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9日,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76岁的志愿军“活烈士”胡金海,在继女的陪同下,手持重庆当地武装部为他出具的相关证明,来到赤壁市羊楼洞烈士陵园自己的墓碑前,为那些并肩战斗的战友和“自己”扫墓。

羊楼洞烈士陵园长眠着哪个时期为国捐躯的英烈,胡金海老人是如何成为“活烈士”的?又为何出现在陵园祭奠“自己”?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离奇曲折的动人故事?

 

故事,得从2005年秋天说起。

赤壁市公安局副局级侦察员余发海,因长期在基层从警,积劳成疾,双肾功能坏死,在2003年初换肾后退居二线,从事公安文史调研,并协助有关部门整理史志。余发海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赤壁市作协原副主席。当过治安警、派出所所长;1983年,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臣,是当年湖北省公安系统,唯一获得的最高级别奖励。

那年秋天,余发海被市政协文史委抽调并委派,到羊楼洞村考证一片是否烈士的墓地。在每天要吃5次抗排异药物,还不能劳累的情况下,他多次到羊楼洞村考察,终于在羊楼洞村16组的老营盘茶山下,找到了一个烈士墓群。那里人迹罕至,荆棘遍地,没有青松,没有道路,没有英烈纪念碑,也没有亲人来祭奠。放眼望去,茅草丛中的石碑起伏排列在山坡上,犹如一支静默潜伏的部队。他用买来的洗衣粉和刷子,洗刷掉碑上的青苔和泥土,并用红油漆刷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把碑文的内容重新描绘出来。随后一连几天,余发海都在墓地,将一座座烈士墓前的碑文全部抄写在笔记本上。

汇总整理后,余发海统计出共有142位烈士长眠于此,碑文都记载了烈士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牺牲时的年龄。他们遍布全国24省128县市,隶属31个军37个师100多个团。牺牲时间为1951年10月到1955年2月。

通过走访村民和查询,余发海得知,抗美援朝战争最紧张的时期,羊楼洞创建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医院。此后5年,该院曾收治过三大战役受伤的解放军伤员和从朝鲜前线转送来的志愿军伤员及在南方剿匪受伤的公安军(即现武警部队)伤员,共3100余人。其中,142人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牺牲,就地埋葬在那片荒山上。1956年初,这所野战医院完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的历史使命后撤销。由于种种原因,这片烈士墓几十年来不被外界所知,尘封的英烈和他们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渐渐被人遗忘。

站在茅草丛中的烈士墓群前,一种深沉而又悲伤的情绪笼罩在余发海的心头:先烈们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新中国的安宁,甚至异国浴血奋战,遗骨埋他乡,他们的亲人望穿秋水,居然不知他们葬身何处。他们应该在烈士陵园里被后人瞻仰,得到应有的待遇和荣光,更应该找到亲人……。他决心为烈士寻找亲人,找回属于英烈的尊严与荣耀。

余发海着手整理烈士名单,买回各省地图册、方志和地名志,对照行政区域的变更归类建档。对半个多世纪前刻在墓碑上的同音、近音字,予以鉴别。

接着,他开始给烈士的亲属写信,地址是碑文上的籍贯。有时一天寄出30封,有时一天寄出20封。几百封信件寄出去了,大多石沉大海,还有40多封信因“地址不详”被退回。

2006年春天,余发海终于收到了8封烈士亲属的回信,内容催人泪下:烈士原籍有关部门没有相关的资料,还误认为他们失踪或被俘叛离去了台湾,家属不仅没享受到烈士家属的待遇,还在阶级斗争年代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挨批斗被抄家受尽委屈。有的烈士家属老无所依……一种追朔英烈,不忘历史,教育后人,珍惜今天的社会责任感唤起了余发海的良知,更加坚定了他为烈士寻找亲人的决心。他决定自己上门去寻找,让一个个烈士与亲人聚首圆梦。为筹盘缠,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城区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以45000元的价格贱卖,踏上了“我为烈士寻亲万里行”的道义远征,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地处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有着“为烈士寻亲”的光荣传统。2006年1-2月份的寒假期间,该校的172名学子奔波2万余公里,访遍湖北9个县市200多个村镇,为在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5位湖北籍烈士找到了亲属,让烈士的英灵魂归故里。

新闻见诸报端后,在为烈士寻亲路上奔波的余发海,第一时间给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写了一封信,告知了自己为羊楼洞142名烈士寻亲的初衷。与此同时,他向部分烈士原籍的武装部、公安局和民政部门,寄出了第二批信件。

2006年的一个冬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团委的邀请,余发海在华科大礼堂给数千名大学生们讲述了羊楼洞野战医院、抗美援朝烈士墓以及自己为烈士寻亲的故事等,激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2007年1-3月份的寒假,华科大组织30多个院系的460名学生接过“为烈士寻亲”的红色火把,组成了羊楼洞英烈寻亲志愿团,分成17个小分队,奔赴全国24个省市寻亲,帮助142名长眠于此的英烈找到亲人。

大年三十前两天,寻亲团发回信息:找到了河南籍唐文英等10余位烈士的亲人。随后,湖南《法制周报》、辽宁《辽沈晚报》、河北《燕赵都市报》等各地媒体纷纷加入寻亲队伍,为所在省份英烈寻找亲人。

2007年3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志愿者刘德一等6名同学,在四川、重庆两地通过6天的艰苦寻找,终于查找到家了住重庆巴南区李家沱桥南村、曾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烈士”胡金海家的联系方式,并拨通了电话。

“您是胡金海烈士的家属吗?我们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志愿者,您的亲人胡金海1953年12月在抗美援朝中牺牲后,葬在湖北赤壁市洋楼洞烈士墓中(位于第10排第10号)。50多年来,一直没有亲人去扫墓。我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你们……”

接到电话的胡金海,惊诧不已:自己在抗美援朝中上过前线,但没有受伤,怎么成了烈士?这时,志愿者将墓碑上记录的详细资料告诉了他:墓主胡金海,第12军35师104团8连战士,四川江津(现划归重庆)高歇乡人。1953年牺牲,牺牲时22岁,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得知胡金海“烈士”还活着,刘德一等人找到了胡金海家,见到了“烈士”本人。76岁的他身体很好,与儿孙们享受着天伦之乐。原来,胡金海1955年复员回家后,被安排在一家家具厂工作,直到退休。

       胡金海老人回忆说,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的第五次战役中,他背着一桶水下山,突然敌军的一颗子弹从他肩膀擦过,水桶给打穿了,帽子也被打落在地。

       同年10月的金城阻击战,包括胡金海带的班与炊事班12名战士在内的部分战士,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晚上,炊事班的同志正准备生火做饭,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敌机分别朝他们丢下炸弹与燃烧弹。燃烧弹燃起的熊熊的火焰,立即吞噬了炊事班的12名战士,距离这些战士所处方位仅10米之遥的胡金海,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炸伤,被烈火焚烧,心如刀绞。有一位战士被炸伤,躺在地上生死未卜。这时,胡金海发现那位战士的手好像抖动了下,于是脱下自己的军装盖在负伤的战友身上,等待后续救治,然后和战友们继续向前冲锋战斗。紧接着,只听见“嘣”的一声响,一枚炸弹落在他的身边。他大叫“不好!”忙卧倒在旁边的树沟里。趴在地上等了半天,并未听到炸弹爆炸——原来是一枚“哑弹”。那12名被烧着的炊事班战士没有他那么幸运,全部牺牲了。 

       1952年11月的上甘岭战役,打得非常残酷。胡金海所在的部队被敌军围困,前7任班长都牺牲了,他成为了第8任班长。由于水源缺乏,喝水成了困扰战士们的一大问题。实在渴得受不了了,就在嘴唇上涂上一层薄薄的牙膏,润一润。很快,牙膏用完了,没办法,战士们只有用水壶接下自己的尿液,以尿解渴。越往后,尿液变得越珍贵稀缺,因为没有进水,很多同志好几天都尿不出来。

       后来,战士们找来一块光滑的石头,几个人围在一起往石头上哈气,热气碰上冷石头,就会在石头上凝结成小水珠。他们欣喜若狂,一个个挨着哈气,水珠形成后,便用舌头舔一点石头上的水珠。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战士们下山时听到山下哗哗的流水声,都兴奋不已,他跑到河边,一口气喝了3军壶水。

“虽然我没有死,但也几次和死擦肩而过。”回忆起抗美援朝的岁月,胡金海老人感慨万千。当初打仗时部队要求他们轻装上阵,个人物品包括姓名、年龄、家庭地址、血型、所在部队番号等资料的卡片全都放在衣袋中,谁牺牲或负伤了,就将这些东西往后方转交。“当时可能是因为善后人员把我的物品和资料,当成了那个牺牲战友的遗物转到了国内。因此,54年后,活着的我成了烈士,而那个牺牲了的战友却连名字都不清楚。”

回想起牺牲的战友连其亲属都不知道下落,尤其那个牺牲了的战友连名字都没有。胡金海感到心酸,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枚“和平万岁”的像章动情地说,在那个年代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依旧没有忘记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在为那些客死异乡的英烈寻找亲人,他感到欣慰。得知自己被误作“烈士”并立了墓碑,老人感慨万分,说如果身体允许,清明前将去湖北为那些没有找到亲人的烈士和“自己”扫墓,看看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了却一桩心愿。

 

“烈士”胡金海还健在的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了北京、重庆、吉林、河南等地媒体的强烈反映。2007年8月18日,受湖南与江西电视台邀请,被误当“烈士”54年的胡金海老人在继女的陪同下,从重庆赶到湖北赤壁羊楼洞烈士墓群,现场接受专访。

一踏进肃穆而荒凉的墓地,老泪纵横的胡金海在老民警余发海的陪同下,一一认着碑文上熟悉的部队番号“12军、15军、24军、38军、40军、47军、54军……”,仿佛回到了当年炮火纷飞的战场。“战友们,你们长眠异地他乡,我幸存活着回来。今天,我来看你们了!”

老民警余发海指着第10排10号墓对他说:“胡老,您看这烈士碑上不是写着你的名字及籍贯吗?”只见他手抚墓碑,噙满泪水:“战友啊,你为保家卫国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却不知你是谁。知道你被葬在这里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你!今天,我代表亲人来看你,我们都是你的亲人。”然后,他伤感地连问三声:“战友啊,你是谁呢?”在向墓碑深深鞠躬后,他轻轻地走上前跪着为战友献上一束鲜花,将酒缓缓地撒在碑石前,然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随后,他推开继女挽扶着的手,走到每一座墓碑前,深情地一遍遍呼唤着战友的名字,挨个庄严地敬军礼。每个军礼,都饱含尊重和坚韧。

“胡金海”墓主人到底是谁?据胡金海判断,躺在墓里的战士,极有可能是在那次金城阻击战中,他脱下自己的军装盖在负伤战友身上的那位。他后来得知,阻击战中团里有名文艺女兵,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下肢,送往国内医治无效牺牲。躺在墓里的战士,可能就是这位文艺女兵。她被送往羊楼洞救治后不幸牺牲,清理遗物时被当成了胡金海。

“在湖北赤壁一个叫羊楼洞的小村,50多年来安静而沉寂,142名为国捐躯的英烈长眠于此,忘不了他们离家时,可能老母亲还在村头久久张望,几十年含泪期盼得到儿女的音讯……”8月26日晚,湖南卫视邀请重庆老兵、“活着的烈士”胡金海和寻亲发起者余发海等人走进直播现场。当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含泪娓娓道出讲述为羊楼洞英烈寻亲的感人故事时,观众无不为之深深动容。很多观众通过短信平台留言:“英烈们的遗骨深埋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英烈们的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如今,经过15年的寻找,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200多家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羊楼洞142烈士墓群已找到了24省128县市118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仅华中科技大学从2007年正式启动“为英烈寻亲”活动以来,就组织学生为羊楼洞烈士陵园的22位烈士寻找到了他们的亲属,超过1000名同学参与其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地政府拨专款重新修缮了羊楼洞烈士墓群,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内三处烈士集中安葬地之一”。

羊楼洞烈士墓群墓园外的广场,矗立着一座高14.2米的大理石贴面“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棱角分明,恰如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的刚毅精神。底座上,刻着墓群简介和142位烈士的姓名。后面的“缅怀墙”上,贴着《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中将2007年9月12日的题词:“我们关心最可爱的人,送英魂回归故乡”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39块铜牌。墓园内的间隔带以及四周,全部建成为花坛与草坪,栽种着秋菊、兰草、青松与桂花树等常青绿化植被。3纵12横的“缅怀小道”,环绕着142座烈士的坟墓。142座墓碑,整齐排列,碑文为平面仰卧式大理石。烈士墓前的原始老碑,集中设置于墓群的后方,为3排梯型碑林,寓意142名烈士来源于志愿军、解放军、公安军3个兵种。整个墓园占地面积为4000平米,原封闭式陈旧围墙已重建为护栏式,围墙外两侧的花坛里,绿意葱茏。整个烈士墓群,庄严肃穆。

烈士墓群旁,建有烈士陈列馆,陈列着烈士生前用过的军用水壶、军号和生活用品。四周的墙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医院和142烈士墓群的介绍。有前言、墓群的形成、历史渊源等内容,特别是在羊楼洞野战医院工作的日本女共产党员、护士沟肋千年与在院治疗的解放军伤员杜江群的生死恋情,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发现烈士墓群并为烈士寻找亲人的余发海,成为电影《集结号》男主角及30集电视剧《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主角的原型人物和题材之一、“2008年度十大真情人物”、2009第二届“湖北省道德模范”。

为烈士寻亲,让“英魂归故里”是含泪的寻找、泣血的歌颂,感恩的回馈,更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集结号。为羊楼洞142烈士寻找亲人引出的“活烈士”故事,让寻亲活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让思念的内涵更加深邃,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是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对革命牺牲精神的最好缅怀。2016年5月19日,余发海在山西4所高校宣讲期间,彭德怀元帅原军事参谋、中国军事科学院副军级研究员王天成将军为其亲笔题词:为抗美援朝战争遗留在湖北赤壁羊楼洞志愿军烈士们找家乡寻亲人,是爱国之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