一样将自行车骑走吗?老康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插销上有“密码。”即便大批量的生产,也可以一批车一种插头,绝不会让小偷随意复制“密码。”

但是为何选择车把,而不是车的其他部位呢?他告诉记者:车轮也是重要的零件,但是太脏而且拆装麻烦;而拆掉脚蹬子或车座子对偷车的阻碍不大。相比较而言,车把就是既干净又比较重要的零部件了,且拆装方便。

北京电视台闻讯,也从2005年的7月份至2008年的4月份7次采访了他。得到媒体的大肆宣扬,康承良一时感觉踌躇满志,“一花独秀,技压群雄。”但没想到技术的推广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既然段总不感兴趣,老康决定进城到市《技防办》谈谈。好不容易找到了“技防办”的张工程师,老康说明了来意,张工却微微一笑,“你这么设计只能是增加一点儿小偷盗车的成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请问您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张工程师吸了口烟,目视远方,漫不经心的回答:“我看把车用钢丝绳拴在树上就挺好。”“那周围要是没有树呢?”张工不耐烦的挥了挥手,“好啦,我这儿还有事呢,”老康只好失望的退了出来。为转让技术他决定:


二、果敢地向外地出击

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犯难是感觉当年蜀道崎岖险峻,老康犯难是感觉当今社会民间发明者:发明专利容易,转让起来实在难。

这时有朋友建议,最好是到自行车企业最多的天津市推广,于是在2003年9月24日上午8点钟,康承良在县城火车站登上了一列从新疆喀什开往天津市的火车。

在车上,他了解到天津北洋桥有多家自行车厂,当他来到北洋桥售卖“飞鸽”车的摊位前,与女厂商打招呼:“大姐辛苦啊,这“飞鸽”车大梁长,上下车方便。尤其“飞鸽”加重是名牌儿啊。”中年妇女冲他一笑:“可不是吗,您这位大哥挺识货啊,来一辆吧。”“我今天先不买,”“那你有嘛事儿吗?”康承良满怀信心的把自己的防盗技术一说,谁知中年妇女不屑一顾的说:“丢车怕什么,丢得越多,我卖得越多。”听了这话,老康心灰意冷,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家后感觉十分郁闷,爱人开导他:“你得想开点儿,咱们是弱势群体,企业对百姓个人的发明创造根本不放在眼里。不过,有一段格言说得好:‘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于能否到达目的地,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老康一时也认同了爱人的说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社区的机动车越来越多,交通拥堵非常严重。不仅如此,令人窒息的雾霾天气也逐渐多了起来。2011年的“巴黎气候大会”,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而召开的。大会特别提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口号。老康从报刊看到:骑自行车出行不仅仅是中国在提倡,丹麦,荷兰,韩国甚至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美国,也出现了骑自行车出行的热潮。

但是,如同草原上有羊就有狼的规律一样。在我国,盗窃自行车的现象始终就没停止过,搞得很多人想买新车但不敢买。种种现象,使得老康心中再掀波澜。

2004年的冬季,气候异常的寒冷,但老康的心却不是“拔凉拔凉的。”都说外地制造业比较发达,因此他要到河北献县去找一位多年未联系的退伍军人杨光来(化名)。杨光来在某卫戍区部队服役时曾与老康有过交往,复员后给老康来过一封信,信上留有详细的通讯地址,只可惜丢了,记得是河北省献县。     

到了献县的武装部和民政局,老康欲凭借自己的身份证查找杨光来地址的意愿未能实现,有关部门要求必须有单位开证明方可查。而通过114查号台也未见踪迹,难道他……?

在献县度过一夜,第二天早上,老康扫兴地上了一辆开往北京的面包车。“唉,又是白跑一趟,”他失望的浏览了一会儿车窗外一闪而过,掉光了树叶的杨树;以及田野里稀疏的毫无生气,随风摆动的玉米秸秆。


三、一度寄希望于媒体和外商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2006年他接到了北京发明协会的一个电话,要他9月5日到国际会议中心参加本市首届发明创新大赛颁奖大会。

评奖结束,一等奖为升极板电脑,奖金一万元;二等奖为沙土栽培新技术,奖金伍仟元;……。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均为科研单位。老康的“新型防盗自行车”专利技术被评为优秀奖,工作人员向他颁发了500元奖金和证书。他非但没高兴,反而有些郁闷。他最关心的不是奖金,而是有关部门应阐明如何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不久老康又有幸与北京市总工会一位副主席通了电话,“新型防盗自行车”专利技术被放到了“技术英才网”上展示,使他一度很兴奋,但最后也未能如愿。

命运好像总跟他开玩笑,无可奈何之际,一股春风,一度把老康吹得心花怒放。2007年春天,公安部等六部委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打击盗窃自行车的专项行动。

他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报刊摊前,只见《华夏时报》在头版醒目的位置刊登信息:本市成立1500个打击盗窃自行车行动小分队,并在适当地点安装摄像头。

回到家后,他摁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向有关部门推荐自己的防盗技术。但打电话打得老康满头大汗,也没找着“管事”的科室。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的增加,老康感叹:“人间的万象真理,愈追愈模糊,”难道就这样放弃了?

2007年的4月,决心孤注一掷的他来到了《工人日报》社,与报社领导和记者亮明身份后进行了一番谈话,希望《工人日报》这份面向全国的报纸能给他带来好运气。该年的4月22日,《工人日报》发表了“作者手记”,题目是:民间发明家遇冷的背后。

文章讲到:“一项统计表明,我国专利申请有60%左右来自民间发明家。但另一项调查也显示,民间发明家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防盗自行车的发明者康承良的遭遇就是一个例子。老康当然不算最不幸的,一些民间发明家除了发明无法市场化外,还会因为搞发明而一生穷困潦倒,甚至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民间发明家为何会遭遇尴尬?从发明者本身来讲,他们处在散兵游勇和单兵作战状态,兴趣和理想是绝大多数民间发明家的驱动力量,而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发明有些时候显得不够“高级”。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学术交流,科研条件和孵化资金,使得他们在跨过发明这道门槛后,突然发现自己面前是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转化难题。

国家为高校企业和各种科研院所建造了实验室,提供了实验设备和大笔科研经费,这些对民间发明者来说只能是个梦。而一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种种现实考虑,也不愿意购买专利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为民间发明成果的市场化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不可否认,民间发明家都是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职业发明人,他们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群体。如何为他们架起转化的桥梁,如何更好地为他们营造适于成长的空间,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激发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但呼吁归呼吁,光靠呼吁扭转不了现实。2007年11月的一天傍晚,他从收音机里得知:我国每年有400万辆自行车被盗,价值近20个亿。所以,公安机关打击盗窃自行车的专项行动还将持续,这条信息对他有所触动。怎么办?还有那些途径可走?某日他从《参考消息》报得知:韩国总统李明博表示,为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要把韩国打造成自行车天堂。于是他又一番联系。于2009年6月4日,来到了潘家园“可迪视眼镜城”会见了韩国朴副会长,欲委托他与韩国自行车企业联系,共同开发自己的“防盗自行车”最后也未成功。一连串的失败使他再次陷入迷惘,放弃吧,舍不得,不放弃呢?又前景暗淡。还坚持么?


四、他要重树工人阶级的大旗

康承良是一名工人,当年他很幸运的躲过了大规模下岗潮,他体验到了工人队伍总体文化素质低,缺乏事业心,缺乏追求梦想的精神,确想干一番事业的人贵如凤毛麟角。

因此他要争气,为他自己,更为整个工人阶级队伍。“过去我们被称为领导阶级,现在这个领导阶级的称号已渐行渐远,怪谁?难道我们自己没有责任吗?”虽然自行车专利技术含量不高,仅限于百姓生活层面,与国防,与国家经济建设无些许联系,但就康承良的志向,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用“空谷幽兰”、“高寒杜鹃”、”林中的人参”“山上的雪莲”形容似乎档次不够,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虽然是一名普通工人,但他的毅力代表着工人阶级不屈的品格;他的身上昂扬着工人阶级勇于探索的精神;他的追求折射出时代的光芒,他的思想,他的志向,确是跨越了万水千山。

除了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外,他还具备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总结的高素质人的特征: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举例来说:2002的2月10日上午,他和另一位同事在传达室值班,发现本厂外东北角一处废品收购站着火。来到近前,只见收购站铁门紧锁,院里面晾着的被褥已被大火包围。他焦急的求用旁边两个单位电话报火警遭拒后,果断的骑车到远处用小卖部的电话报了火警,将火扑灭。

面对一系列的挫折何去何从呢?有一天他来到了大兴图书馆,准备借几本文学写作方面的书看看。谁知踱步到书架前一看,一本《认命不如拼命》的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的眼球,他马上办理了借书手续,回到家像当年学毛选一般,如饥似渴地学了起来。

书中讲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与挑战,结果有失败也有成功。不过人生的胜败不在于一时的得与失,而在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没有走到生命尽头,我们谁也无法说清自己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所以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泄气,都要充满希望。

书中还讲到:要拼命,一定要自信。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是一种心中抱着坚定的希望和信念走向伟大荣誉之路的感情,是与失败抗争的一种必备的心理素质。不相信自己比别人都出色的人是个可怜虫。不管我们的情况多么糟糕,或者沉沦在多么低下的地位,我们绝不同任何人对换身份。当我们满怀自信,并且全力以赴时,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心理学上,信念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深刻而稳固的信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肆虐,春风终会缓缓吹拂。当挫折不断,当失败如影随形,当命运之门一扇一扇关闭;我们永远也不要怀疑,总有一扇窗为你打开,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

认命的人不会摆脱不幸,不会减弱不幸,不会驱走不幸。只有拼命的人才能使不幸变成幸运。才能把失败变成成功。

拼命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力量,拼命是生存的一种姿态,是比站起来更重要的姿态,是强者的象征。只有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拼命做好每件事,才可能到达卓越的顶峰。

在老康寄出“奋力打造中国新的自行车文化”一文后的8月1日,他又从网上得知:国际环保组织《全球促进网络》(GFN)发表年度报告,指出人类于7月29日,已将2019年地球所有天然资源配额消耗一空,包括水,土壤和洁净空气均被用尽。之后的每一天都是在向未来“透支”,地球上75.3亿人全员“负翁”。

专家指出:要是我们能减少50%的排放量,就能多争取93天,把资源耗尽日推后到10月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达国家已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今后可供选择的主要技术为: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地球不是信用卡,总有花光的那一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地球,也为人类存点“积蓄”吧!读到此文,他感觉该信息来得迟了些,没能写入“征文”中。

若说“天下英雄,所见略同”,形容一名无社会地位的工人老康来说,未免有些牵强。但他的执著确实令人感叹:十八年过去了,由最初推广防盗自行车专利技术,到践行“低碳生活,绿色出行,”至今天,更将思想水平提高到了“打造中国新的自行车文化”的崇高目标。63岁的老康一直没有从梦中“醒来”,而是以多种形式持续着他的“逐梦”之旅。现在就把他撰写的《奋力打造中国新的自行车文化》征文的部分内容展现给大家吧:

浩浩之炎黄,泱泱之华夏,上下五千年创造出了经天纬地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在战胜了无数的挫折与惊险,激流和险滩,一路风尘仆仆、披荆斩棘,驰骋到了“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巅峰,令祖先赞叹,让世界仰观。如此首先要感谢为动植物生存发展提供充足能量的自然环境,这是中华儿女得以一代代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的作用更不可或缺,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精神支柱,两者密不可分。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上至国家下至国人的灵魂,形象,脊梁骨。而谈到在博大的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那就不得不提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儒家和道家就均有阐述,也直接佐证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多么重视,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当如何呢?

诠释这一思想的方式有千千万,联系当前环境污染问题,选择绿色出行便是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废物利用等等,都是其更为具体的措施,而加强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便是更为简单高效的贯彻绿色出行这一主张的实际行动了。

现在民间自行车爱好者的创新发明不断曝光,使我看到了自行车的新生命,新希望和新前景。在追求新工艺,新设计的同时,何不将复古也提升为一种时尚呢?在设计行业里,复古从来都是很重要的元素,何不让经典的老式自行车再“年轻”一把呢?并且以现在的做工,应该让细节,质量,功能和传动系统都超越过去,更上一层楼,使之焕发青春才是。

而如何打造中国新的自行车文化,我考虑了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最近有媒体报道:中央在去年就颁布了节能减排内容的文件,要求各省市打造自行车专用通道和配套设施。在文件精神的引领下,北京市及厦门市均打造了自行车专用通道;深圳和其他多省市也在积极筹备中。但我认为,打造新的自行车专用通道无疑是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骑自行车的积极性;但仅凭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想办法把自行车市场搞活,要改变目前自行车企业:保本微利,因循守旧,等订单加工,不愿创新或不敢创新,导致生意萧条的现状。政府应对自行车企业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大胆开发新型自行车的企业要加以奖励,或在知识产权方面加以保护,免除他们开发新产品的后顾之忧。让人民群众骑上全新感觉的自行车。

另外,有关部门应考虑搭建平台,安排自行车生产厂家代表与消费者见面,消费者可根据自己设计的造型,防盗功能,各项技术指标,颜色和款式及档次向厂家代表递交图纸或说明,并留下姓名及联系方式。厂家代表经过3D打印技术核算后告诉消费者价钱。若消费者同意,可适当向厂家交付定金,但为防意外,可委托某家银行代收。同时消费者也可将自己的新发明,新技术转让给厂家。

我国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美元,而三亿多辆机动车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污染源,政府每年治理大气污染就要投入1000亿元。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建议政府第一步先从治理大气污染的千亿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用以奖励经常骑车出行的人,从另一途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骑自行车的积极性,例如按照某辆自行车行驶的里程(车上安装速度里程表),如达到一千公里可到规定的部门免费领取一些奖品;两千公里可免费维修一次;五千公里可免费更换同一品牌的自行车等优惠政策。而一旦将人民群众骑自行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会产生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空气污染肯定会大大减少,政府就可以节省治理大气污染的投入;另一方面是自行车企业的生产量大增,不但扩大就业,还可增加国家的税收,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要经常由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适当场合组织群众听课,向群众讲解我国及世界目前所面临的愈来愈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我国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所做的工作:如在西部戈壁沙漠建发电厂,向千里之遥的东部送电,艰辛和危险充斥全过程;还有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原子能发电,可播报视频。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更是造福百姓的千年大计。

第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基层干部和党员要经常带头骑自行车出行,起表率作用。总之,要多种措施并举,不能一方面是政府大力治理空气污染,一方面是部分群众我行我素,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康承良说得很好,我确信,如果我们多种教育和鼓励措施并举,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大气污染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认识到政府的良苦用心,自觉选择短途骑自行车出行,那么政府的努力就会事半而功倍。我建议,将每年的9月30日作为自行车日,意在提示大家:尽量用绿色出行的方式度假,用实际行动捍卫祖国母亲,祝他健康长寿,永远年轻。

从我党的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次重大胜利是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而取得的。最近,《流浪地球》上映,影片中:寸草不生,鸟兽绝迹,天寒地冻,触目惊心。因此,许多人呼吁:骑自行车出行,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据测算,每骑15分钟的自行车能消耗130卡路里,相当于4块巧克力糖的热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仅仅靠媒体的呼吁不起作用,必须由政府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做基础,才能打造出中国新的自行车文化,才能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绿水蓝天”事业。

总之,只要每个人都能尽微薄之力,那么绿水蓝天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多。朋友,您是这样的热爱我们伟大的党,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那么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就选择从今天开始吧!

打造新的自行车文化,让工人阶级重登领导阶级的历史舞台,是康承良多年的逐梦之旅,而实现中华民族梦,不正需要亿万逐梦之人吗!

作者:康鹏飞,通讯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枣园东里社区10号楼九单元402室。电话:(010)69292031,手机:15810866121,邮箱:376910242@qq.com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