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韩士英,怀远县柳沟乡周大巷村人。1924年8月生,1939年6月参军,1944年入党,1946年复员退伍返乡。七年间跟随彭雪枫司令转战苏豫皖各地,经历大小战斗三十多次,担任号手,多次荣立战功,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抗日战争三等功奖章等多枚勋章。

  麻雀窝的秘密

  1969年冬天的一天,怀远县柳沟乡周大巷村一间破旧的房屋里,一个12岁名叫韩金奎的孩子正在和小同伴们捉麻雀,小金奎顺着树爬上自家的房檐,伸手向屋檐下的一个小洞摸去,希望能捉到几只麻雀。小手伸到麻雀窝里,不料却摸到一个小布袋子,好奇的小金奎把袋子交给了父亲韩士英。韩士英打开袋子,顿时惊呆了:这是二十多年前自己从部队复员时带回来的,自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袋子。袋子里有两张对他来说无比珍贵的证明:1946年新四军第六纵队出具《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华中军区复员证》和《党员履历证明》,还有一沓五花八门的纸币。《党员履历证明》应该是钢笔填写的,字迹已不易辨认,但发黄的《复员证》和《复员人员履历表》是用毛笔写的,“兹有韩士英同志系安徽省怀远县人自民国二十八年参加抗战报国有功抗战结束和平实现民主建国开始准予复员遣送回籍仰沿途政府军队警察查验放行”,上面还有纵队司令张鼎丞、副司令张爱萍、政治委员邓子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的签字。在《复员人员履历表》中,有一行字清晰可见,“此人政治思想坚定,回家后可作地下工作”。

  老人捧着这个布袋眼泪就下来了,“这是我离开部队时,组织上给的。可是一回到家,就被父亲藏了起来,我再也没有找到,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也没法完成了。那一沓纸币是我的复员金和做地下工作的经费。”老人当时就把袋子交给了县政府。自此,老人的革命军人身份得到了确认。

  对老人的采访,我们就从这藏在麻雀窝里的布袋子开始了。

  当上司号员

  1939年的中华大地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烽火,就是这一年的6月,新四军第六支队在彭雪枫司令员的带领下,从萧县灵璧等地南渡涡河来到怀远,边战斗边扩充军队,途经柳沟乡周大巷村。年仅15岁的韩士英,因家庭贫困,在父亲的支持下参加了部队,小士英身材修长,面庞清俊,又喜欢说话,深受首长的喜欢,入伍不久,就成为部队里的一名司号员。

  有一次,部队到了蒙城小朱庄,得到情报,准备打一场埋伏。“日本兵有五六百人。我们新四军两个营,一个营正面伏击,另一个营在外围,堵口子,打援。真上战场了,才知道,鬼子也不是吃素的,不仅人多,而且作战很有章法,不怕死,不投降,和新四军硬干,坚持了很长时间。”韩士英老人说。

  韩士英趴着放枪,看敌人没有动静,就想站起来看看,立即被排长拉了下来,“你不要命啦!你看着。”排长用树枝挑一个钢盔,刚探出去一会儿,“砰砰”几声,鬼子的火力就射过来,钢盔中间顿时多了个枪眼儿。韩士英伸了伸舌头,做个鬼脸:“乖乖,小鬼子也很精。”战斗进行得很激烈,双方死伤都不少,到了冲锋时,韩士英便爬上土堆吹起冲锋号。谁知,司号长又一把把他从坟头拉了下来,说“卧倒”。“卧倒”就是趴着,小韩便说:“这趴着还怎么吹号啊。”司号长说:“我来演示一遍。”他才知道原来号可以躺着吹。

  一仗打完,鬼子被消灭了,小韩的嘴也给吹肿了。战友们开玩笑说:“打了一仗小韩的嘴倒是胖了不少。”

  打完第一仗之后,韩士英再上战场不但有了作战经验,胆子也大了起来。连长看韩士英很勇敢,还很机灵,就推荐给司令部当了司号员。

  白手夺枪

  老人最得意的还是他白手夺枪的故事。那是在萧县打游击的时候,一天天还不亮,韩士英和两个战友化装成赶集的农民,从黄庄赶往县城敌人的据点,本来说好是进城侦察的,怕被敌人发觉,谁也没带武器。

  完成了侦察任务,准备回部队。就在这时,有两名日伪军从鬼子据点里出来,为首的腰里别着把盒子枪,在逐个盘查过往的行人。韩士英三人肩上背着褡子,头上戴着草帽,按照之前说好的步调,一前两后。他们见状,相互一使眼色:鬼子不多,弄两把枪使使?他们慢慢走到鬼子面前,假装接受检查,趁鬼子不备,韩士英喊声:“动手”!三人迅速翻过两个鬼子的胳膊,往地上一按。鬼子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韩士英三人麻利地解下他们的枪支,“啪啪”两枪结果了鬼子的性命。枪到手后,三人不敢怠慢,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回驻地,“我连鞋都跑掉了。”韩士英老人说。

  他们白手夺枪的事在部队传开后,韩士英和两位战士受到领导的表扬,白手夺枪的事迹还被《拂晓报》刊载。

  洒泪送师长

  “参军后,我一直跟着彭雪枫司令员。除了担任司号员,我还是勤务员、卫生员、战士。跟张爱萍等首长都住在一个大院里。”说到彭雪枫等各位将军,老人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了。

  1944年8月,彭雪枫师长奉新四军军部命令,率部西进,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路西地区,夺取了肖县、永城和宿县等城镇,解放了200多万人口。9月10日,彭雪枫亲率三个团攻打八里庄,顽军李光明部队装备精良,战斗打得很艰苦。韩士英和战士们一道不怕牺牲,勇敢冲锋,枪林弹雨中,韩士英左腿负伤,被敌人的子弹擦破了腿肚子,鲜血直流,他强忍着疼痛,简单地包扎一下,继续战斗。至11日,全歼顽军一个支队,俘虏支队司令李光明等千余人。战斗结束后,将士们打扫战场,检查我军牺牲的战士,分别登记,清理遗物。韩士英和几名警卫员陪着彭雪枫等领导顺着壕沟行走,“那是一条南北向的大沟,”老人的记忆很清晰,“忽然一枚冷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打过来,来不及掩护,来不及躲闪,我们都没有反应,彭雪枫师长就突然倒下了……”说到这里,91岁高龄的韩士英老人老泪纵横,哽咽着,不能自已,不停地用手帕擦拭着泪眼。时隔71年,足见韩士英同彭雪枫师长官兵情深。“后来军部来调查彭师长死因,确是流弹所致,全军上下无不痛惜悲伤……”。老人沉浸在悲痛中。

  1946年8月因为患有关节炎等原因,经新四军第六纵队批准,韩士英复员回家。在韩士英老人《复员人员履历表》上清晰地写着“1939年自动入伍”、1944年入党、党内职务一栏写着“党小组长”,“白手夺枪,受报纸表扬一次”也被写入了奖励一栏。而“到地方以后可参加什么工作及处理意见”一栏中就写着“回家后可作地下工作”。可惜,那个小布袋被父亲藏了起来,这也成了韩士英老人心中的痛。

  镇江句容茅山的新四军抗战纪念牌下,有个奇特的现象,只要在山下放鞭炮,山上就会想起号角的声音,据说这里埋有一个小号手的英魂,“悠远的号声依稀可见,冲锋的身影永远向前”。韩士英用他的青春与热血一次次在战斗中吹响日军灭亡的号角,吹响中华民族迎来黎明拂晓的号角。

  采访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每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都惊心动魄,他们的每一次述说都令我动容,我仿佛身临其境那血与火的场面,听到那慷慨激越的号声,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更让我对面前佩戴军功章的老人更加肃然起敬。缅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瞻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角已经吹响。

  (韩士英/口述 唐晓勇/采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