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收(公元505~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今晋州市西)人。魏收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和北齐三个王朝。在他28岁时,北魏灭亡,他45岁时,东魏为北齐所代,北齐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卒,终年67岁,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

 

笑语激就大手笔

魏收的文才,是一句笑语激就的。

魏收才敏过人。据《北齐书》记载,他15岁时就能属文,与邢子才文章并著,世称“大邢小魏”。魏收是邢子才的晚辈,然而在文才上相争于时。

魏收少年时的志向并不属意于舞文弄墨。他是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子,少时,他随父亲到边防,很喜欢骑马射箭,留恋于马上功夫。当时,有一位长辈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弄戟几何?”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这句也许是不经意的玩笑话,他却品咂出了取笑他的意味:舞枪弄戟,你能摆弄几个回合?他很感惭愧,从此逐鞍马,藏弓箭,一心一意苦读诗书。就是炎热的夏天,白天到树凉下吟诵,晚上仍在月下坐板床攻读。史传说:“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文章大手笔。后来明人张溥说起这一段往事,还感慨地说:“魏伯起少时惭于弄戟,终至免于逐兔,成为文章大手,是被一句调笑话激成的,郑伯实在有功啊。”可也是,一句玩笑话,少了一个挽弓撵兔子的人,多了一位文章高手,也算一段文坛佳话。

至于他的手笔高到何等程度,史书有不少记载。在北魏时,他初入仕途为太学博士,吏部尚书李重俊看重他的才学,上奏授于他司徒记室、参军之职。北魏节闵帝(元恭)命魏收草写《封禅书》,他“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当时黄门郎贾思也一同侍立,感到惊奇,对节闵帝说:“魏收的文才,虽曹子建的七步之才,也超不过。”魏收从此受到重用,升为散骑侍郎,命他主持撰写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此时,魏收年仅26岁。魏收在北魏时,还写过《南狩赋》、《庭竹赋》等,均显示了他的文学才能,因此,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并称为世间“三才”。

从东魏到北齐,魏收一直受到封建统治当权者高欢父子的赏识,官职和爵位一升再升,从中书令、侍中,到尚书右仆射,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

在他任职北齐时,国事诏命、军国文诰皆为他所做。史载:“收为檄,五十余纸,不日而就。”“初夜执笔,三更便成,文过七纸。”故文襄王善赞其文:“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国之光彩。”

魏收的生平事迹,《北齐书·魏收传》和《北史·魏收传》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掘墓抛尸为哪般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魏收因文而扬名,也因文而败行,死后,竟遭掘墓抛尸,留下一个“秽史”的恶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魏收修史说起。

还是在东魏时,御史中尉崔暹向文襄(高欢长子高澄,北齐时追谧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说:“国史事重,公家父子霸王功业,皆须具载,非收不可。”高澄便将修魏史的重任,交给魏收承担。高洋灭东魏,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公元550年),第二年即正式下诏魏收撰写魏史。当时,文宣帝高洋对他说:“秉笔直书,我终不作魏太武,诛杀史官。”魏收也向高洋表白自己的心愿说:“臣愿得直笔,早成《魏书》。”高洋又诏平原王高隆之为总监,房延佑、辛元植、睦仲让、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六人参加,但高隆之仅仅是署名而已,房延佑等人并非史才,不堪编辑。于是《魏书》的撰写重担,主要落在了魏收的肩上。

魏收撰《魏书》,可以直接继承、借鉴的文献并不多。据他自己说,可资参考者,主要有邓彦海的《代记》十余卷,记北魏早期的历史。其后又有崔浩所撰《魏书》30卷,用的是编年体。后来,李彪曾用纪传体重新编写,未能完成。北魏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书至孝文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又命崔鸿、王遵业补续,下限写到孝明帝。还有济阴王晖业撰写的《辨宗室录》30卷等等,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其余就是当时还能见到的有关谱碟、家传。魏收他们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十一月,最终完成了《魏书》,共计130卷:帝纪12卷,列传98卷,志20卷。魏收自认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

《魏书》完稿后,就在北齐官僚士大夫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发生一场大争论。主要是由于魏收的为人和他的修史态度所引起的。

魏收在当时深为北齐高氏统治集团所信任,身居高位,担任要职,而又恃才傲物,借修史作为酬恩报怨的手段。他曾公开地说:“哪个小子敢和我魏收作对?抬举他可以让他上天,按压他可使他入地。”那些与他有亲有故的人,传文就减恶增善;相反,与他无亲无故,或稍有仇怨的人,不是不载人史传,就是不加褒美。当初魏收在北齐神武帝时任太常少卿,编修国史,得到过阳休之的帮助,于是,他感激地对阳休之说:“我没有别的感谢您的恩德,一定替您写一篇好传。”阳休之的父亲阳固,魏时是北平太守,由于贪污和残暴被中尉李平弹劾而获罪,这在《魏起居注》里有所记载。而魏收却在传中写道:“阳固在北平,非常廉政,因公事获罪而免官。”又说:“李平对他深为敬重。”而参加修史人员的祖宗、亲戚大多被写进《魏书》,并以美言相饰。

由于魏收在列传人物的取舍褒贬上触犯了某些门阀豪强、官僚士大夫,诸家子孙投诉的前后达百余人。北齐文宣帝高洋下诏,让魏收在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讨论。讨论会上,众说纷纭。有的说遗其家世职位,有的说其家不见记录,有的说妄有非毁,等等。魏收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作出答复,但仍然是众口喧然。由于皇帝高洋和宰相杨情、高德用的庇护,以“谤史”的罪名,处理了范阳卢斐、顿丘李庶、太原王松年等人,才压下了这场风波。但是也决定《魏书》暂不印行。诸家子孙内心不服,称之为“秽史”。此后,高演、高湛两次命魏收“更加研审”,进行修改。魏收作了较大的改正,最后才成定本。

魏收因修史而得罪的一些人,一直对他怀恨在心,北齐灭亡之时,竟然有人挖了他的坟墓,并且抛其尸骨于野外。

 

盖棺定论自有时

对魏收这次修史的行为和魏收修撰的《魏书》应该怎么评价?真的如历史上有些人的结论,是“秽史”吗?

对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

固然,魏收的操守人品多遭人诟病。他虽以文才显,然品性褊狭,每当在路上碰见权贵,就以言色取悦。在洛阳的时候,行动轻薄,人号为“惊蛱蝴”。曾出使梁地,与部下各买婢置馆中,遍行奸秽。史称魏收撰《魏书》时挟私妄为,前后颠倒,贿赂成书。但魏收处于王朝政权变更之际,由东魏入北齐,其所处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而且此书并非仅出自魏收一人之手,好几个合作者不但史才史识不能与魏收相比,甚至连起码的水平也不够。因此这部史籍的质量不能由魏收一人负责。

客观地说,魏收修撰的《魏书》,在南北朝诸史中,总的讲来,还是比较好的一部史书。隋朝是从西魏、北周继承下来的,因此,隋文帝开皇年间,命著作郎魏澹(魏收的族弟)等,以西魏为正统,重修《魏书》。魏澹成书92卷,无志。但这部新修成的《魏书》,还不如魏收所撰写的《魏书》,以后也没有流传下来。隋末唐初还曾两次重修过魏史,也都未成功。结果还是魏收的《魏书》保存下来,列为现今的二十四史之一,成为研究魏史的最原始的著作。

《魏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在编撰体例方面也有可取之处。唐初史学家李百药、李延寿等人对《魏书》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肯定的。李延寿所撰《北史》,其中北魏部分基本上是《魏书》的节录。这就表明了《魏书》的史学价值。

《魏书》共130卷,有本纪12卷,列传98卷,志20卷,记载了北魏(包括东魏)王朝的兴亡及其典章制度。

《魏书》帝纪的首卷是《序纪》,叙述了道武帝拓跋珪建立魏国以前的情况。从黄帝少子昌意受封北土,一直写到拓跋珪的祖父什翼键,从中可以大致窥见鲜卑拓跋部发展的源流,提供了由氏族、部落到国家发展过程的史料。这样,既写出了拓跋氏的先祖,又与帝纪有所区别,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这在史书帝纪的体例上是一种创新。

魏收在帝纪的分卷上也有所侧重,把北魏诸帝中两个杰出、有作为的皇帝太武帝拓跋焘和孝文帝元宏分为上下两卷,不惜笔墨,详细叙述他们的业迹。把东魏的皇帝元善见列为帝纪的最后一卷。因为魏收是北齐人,视东魏为正统,而把西魏文帝元宝炬排斥在帝纪之外,只附见在列传中,记载也非常简略,以表示不承认西魏政权,可谓用心良苦。

《魏书》的列传共98卷,有些列传是一种家谱式的史传,价值不大。有些列传如《李安世传》载有请均田疏,《张普惠传》载有论长尺大斗和赋税疏等,颇有史料价值。有些列传所载文章诗赋,为后人搜集北魏诗文提供了资料。关于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列传,大都根据当时使节和商贩的口传写成,其中虽然有一些侮辱性的记述和传闻失实之处,但对当时东北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对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情况,还是提供了不少历史资料,有助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

《魏书》的志也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的《释老志》不仅前史所无,而且后代的史志中也再未列这个志目。它是魏收根据北魏的历史特点新创的一个独特的志目。佛教和道教在北魏时进一步发展,社会影响很大,两教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复杂。《释老志》详细记载了佛教和道教的源流和发展变化,以及佛经的翻译、佛寺的营建、佛像的塑造等,对研究中国宗教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志中还反映了世俗地主经济和寺院地主经济的矛盾,尤其是反映了寺院占有的奴仆和依附的人口所遭受的地租、高利贷的剥削情况,是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的重要资料。《官氏志》,在别的史书中称《职官志》或《百官志》,魏收却别具匠心改名《官氏志》。志中记载了官制,省略了官府部门和官吏职司,突出了拓跋氏的变化,从氏族姓氏和元宏所改汉姓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的情况。《食货志》详细记载了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的均田令和与此相关的三长制、租调制,是后世研究均田制的重要原始材料。关于货币的记载也有助于了解北魏所辖地域的社会经济情况。其他各志也有可取之处,如《灵征志》记载了北魏建国以来150年间各地所发生的地震,是很宝贵的资料。

魏收的文学才能也值得肯定。在我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文学是黯然失色的,远逊于蓬勃而有活气的南朝文学。但是,到了北朝后期,随着文网的的放宽,汉文学的复苏,南朝文学的输入北土,这时,在北朝文坛上,有了初步的繁荣景象,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诗赋文人,其中魏收就是一个代表。魏收的诗作今存13首,其中不乏对仗工整、巧构形似、清新可读之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巨鹿下曲阳(今晋州市西)魏氏家族中,出了魏收、魏澹、魏征三位史学家,其中以魏征名气最大,他们三人系同族。同族三人在北齐、隋、唐三个朝代都从事修史,也不失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