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师在参加第5次战役第二次阶段后,经过几天的行军, 来到马坪里休整,大家都感到非常疲劳。 趁此休整期间, 有的写家信, 有的打朴克,有的谈天,女同志都到一条小河里去洗头, 洗澡, 洗衣服。 河水清澈见底,辅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我们下到河里,把长长的头发浸在河水里飘洗,没有肥皂就到河边拔来“灰灰草”(一种碱性草)当肥皂使用。这种草还真能起到和肥皂相同的作用,洗出的衣服还顶干净。不过略代绿色,洗好的衣服,就铺在河岸石头上晾晒。

  一天, 我们刚把洗好的衣服晾好,忽然,一颗炮弹在河滩上炸响。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 哪来的炮弹, 这里距前沿阵地还有一段距离, 炮弹不可能打到这里, 也不可能是敌机扔的炸弹, 炸弹的威力可比这大多了。 正当我们疑惑不解时, 小组长张小申同志跑来, 大声叫道:“快撤到山上去。敌人的坦克己到沟口了”。我们急忙收起晾晒的衣服,撤到山坡上,炮弹不断地在河滩上爆炸。并向纵深打来,山坡上也传来了爆炸声。一个同志被弹片击中了大腿,鲜血直流,这时不断有同志负伤,卫生员急忙为他们包扎,警卫连同志紧急向四周布防。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停止了爆炸,男同志们到住地把我们的背包拿来了,并说“刚才是敌人坦克打来的炮弹,他们摸不清沟里的情况,没敢进来,己经走了。”

  黄昏时,指导员陆好学同志召集党、团员开会,然后向全体同志宣布说:“我们被敌人包围了,大家做好准备,清理行装,天黑后突围。突围时不准掉队,不准大声说话。即使受伤了,也不准喊叫。” 大家紧张起来,背包捆了又捆,鞋带紧了又紧。每人左臂上系一条白毛巾。突围时,只要跟上前面的白毛巾,就不会掉队了。我把发的两枚手榴弹的盖子拧松了,准备在必要时能快速投出.并在军衣口袋边写上;“一八零师文工队李怡波。家庭地址:成都外西茶店子五十号,母亲杨淑清。”我己做好最坏的打算,万一我牺牲了,也可以通过我留下的信息告诉我的妈妈,以免她苦等。我见过有的烈士,就是因为没留下任何信息,无法与他家人联糸.而作为失踪人员处理。他的家人,只好望眼欲穿地,无限期的等待着亳无希望归来的儿子……1597414068877891.jpg

  突围开始了。夜慕中,我们沿着一条公路快速前进,来到了一条叉路口,突然,传来口号:“前队变后队往回走”, 顿时,队伍大乱,拥挤着往后撤。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了,只好跟着往后挤。等部队整理好后,才听说前面有同志掉队了,不敢吱声,自己糊里糊涂地往前走,方向走反了,被有经验的老战士从敌人的发炮声中发现了。赶紧叫部队返回,才避免了重入敌围的危险。我和王乐英走在一起,前面是我队的炊事员,他背着一口大大的黑行军锅,年纪比我们大,显然很有战斗经验,他告诉我们:“如果听到‘噗’的响声,就是炮弹要在身边暴炸,必须马上卧到。如果是‘呜’的响声,就是炮弹己从头上掠过。不用理会。” 我们一边跑一边讲。他怕我们跑不动,在难走的地方还拉着我们走,大大的行军锅在他背上,一颠一颠的,真是难为他了。忽然,‘噗’的一声传来,我们赶紧卧倒,一枚炮弹在身边不远处炸响。我看见有不少银白色的亮点,撒在王乐英的身上,以为她负伤了,急忙呼叫她,她麻利地站起,原来是炸起的石头子打在了她身上,所幸我们都没有负伤。

  队伍离开了公路, 在一条山边小路上继续前行, 小路的左边是山坡, 右边是山沟。 天很黑,看不清路, 只有紧盯着前面一幌一幌的白毛巾, 高一脚低一步的前行。忽然, 我一脚踩虚, 滚下山沟, 我想这下可糟了. 敌人就在山坡上, 又不能呼叫求救. 如果我爬不上去, 跟不上队伍, 天亮了被敌人发现, 不是死就是被敌人俘虏, 我摸摸皮带上的两枚手榴弹, 把心一横, 决不能当俘虏.,一个女人,如被惨无人道的敌军俘虏, 那将是生不如死. 我作好了最坏的打算, 如果真是那样, 这两颗手榴弹就是我和敌人最好的归宿.。我拼命往上爬, 好在沟并不太深, 泥土比较松软, 我估计可能是老乡的耕地.,当我大约爬上一半时, 上面又滚下一人来。“哎呀!你也滚下来了。你是那个单位的?” 我问。他操着一口四川话说:“我是后勤部的。你呢?” 我回答他:“我是文工队的”。他说:“快点往上爬。” 于是,他拉着我快速地向上爬。我们终于爬上来了。正好听见前面文工队队长,邓旭同志在问:“李怡波跟上了没有?” 我赶紧回答:“我来了。” 并急忙回到文工队。也没有向拉我的同志说声谢谢,更没有问问他的姓名,这让我抱憾终身。

  天亮了,我们终于突出重围,大家都松了一口,。互相打晾着,不由地都大笑起来。有的脸上沾满了污泥,有的衣服沾上了杂草,女同志的头发被汗水打湿紧贴着头皮,个个脸色发白,但精神却格外好,争先说着突围过程中的趣事。这时,炊事班发布“命令”了,叫大家把干粮袋集中,准备做早饭了。炊事班把不多的炒面倒在行军锅里,再加上山沟里的水,煮成一锅稀汤。我们又到山上采了许多桑叶,撒在稀汤里。煮成了一锅特殊的早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这次突围,多亏了政治部直工科的一位叫王逸民的同志,是他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地把一八零师师直的一批无战斗力的文职人员,全部代出了重围,大家都很感激他,也为他请了功。




                                                          (作者 李怡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