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战士、董占林,河北房山(今属北京)人,1923 年 11 月出生。1938 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94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热辽军区第 22 旅 65 团副团长、第 16 旅第 48团副团长、东北野战军第 8 纵队第 23 师第 69 团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陆军第 54 军教导大队大队长、陆军第54 军 130 师师长、陆军第 54 军副军长、陆军第 11 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参谋长、陆军第 47 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8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91 岁的董占林将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无论当战士时在一线冲锋陷阵,还是带兵后在敌营前运筹帷幄,一生参加并指挥上百次战斗的他,记住的不是胜利后的辉煌,却是那些牺牲的将士、负伤的老兵:他们还好吗?在北京总政老干部服务管理局西直门服务管理处,记者采访了董占林中将。从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位置上退下来后,除了担任中国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等职,他还是管理处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敢打硬仗,毛主席亲自点兵一三零师董占林是河北房山县人(今北京房山区),因家中贫寒,从小当过长工,15 岁参加八路军,上战场与日本人拼刺刀,开始征战沙场。
  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从北疆的东北战场一直打到南疆的广西,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的同时,他也从一名普通士兵走到了第130 师师长的位置,那一年,他 35 岁。“第 130 师在四野,按过去四野领导的话说是 10 个能打的师之一。”董占林说, “这支部队以作风顽强,作战勇猛,长于爆破,敢打硬仗和能攻善守著称。”
  1962 年 10 月,印度蚕食我国领土,派出 10 多个旅的兵力,在中印边境东、西段对我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我军被迫进行反击。董占林接到的参战电报,头一句话就是毛泽东的指示: “着调 130 师迅速攻歼瓦弄之敌。”瓦弄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中印边境。130 师曾参加过西藏平叛,对高原作战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毛主席的这个指示,让董占林一夜没睡。他说, “当时 130 师大部都分散在四川各地,从事开荒生产。然而军令如山,部队立即集结,开赴前线。驻防瓦弄的印军第 11 旅,隶属于印度王牌军第 4 师。”董占林说,“敌军有 25%到 30%的军官和老兵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非洲和东南亚与德日军作过战,加上瓦弄地形错综复杂,对手苦心经营,种种不利的因素,让中央军委在排兵布阵的时候也格外谨慎。130 师除了一个炮团之外,全部调上前线。”董占林常说,打仗时指挥员要依据三个方面来下决心,那就是:敌情、我情和地形,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必须把这三个情况弄清楚。到了前线,在敌人隆隆炮击声中,董占林到每一个前沿指挥所察看地形,分析敌情,找营、连、排干部和战士了解情况,直接与他们研究作战方案。熟悉了各方面情况后,董占林指挥战斗就成竹在胸。他所率的部队占高地,炸碉堡,拔据点,全歼印军第 11 旅。第 11 旅的 4 个营长,击毙 1个,活捉 2 个;16 个连长,击毙 6 个,其余全部被俘。被印军无理侵占的瓦弄地区,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清除了印军在我国境内建立的数十个侵略据点,驱逐了入侵印军,保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董占林说, “战后,我国表现出大国风范,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将缴获的武器等军用物资交还印度,还将被俘印军全部释放。”
  关爱老兵,尽最大努力帮助退伍老兵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董占林,深知战争的意义。“刚参军,我就与日本兵拼刺刀,左手被敌人刺得鲜血直流。当时没有药,伤口感染了,胳膊肿得像碗口一般粗。但随后的行军中,战友没有丢下我,他们用担架整整抬了我 11 天。”董占林说, “我是一个革命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幸存者。经过了将近 50 年的和平生活,我始终忘不了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那些头一天还在一起擦枪,一起帮老百姓割麦子,第二天就牺牲在自己身边的战友。”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里牺牲了千千万万革命战士。董占林说,“我们活着的,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给他们亲属发一点抚恤金,给他们建个规模大点的烈士陵园,有些烈士陵园现在就没人管了。”打印度瓦弄战役时,董占林所在的师有 170 多名烈士安葬在西藏察隅县的红卫烈士陵园,但陵园很长一段时间却疏于管理,杂草丛生。对此不满的烈士家属给董占林写信,为战友鸣不平的老兵给他写信。了解这个情况后,董占林也给军队和地方有关部门写信,打电话,恳请他们好好照顾我们的烈士。将军说, “我把他们从家乡带到祖国边陲,却让他们永远留在了喜马拉雅山下,作为一个指挥员,每每想起他们的英雄壮举,都心如刀割。也许大家的反映起了作用,现在烈士陵园开始重新修建了。”终于有了结果。
  董占林曾任陆军第 54 军副军长,第 11 军军长,第 47 军军长,他的战士遍布全国。无论是转业的干部,还是普通士兵,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因为他在担任第 54 军 130 师师长时,就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些打过仗的老兵、复员的干部,需要师里解决问题的,要尽一切力量满足。有需要确定参军时间的,董占林给证明;有子女就业困难的,他积极协调。一次有位老兵家里揭不开锅,来部队要 50 斤军用粮票,后勤不给,找到董占林。董占林把管后勤的人叫来说, “粮票如数给他,出了问题,我来检讨。”第 130 师驻扎在四川雅安,董占林在这里当了 10 年师长,9 年师党委书记,退伍的老兵、转业的干部来看战友了,烈士的家属路过了,在这里吃住都是最好的。生活困难的要点粮票,要双旧毛皮鞋,要件军大衣,董占林就一个字:给。临走时,董占林都要对他们交待一句, “只要这个部队在,就是你们的家。”一句普通的话,让老兵温暖,他们没有因为离开而被忘记;让新兵感动,他们知道自己也会像这样被尊重。有这样的领导,谁不为他冲锋在前;这样的部队,怎能不打胜仗?《军旅春秋》,写下自己的南征北战。1990 年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董占林被时任中国老促会会长的老首长杨成武召入该会,去全国各地,为改善老区人民生活奔走呼喊。他自己也募捐了 20 万元为家乡的山村修了小学校。就在记者采访时,还有多地来邀请他,去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传统报告。管理处政治协理员杜晓军告诉记者,将军经常出席一些活动,他的部下从电视、报纸上看到,找他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当年得到他帮助来谢恩的,有的是遇到困难来求助的,有的是让他帮助落实待遇的,有的是发现问题来寻求支持的。
  杜晓军说, “首长好多业余时间都花在这方面,他认为是应当的。可我们觉得,他已经不在职了,有些事,他也要打许多电话,写好多信去求人,才能解决一部分。解决不了,他还要跟人家道歉,好像他没做好似的,有时候,对方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兵。在这样的将军手下工作,我们除了感动,别的无话可说。”对此,董占林却不这么认为。他笑着说, “多做些善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算是我的一条养生法则。”董老是总政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91 岁的董占林为那些比自己老的和没有自己老的老同志服务,乐此不疲。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南征北战的经历写成了《军旅春秋》一书。“这是我们全家最宝贵的东西。”董占林说。书中记录了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斗,记录他那些情同手足的战友,更多的是,记录了他为谁而战,为谁而将生命置之度外的革命信仰。

  作者:卓成华
  供稿人:福建志愿军之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