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曰29日,日军飞机轰炸南开大学,与此同时,北京及沿海城市大学均受到战火威胁。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关于战局会议。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三人,会后于8月28日在南昌经协议,准备在湖南联合筹办长沙临时大学。

三个月后,即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
  然而,由于战争的局势日趋严重,长沙也非是安全读书的之地,学校决定继续西迁。于是出现了在世界教育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联大师生、家属近万人,背井离乡,不惧长途跋涉,分两路开始悲壮的西迁之路。其中一路,经湖南贵州进云南,流亡颠簸万里之遥,经87天跋涉,教授、学生、教职员工家属秉承“不怕流血牺牲,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民主,反对内战,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理念,终于于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和家属撤退到到昆明,云南省主席龙云先生给与了极大的方便,在这里,长沙临时大学得以落户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全校师生在不是操场的操场上,庄严、肃穆、悲壮的唱起由罗庸、冯友兰两位先生创作的校歌《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槙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茄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倭寇,复神京,还燕碣。

  是时,全体师生泪如雨下,无以言表!
  ……
  这是我在西南联大旧址看到的文字部分史料,但,眼里这座震惊中外的最高学府却是一片最低宛如民宅一样草房群。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面前的每一个教室,每一段留下的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块碑刻。我的感觉就连师生们栽下的树木都有着《满江红》校歌里“中兴业,须人杰”的神韵,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然而,当驻足在那座“刚毅坚卓”的校训碑前,我看到所有来西南联大的参观的人员无不是泪流满面!1598015385557907.jpg

  回家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把参观摘抄的笔记,拍摄的照片做了整理,找出了过去存抄资料,突然想到人生最高的学府——大学。
  首先,大学的概念究竟是什么?
  我想到了这所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
  〔梅贻琦,(1889——1962)清华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1964)北京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私立南开大学校长。     

根据协议,西南联大的校务工作三人轮流主持,但,由于张伯苓、蒋梦麟二位先生在重庆政府事务过多,梅贻琦先生基本是主持联大的全盘工作,他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为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见梅先生《大学一解》)
  西南联大伊始,曾有一轶事流传至今:梁思成林徽因负责设计联大校舍,夫妇发挥了独特想象,一座精美的西南联合大学高楼挺拔跃然纸上,图纸到了梅校长案头 梅校长用红笔把楼层削去一大截,梁林以为校长认为楼高过于华丽,再送到校长面前的是一片西南联大雅致的教学楼群,并附有建筑材料的建议,梅校长结果又是大笔一挥否定了楼群,并写了“除了图书馆顶用青瓦,教室实验室可用铁皮,其余用茅草,砖石减半……
  梁思成手捧图纸几乎要哭出声来:这哪里是是大学校舍,不异于农家建屋。
  梁思成林徽因的西南联合大学校舍设计被否了,但他们的灵魂确实接受了梅贻琦校长的思想的洗涤,夫妇二人就在这一年底,脱掉了西装,挽起裤管衣袖,自己动手亲自建起了自己的家居——即留给后人的一个昆明难忘的景点——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这样的故事,我确信不疑,因为我在拜谒西南联大旧址时看到了泥土结构的一片草屋!现在,它仍然屹立在那里,见证着半个多世纪前这所大学的沧桑岁月,却留给了人们震惊世界的人才建树、学术成果建树和振奋后人的楷模榜样的力量。
  那么是怎么体现西南联大是“大师之谓也”?
  资料显示,当时的西南联大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爱国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在教学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的学风,教授学者间,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在学术救国的忠诚理念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教学和科研  :
  联大的教授、学者讲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是教授、专家、学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同学们切磋,先生们特别欣赏学生们的见解甚至反驳的意见。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5月4日开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五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科,一个选修班。到1946年5月4日三校复迁原址,八年间,在校学生共有八千多人,毕业生两千五百多人。后来有资料统计: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期81名院士有27位毕业于西南联大;新中国成立后,两院院士174位是西南联大毕业生,其中有13名是双院士。而前中科院院长徐匡迪就是联大的高材生。(此数字非最新统计),他们当中有两位诺奖得主,四位国家最高科研奖获得者,这一切就证明了西南联大在国家在危难时期,战火硝烟逼近民族危亡的时刻,莘莘学子们“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爱国情怀,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取得如此成就!
  西南联大在昆明八年间教学所取得辉煌的业绩,在世界教育史上堪称奇迹!
  梅校长的“所谓大学……有大师之谓也”是极其精辟之见,西南联大当时有近300名教授,有人曾做了个有趣的统计:按联大毕业生成为院士与授课教授比,是十二位先生培养出一位院士!我想,我们今天不把他当趣事,该不该想一想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有没有什么启发呢?
  1598016167999886.jpg联合大学,顾名思义是三所大学的联合,三位校长当中,蒋先生声誉斐然,德高望重;张先生南开翘楚,还是梅校长的老师,梅校长俨然归小字辈,但蒋张两位先生政府有兼职,对学校事务,他俩的表态实在让今人动容:
  蒋先生明确表示说:我是不管,既是管。
  张先生更是有趣,他把自己手表戴在梅校长手上:你带我表……
  这样互相信任,这样的和谐气氛出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西南联大。故而,也鼓舞了专家教授学者们的自觉、努力、奋进的精神。
  在西南联大的学者、专家、教授,他们的爱国情怀,教学的艰苦条件下严谨治学态度,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范,被后人总结出成为: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教授们学术上的的热情和执着体现在研究自由,独立思考,方向明确:所有探索、研究、实践都以民族和国家为己任。
  回顾一下西南联大的八年间,中国哲学系的鼻祖金岳霖完成《论道》和《知识论》两部著作,进一步确立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地位;冯友兰的《贞元六书》也丰富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著作更丰,他的《中国文学史稿》,已成为不朽之作;陈寅恪、钱穆、王力等诸位先生在有研究成果更是蜚声中外。
  ……
  西南联大的往事已过去了七八十年,但西南联大的精神七八十年来一直在总结、在研究,论文、著作涉及的核心内容已经超出了一所大学的存在,上升到民族精神,国家层面,它在世界教育史上竖起了中华民族坚强不息的大旗,正是五千年来民族精神的传承。
  梅先生在《大学一解》里提到的:大学生要与全民族共命运,关注现实……不少研究西南联大的著作里提到西南联大精神,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体现了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爱国、民主、科学,转移社会风气,服务社会发展的精神,这,即是对梅先生的论断的最好的诠释。
  西南联大的八年是坚强奋斗的八年,是中国教育精英们发扬爱国的中华民族骨气的八年。国民党政府提出接管联大,被全校师生予以拒绝,财政部长孔祥熙送来十万大洋,校长梅贻琦神情淡然委婉地说:云南昆明人民接纳收留了我们,这十万大洋就捐给昆明人民吧。而,这位校长作出的表率多少人为之落泪:他卖掉了汽车,辞退司机,一日三餐青菜汤,自己的夫人韩咏华女士大街摆摊出卖首饰,甚至自作米粉销售,为的是为丈夫给教授们凑生活补贴。梅校长亲自组织学生社会服务队,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本领,又增加了学校的收入,也是为老师们的辛苦教学和学术研究增加一点补助。
  校长给教授树立了榜样,教授们虽生活清贫,却精神高尚,很多往事感人肺腑。在昆明,我就搜集到了很多听之动容,闻之落泪的故事:
  吴大猷(后来去台湾)教授妻子有病,一个堂堂教授化妆成乞丐去市场拣骨头为妻子熬汤;家里遭日军飞机轰炸,米面撒满一地,教授用洗面筋的方法收集起来留作食用;他曾组织规模不小的西康科学普查队,竟然成了今天攀枝花建设的最早的蓝图;费孝通教授女儿出生,日本飞机轰炸,他连女儿襁褓包布都没有,用身上的唯一一件西服上衣包上自己的女儿,还是邻居送来一块布头替换下教授的西服上衣;华罗庚先生家被日军飞机炸毁,无处居住,在昆明西北郊租赁下一座牛棚,夫妻住上层,下层继续圈牛(当时的昆明西北郊,今已是市区,我女儿家在这附近,我去看了华老曾经的住宅,虽尚在,已无人问津,长满蒿草。)人们都知道,华罗庚先生腿有残疾,但,他仍然每天步行上班;朱自清教授上班被一个乞丐盯上乞讨,朱自清说:别管我要钱,我是教授。乞丐听了,站下半天未动,嘴里喃喃地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几代人会倒背如流,可是有谁知道在西南联大他竟披着蓑衣御寒;闻一多文坛翘楚,喜镌刻,我看过联大纪念馆里的镌刻图片,有谁会想到先生为了生活竟在大街上刻章卖钱,维持家里生活!
  然而,西南联大所创造的辉煌正是这些清贫教授们以辛勤的汗水,和坚强的爱国情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研成果,用无私的治学精神,树立了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时刻发扬了爱国读书读书救国的五四精神。
  瞻仰了西南联大的大门口的校训碑,就会理解这座令人敬慕的学府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源:刚毅坚卓,四个字涵盖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方针,治学理念,师生的责任,学习的目的。这四个字的校训,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国家在危亡的时刻,在民主和平受到考验的历史关头联大师生的人格取向,从而铸就了西南联大师生的风骨。
  刚,坚强、顽强、自强,刚,能主事,无欲则刚(林则徐)。
  毅,屹立不倒,意志坚强,为达目的,持之以恒。
  坚,立场、信念、态度、基础、学识,皆而坚定持久。
  卓,不寻常且高瞻远瞩,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汉书)。
  正是这种精神,西南联大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
  正是这种精神,西南联大在在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中,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以生命和鲜红的热血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正是这种精神,联大的校门口那“12.1,至今人们走在大街上,明白了路旁的鲜花是爱国青年的热血浇灌而鲜红美丽。

1598015974100698.jpg李公朴(1902.11.7),原籍江苏武进人,生在淮安,西南联大教授,民主斗士。1945.8.15日本投降,蒋介石窃取抗战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西南联大《新诗社》举行朗诵会,主题是:为胜利团结民主而歌。李公朴应邀参加,时,闻一多为抗战胜利实践诺言剃掉胡须,受到师生称赞。两位教授就时局发表见解,指出内战危机严重,两位教授的共识是:反内战,争民主,争和平,反独裁。并朗诵新诗《不要叫胜利冲昏头脑》。  

十月一日,李公朴出席在重庆召开的中国民主同盟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和教委副主任,并被推举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
  1946年1月10日,国共达成停战协议,并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较场口的庆祝会上,大会总指挥李公朴被打伤。回昆明后李公朴被特务列入黑名单。1946年7月11日,遭特务汤明亮暗杀,不治离世。
  李公朴墓在联大校园内。
  闻一多(1899.11——1946.7)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四天后,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行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先生到会发表了后来震惊中外的《最后一次讲演》,喊出了: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随时像李公朴先生一样,前脚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踏进大门……也就在这次会后,先生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特务杀害!
  地址就在离家门口不远的钱局胡同西仓坡6号——当时那里是联大教授们的宿舍。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了,街口墙上有一块展示牌,写着: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化艺术走廊。有先生的画像和当年卖钱图章的图片。然而,保护得不好:展板已模糊不清,青藤满墙,成捆的电线挡住了展板。先生遇难处的纪念亭,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亭里竟有成堆的猫粮,看了让人唏嘘!更令人不解的是:左边墙上挂着〔闻一多故居〕的牌子,却只有“门”而无“居”,据说被日本飞机炸平了!值得欣慰的是大墙上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全文还在。
  联大院内有闻先生衣冠冢和碑记。
  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了西南联大,最近听说有关部门对闻一多先生的纪念已经重视起来,也许与此有关,真是可贺!
  12.1,昆明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几所大专院校学生6千多人在西南联大召开“内战时势讨论会”,钱端升、费孝通等教授参加,国民党昆明防守司令派守备五军邱清泉部包围会场,百多名特务冲进会场打、砸、抓、捕学生。次日,昆明大中学生3万多人上街游行,罢课抗议,高呼:取消禁止自由集会!反对内战!美军从中国撤出去!
  12.1日,国民党第二军官纵队和特务数百人围攻西南联大,打伤师生60多人,投掷手榴弹炸死学生李鲁连、潘琰(女)、荀继中和中学教师于再。
  四烈士墓现在联大院内。
  县西南联大旧址门前大街即12.1大街。
  又,1937年11月长沙联大撤退时,另一路经广州、香港、河内,乘内昆线到蒙自,建蒙自分校。

    西南联大的历史,对今天年轻人来说真是历史了!八十年来,纪念、研究西南联大的文章、著述已是举不胜举,集中到一点,就是那段的峥嵘岁月里的国家情怀今天的现实意义应该永远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最好的催化剂。进而,还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一个大学的精神应该是什么?一个大学该有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这就是本文的标题《大学的概念》的由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